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二十四節氣|小暑養生及習俗

二十四節氣|小暑養生及習俗

戊戌年五月廿四,2018年7月7日 11點41分,小暑,二十四節氣之十一。

二十四節氣|小暑養生及習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稱:

小暑,六月節。

《說文》曰:「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

「大暑小暑,上蒸下煮。」節至小暑,即進入「三伏天」。所謂「冷在三九,熱在三伏」,三伏天便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

小暑物候

古代,人們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

溫風至丨一候,溫風至。小暑日後,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著熱浪。

二十四節氣|小暑養生及習俗

蟋蟀居宇丨二候,蟋蟀居宇。在火熱的七月,蟋蟀也嫌熱,不得不避到人類居住的庭院牆角,以期找到陰涼的一角避暑。

二十四節氣|小暑養生及習俗

鷹始鷙丨三候,鷹始鷙。七月,鷹也怕被「上蒸下煮」的日子,開始遠離地面,翱翔於高空,在清涼的高空中避暑。

二十四節氣|小暑養生及習俗

小暑習俗

食新:客家人的憶苦思甜

小暑時節,各地流行「食新」,即吃新米、喝新酒。這一點,客家人尤甚。由於戰亂災荒,客家人從中原不斷南遷。客家人在南方定居後,晚輩對祖先辛勤墾殖、營造良田懷有崇敬之心,自宋朝末年時起,在民間出現了在每年小暑過後早稻成熟開鐮食新的習俗。

二十四節氣|小暑養生及習俗

人們在自己吃第一口新米飯之前,把新米做成乾飯,釀成新酒,備上肉蛋和新上市的苦瓜、絲瓜、茄子,有種憶苦思甜的味道。

如今,雖然吃乾飯是件常事,但食新之俗仍在客家農村普遍盛行。而在城市,一般買少量新米與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一起食用。

二十四節氣|小暑養生及習俗

食療:吃面吃肉消暑排毒

「熱在三伏」,小暑是進入伏天的開始,氣候炎熱起來。有民諺稱「小暑大暑,有米也懶煮」。舊時民間度過伏天的辦法,就是吃清涼消暑的食品。

二十四節氣|小暑養生及習俗

伏日吃面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伏天還可吃過水麵、炒麵。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稱為「吃伏羊」。在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說法。徐州人對吃伏羊的喜愛莫過於當地民謠說唱「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

二十四節氣|小暑養生及習俗

此外,「小暑黃鱔賽人蔘」,相傳古代有些大力士之所以力大無窮,就是因為常吃鱔魚的緣故。清代張璐《本經逢原》上,還真有大力丸的配方,其中一味主葯就是鱔魚。鱔魚味鮮肉美,而且刺少肉厚,又細又嫩,以小暑前後一個月的夏鱔魚最為滋補美味。

曬伏:衣服書畫「日光浴」

小暑時節,民間有曬書畫、衣服的習俗。民諺有云:「六月六,人晒衣裳龍曬袍」,「六月六,家家曬紅綠」。「紅綠」就是指五顏六色的各樣衣服。因為這一天,差不多是在小暑的前夕,為一年中氣溫最高,日照時間最長,陽光輻射最強的日子。因此,有的地方稱之為「晒衣節」或「曬伏」。

二十四節氣|小暑養生及習俗

民間如此,皇家也不例外。每當六月初六,如果恰逢晴天,皇宮內的全部鑾駕都要陳列出來暴晒,宮內的檔案、實錄、御制文集等,也要擺在庭院中通風晾曬。

除了皇宮要拿東西出來曬之外,寺廟裡也要拿經書出來曬,俗稱「曬經」。各地的大大小小的寺廟道觀要在這一天舉行「晾經會」,把所存經書統統擺出來晾曬,以防經書潮濕、蟲蛀鼠咬。

二十四節氣|小暑養生及習俗

小暑養生

平心靜氣: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動都是五臟功能的集中表現,心神受損則必涉及其他臟腑,故夏季養生重點突出「心靜」二字,應平心靜氣,確保心臟機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養陽」之原則。

二十四節氣|小暑養生及習俗

少動多靜:炎炎夏季,驕陽普照,正是人體陽氣活動旺盛之時。此時,人們要注意勞逸結合,保護人體的陽氣,最好堅持「少動多靜」的原則,到大自然中去,步山徑、撫松竹,在環境清幽的室內讀書習字、品茶吟詩、觀景納涼。切勿赤膊:當外界溫度超過37攝氏度時,體溫主要靠皮膚蒸發來散熱;當氣溫繼續升高時,皮膚不但不能通過輻射方式來散熱,還會從外界環境中吸收熱量,使人感到更加悶熱。所以,赤膊不但不涼爽,反而會感到更熱,且易晒傷。

二十四節氣|小暑養生及習俗

切勿赤膊:當外界溫度超過37攝氏度時,體溫主要靠皮膚蒸發來散熱;當氣溫繼續升高時,皮膚不但不能通過輻射方式來散熱,還會從外界環境中吸收熱量,使人感到更加悶熱。所以,赤膊不但不涼爽,反而會感到更熱,且易晒傷。

二十四節氣|小暑養生及習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