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詩鑒賞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王勃《別薛華》鑒賞

唐詩鑒賞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王勃《別薛華》鑒賞

賞析名家詩詞,聆聽名家心聲,領略名家風采。詩詞名家,與你一起品讀名家詩詞!

本文來源於:古詩文賞析gswsx.cn

別薛華

【唐】王勃

送送多窮路,遑遑獨問津。

悲涼千里道,凄斷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

【譯文】

送了一程又一程前面有很多艱難的路,匆匆忙忙只有一人去尋路。

在千里的行途中悲涼失意,寂寞冷落會摧垮人生不過百年的身體。

你我的心情都是漂泊不定,我們的生活同樣凄苦辛酸。

不論是離開還是留下,都會是對方夢中出現的人。

【注釋】

薛華:即薛曜,字曜華,父薛元超,祖父薛收。薛收是王勃祖父王通的弟子。薛王為累世通家。薛華以詩文知名當世,是王勃最親密的朋友。

窮路:即窮途末路之意,喻世途艱難。

遑遑(huáng):驚恐不安貌;匆忙貌。問津:問路。津:渡口。

千里道:極言道路長遠,非指實里數。

凄斷:悲痛欲絕。百年:極言時間之長;亦指人的一生。

心事:心中所思慮或期望的事情。漂泊:隨水漂流或停泊。比喻行止無定所。

生涯:人生的極限。

去與住:即去者與住者,指要走的薛華與留下的自己。

夢中人:睡夢中的人,意即夢中相見,或前途未卜。

【鑒賞】

抒寫離情別緒之作,歷代詩歌中不計其數。但是,「詩要避俗,更要避熟」(劉熙載《藝概·詩概》)。《別薛華》則堪稱是一首含意雋永,別具一格,意境新穎的送別詩。

首聯即切題。「送送多窮路,遑遑獨問津」,是說送了一程又一程,面前有多少荒寂艱難的路。當友人踽踽獨去,沿途問路時,心情又該是多麼的惶惶不安。此聯中一個「窮」字、一個「獨」字,真乃傳神之筆:窮路凄孤送摯友,把悲苦的心情,渲染得十分真切。但是,它又不僅僅是作者,也是遠行人──薛華心情的真實寫照,語意雙關。

頷聯和頸聯俱是工穩而妥貼的對子。近體詩到初唐「四傑」手中,已日臻成熟,從此詩亦可略窺一斑。

頷聯「悲涼千里道,凄斷百年身」,緊承上聯「窮路」、「問津」而深入一層述說:在這迢迢千里的行程中,惟有一顆悲涼失意的心作伴,這簡直會拖垮人生不過百年的孱弱身體。詩中「千」字極言其長,並非實指。這二句是作者發自肺腑之語。王勃早年因「戲為檄英王雞文」,竟觸怒了唐高宗,從此不得重用。此詩是王勃入蜀之後的作品,時年僅二十齣頭,仕途的坎坷,對於王勃這樣一個少年即負盛名,素有抱負,卻懷才不遇、不得重用的人來說,其感慨之深,內心之苦,是可以想見的。所以,詩意就不能僅僅理解為只是在向遠行人指出可能會遭受的惡運,其實也是作者在短短的人生道路上所親身感受到的切膚之痛。

寫到這兒,作者仍覺得意猶未盡,還不足以傾訴心聲,更不忍與知音就此分手,於是又說:「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意思是:你我的心情,都象浩渺江水上漂泊不定的一葉小舟;而生活呢,也是一樣的辛酸凄苦。這一方面是同情與勸慰對方,一方面也是用以自慰,大有「涸轍之鮒,相濡以沫」的情意。

但是,離別卻又是不可避免的。這樣,就順理成章地逼出了尾聯「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兩句:離開的人,還是留下的人,彼此都會在對方的夢中出現。杜甫《夢李白》的「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便是這個意思。而這篇在訣別之時,斷言彼此都將互相入夢,既明說自己懷友之誠,也告訴對方,我亦深知你對我相思之切。「俱是夢中人」的「俱」字,似乎雙方對等,而由作者這方面寫出,便佔得了雙倍的份量。

袁枚說:「凡作詩,寫景易,言情難。何也?景從外來,目之所觸,留心便得;情從心出,非有一種芬芳悱惻之懷,便不能哀感頑艷。」(《隨園詩話》)此話說得不確的地方是,情和景是不能截然分開的。但是,就「言情難」而言,把這段話用在王勃這首詩中倒是十分妥貼的。由於此詩講究匠心經營,反覆詠嘆遭遇之不幸,仕途之坎坷,絲絲入扣,字字切題,又一氣流轉,綴成渾然一體,確是感人至深。據作者《秋夜於錦州群官席別薛昇華序》所說,作者不僅和薛是同鄉、通家,也是良友;又據《重別薛華》一詩來看,兩人之間確有非同一般的深情厚意。而此時王勃正當落魄失意之際,不平則鳴,因此,面對摯友,他以肺腑相傾。寫法上,詩不著意寫惜別之情,而用感人的筆觸,抒發了悲切的身世之感,使人感到這種別離是何等痛苦,更顯出這對摯友的分手之難。詩中所蘊含的深邃而綿邈的情韻,堪稱自出機杼。這首詩與作者的另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相比,雖題材同為送別,而風格情調迥異,前後判若兩人。這是由於作者在政治上屢遭挫折,未能擺脫個人的哀傷情緒所致。(施紹文)

【作者簡介】

王勃(約650年—約676年),字子安,漢族,唐代文學家。古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學世家,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為「王楊盧駱」、「初唐四傑」。

王勃自幼聰敏好學,據《舊唐書》記載,他六歲即能寫文章,文筆流暢,被贊為「神童」。九歲時,讀顏師古注《漢書》,作《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十六歲時,應幽素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因做《鬥雞檄》被趕出沛王府。之後,王勃歷時三年遊覽巴蜀山川景物,創作了大量詩文。返回長安後,求補得虢州參軍。在參軍任上,因私殺官奴二次被貶。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不幸渡海溺水,驚悸而死。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學成就是駢文,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堪稱一時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

本欄目鑒賞部分來源於《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譯文和注釋來源於網路,圖片來源於網路,轉載請註明。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詩文賞析 的精彩文章:

最動情的愛,藏在最深的誓言里
閱讀與欣賞 介紹辛棄疾詞《鷓鴣天·鵝湖歸,病起作》

TAG:古詩文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