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電學史上的富蘭克林

電學史上的富蘭克林

電學史上的富蘭克林

科林碎玉

說起歷史上著名的科學實驗,富蘭克林的風箏實驗也許是大眾最耳熟能詳的一項。這個故事經常出現在小學課文中:富蘭克林通過風箏引下了天上的雷電,證明天上的閃電與地上的電是同樣的。在流行的版本中往往還會強調,風箏實驗揭示了「雷電只是普普通通的放電現象,而不是上帝的怒火之類的東西」。

在東西方的傳統文化中,天上的雷電總會被賦予某些神聖意義,例如神靈的懲罰,富蘭克林的實驗的確對這類傳統迷信給予了打擊。不過,這件事情之所以可能,前提在於,人們已然認為「地上的電」並不神秘。如果人們對「地上的電」毫無了解,或者以為是巫術,那麼引下天雷的人頂多會被理解為「大法師」,並不會破除人們對天雷的迷信。

在一般的科普書中,對富蘭克林之前的電學史往往一筆帶過,因為除了「電」這一概念本身,早期的電學史並沒有留下多少沿用至今的符號或公式。

在中國古代,「電」始終都是指天上的電,人們對地上的靜電現象缺乏注意,更不用說「放電現象」了。而西方人很早就注意到摩擦生電現象,也就是摩擦後的帶電物體能夠吸起羽毛等輕小物體。據說最早的哲學家泰勒斯,就做過用毛皮摩擦琥珀的考察,認為琥珀是被磁化了。但真正讓電進入科學研究的視野,還是從科學革命時期開始的。

最早關注電的科學家大概是吉爾伯特,他在1600年的《論磁》中考察了電現象與磁現象,並仿造希臘文中琥珀(elektron)一詞創造了「電」這個拉丁詞(electricus)。吉爾伯特的思想很超前,貢獻也很大,但在現代人看來有點「神棍」,他認為磁和電都是某種「靈氣」的作用,磁體是生命的純粹形式。他還是「磁療」行業的祖師爺,他本人是個醫生,推崇磁力能夠活化身體、治癒疾病。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電與磁在上流社會中的普及方式,主要都在保健醫療和娛樂獵奇的方面。而到了21世紀,磁化水之類的虛構保健概念仍然大行其道,也難怪17、18世紀的人們趨之若鶩了。

直接用毛皮摩擦琥珀來生電顯然效率低下,直到「起電器」的發展,才帶動了電學研究的逐漸成熟。最早在1663年,格里克設計了一種硫磺球起電器。其實就是把硫磺做成球體,可以用手摩擦然後用手柄抓握,吸附輕小物體。1705年,豪克斯比受到啟發,改善了設計,用中空的玻璃球或玻璃圓筒替代了硫磺球,通過搖動一個大輪盤來提供摩擦力,生成的電荷被儲存在玻璃球或玻璃管中。

在1750年之前,旋轉球起電器逐漸普及,形成了當時「科學表演」的重要道具。事實上,18世紀的「實驗科學」並不像今天實驗室中進行的那樣,而是基本等同於「科學表演」,很多「節目」看起來頗為「嘩眾取寵」。比如刺激的「帶電之吻」:演示者讓一位女士站上絕緣板,通過旋轉球起電器讓女士帶上靜電,這時讓旁邊的男士去親吻女士,就可以體驗到親吻「觸電般的刺激」。

1745年,在荷蘭的萊頓市誕生了最早的「電容器」,這就是所謂的萊頓瓶,與旋轉球起電器結合,可以更大量、更持久地儲存由旋轉球起電器產生的靜電。萊頓瓶一經發明很快就風靡全歐洲,大家爭相用萊頓瓶來演示放電現象。最著名的一場表演是法國電學家諾萊在1746年組織的,他在巴黎修道院門前調集了200名修道士,圍成一個大圈,用鐵絲連接起來,讓充滿電的萊頓瓶放電,然後,觀眾們看到幾百個平時正兒八經的修道士一起驚聲尖叫的恢弘場面。法國國王路易十五親自出場觀摩。

除了親身感受觸電的感覺之外,「電火花」也是電學表演中最為顯著的現象之一。當時的旋轉球起電器甚至可以在冰上打出電火花,讓觀眾驚嘆不已。

富蘭克林最初是一個出版商,他與歐洲的朋友保持通信,及時獲得歐洲的時尚前沿信息,然後在美國印刷傳播。電學實驗這個新興事物自然也不容錯過。1745年,正好是萊頓瓶剛剛發明、迅速流行的時候,英國商人彼得·柯林森向富蘭克林的出版公司贈送了一支用於生產靜電的玻璃管,並持續給富蘭克林報道來自歐洲的電學新聞。富蘭克林顯然很感興趣,很快就跟進購置了一整套電學儀器,開始一系列電學研究。1748年,他乾脆把出版公司交給別人管理,自己建立了一個實驗室,埋頭研究電學問題。

富蘭克林的改進包括理論和實驗兩個方面。在理論方面,他接受當時流行的「電是流體」的觀點,但增添了正電和負電的概念,並明確了「電量守恆」的原則。在實驗儀器方面,富蘭克林完善了起電機的製造,雖然很難說有什麼革命性的創造,但更加精緻有效。用手柄驅動轉輪帶動玻璃球旋轉,摩擦毛皮墊片產生靜電,最後導入萊頓瓶中儲存。後來富蘭克林還發展出所謂的「電池」,和之後的伏打電堆不同,是把許多萊頓瓶並聯起來,可以同時儲存或釋放大量靜電。

得益於實驗條件的提升,能夠觀察到的電火花現象日益明顯,放電的強弱程度也更加明顯。在大量觀察中,富蘭克林總結出,越是尖銳的物體越容易吸引和放電。同時,他也觀察到電學儀器打出的電火花與天上的天火(閃電)有許多相似之處。

1750年,富蘭克林在寫給柯林森的信中,提到了用實驗檢驗天火的設想。他設想通過樹立一根30英尺高的金屬桿接引閃電到木質房屋內。他本人並沒有做這個實驗,但信件被柯林森向歐洲科學界公開,引起了很大反響,一個法國人在1752年嘗試了這個實驗,據說成功了。後來的避雷針也是根據這個設計發展而來的。

1752年,富蘭克林提出了風箏實驗的構想。但他和兒子是否一起親自做過這項實驗,富蘭克林從沒有明確說過。世人熟知的故事版本出於和他交情不錯的普利斯特里轉述。1753年,一位俄羅斯人在嘗試風箏實驗中死亡,可能是被接引而來的球狀閃電殺死。

電學史上,富蘭克林身處過渡時期,從早期以收集定性規律和表演為主,到逐漸定量化、數理化。他提出的電流、正電、負電與電荷守恆的概念都對這一過渡非常關鍵,可以說是整個現代電學理論體系的起點。在實驗方面,他對儀器的改良和對實驗的設計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電學實驗的重心從追求表演效果,逐漸轉向定量分析。

(作者系清華大學科技史系助理教授)

科普百分百·助力科普中國,讓科學知識在網上和生活中流行起來。溫馨提示:以上為科普百分百網上閱讀所瀏覽內容,轉載分享只為知識傳播和學習宣傳,本文內容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意見建議,請私信留言,我們會及時處理。歡迎關注,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普百分百 的精彩文章:

北京迎來第24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乾旱日」
防血栓 腿疼先別揉

TAG:科普百分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