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杜甫律詩與當明時期越南七律的繁榮

杜甫律詩與當明時期越南七律的繁榮

▲點擊「廣東社會科學」關注我們

摘要:

當明時期,越南文人用漢語寫作的七言律詩特別繁榮。究其根本原因,乃是因為越南一直是中國文化的最大受益國。當明時期,越南順次存在過陳朝、胡朝、後陳和黎朝等政權。中國文學中幾乎所有的樣式都在這一時期的越南大地上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越南的杜詩研究具有遠高於漢字文化圈內中國的其他鄰國的水準。在中國明朝,七言律詩受到特別的重視。在越南黎朝,七言律詩綻放奇葩,其中「使臣詩」具有高度的藝術成就,並在外交文學上具有示範意義。

[關鍵詞]杜甫律詩 越南黎朝 一帶一路 影響

作者|張思齊,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

(摘自《廣東社會科學》2018年第3期 P176-184)

當明時期,指外國歷史上與中國明朝那一時段相當的時期。這樣的表達在西文中慣用為常。由於中國的歷史從來沒有中斷過,故而就史料的豐富性而言,中國堪稱世界第一。如何運用中國豐富的史料來說明和闡釋他國的文學現象,乃是大有可為的事業。這是建立比較文學的中國學派之最具潛力的一項工作。越南人民喜好杜甫的詩歌。在體類兼備的杜甫詩歌中,越南人民又特別喜好杜甫的律詩。一國的文學乃是在與他國文學的相互借鑒和相互激蕩中發展的。

杜詩的崇高地位及其卓越的詩學品格,使得它在世界詩歌領域中具備了範疇的規定性——如果一個人像杜甫那樣去做漢文詩,那麼他的詩篇就是好詩。人們常說,杜詩的特點是沉鬱頓挫。沉鬱,指思想深度。頓挫,指音樂特色。詩歌的音樂特色,與詩歌的種類密切相關。為了認識杜詩的頓挫特色,我們首先需弄清楚杜甫在詩歌哪些種類中有所創作。清代學者浦起龍研究過不同種類的詩,亦即詩體,在杜詩中的分布狀況。浦起龍《讀杜心解》按照詩體分卷,具體情況如下。為明晰起見,茲附上百分比。五古共263首,佔總篇數的18%。七古共141首,佔總篇數的9.7%。五律共630首,佔總篇數的43.2%。七律共151首,佔總篇數的10.4%。五排共127首,佔總篇數的8.7%。卷五之末,七排8首。七排佔總篇數的0.5%。七絕107首,佔總篇數的7.3%。由於律詩是杜甫一生用力最多的詩歌體裁,因而律詩代表了杜詩的最高成就。越南特別愛好杜甫的律詩就是很自然的了。

同一歷史時期,較漢字文化圈內中國的其他鄰國,越南自然是七言律詩做得最好的國度。清代朱彝尊輯錄《明詩綜》卷九五下安南國王黎灝《送錢學士溥歸朝》:「五嶺天髙瘴霧開,詔書飛下越王台。/萬年重紀黃龍瑞,九譯爭看白雉來。/曉日珠厓標柱在,秋風銀漢使查回。/吾君若問交南事,久已傾心仰上台。」這是一首典雅的七言律詩,可能是廷臣奉旨代做。「《詩話》:安南曾為郡縣,漸文治者深,而其國人詩選,家多置不錄。予從李文鳳《越嶠集》擇其詞旨馴雅者,著於篇。」明英宗天順4年(1460年),即越聖宗光順元年。錢溥,字源溥,號九峰,別號瀛洲遺叟,松江華亭(今屬上海)人,正統4年(1439年)進士,錢溥出使安南。明天順3年(1459年)10月,安南諒山王黎宜民殺黎仁宗及太后阮氏而自立,改元天興。黎宜民得國不正,紛更制度,引起群臣不滿。第二年6月,大臣阮熾等起兵廢殺黎宜民,並擁立黎太宗的兒子、嘉王黎灝,改元光順,是為黎聖宗、錢溥出使安南,表達了明朝對黎灝即位一事的正式承認。臨返回明朝之際,黎灝作此詩送行。黎灝在詩中回顧了中越之間漫長的交往史。珠?標柱,即馬援銅柱,又稱馬援柱、馬柱。交趾二征姐妹起兵反漢,漢朝將軍馬援率領大軍渡海前往平叛,途徑珠崖(一作珠厓,今海南省海口市)。馬援平定交趾之後,在其地樹立銅柱,標識漢帝國最南方的邊界。黎灝在這首詩中表達了傾慕華夏文化之情。

黎朝大臣黎景徽,為文職大頭目,官左僕射,他也做詩一首,為錢溥送行。《明詩綜》卷九五下黎景徽《奉贈錢學士》:「紫殿承恩入夢頻(玄),歸鞭裊裊向天津(平)。/赬袍色映千山曉(問),玉節光回萬井春(平)。/五嶺風輕金勒緩(跌),三湘月白錦帆新(平)。/夜闌宣室如前席(重),為道交南共帝臣(玄)。」這也是一首典雅的七言律詩。黎景徽已經和錢溥成為知心朋友了。如今錢溥完成了使命,即將回到明朝去復命。該詩尾聯出句,回憶了他們曾經在深夜裡屈膝長談的情景。黎景徽《奉贈錢學士》詩,在音韻上也和諧悅耳。括弧里的字標註每句最後一字的漢越音聲調。七律首句可入韻,也可不入韻。漢語詩歌有四聲遞用說,清代李重華《貞一齋詩說》第69條:「律詩只論平仄,終身不得入門。既講律調,同一仄聲,須細分上去入,引用上聲者,不得誤用去入,反此亦然。就平聲論,又須細審量陰陽清濁,仄聲亦復如是。」所謂同一仄聲,指的是單數句的最後一個字。按照一般的要求,只要是仄聲字就可以了。如果講究一些,則最好幾個仄聲字的聲調不要相同。可是,這有客觀上的困難。律詩的首句,可以不入韻。在這種情況下,一首普通的律詩,就需要四個仄聲字,而仄聲字一共只有三個聲調,即上去入。差一個調,到哪裡去找?然而,越南人做律詩就一點也不困難,在越南語中,仄聲有四個調,即銳聲、問聲、迭聲和重聲。而且,即使在雙數句,越南人的選擇也寬得多。這是因為在越南語中,平聲有兩個聲調,即平聲和玄聲。黎景徽《奉贈錢學士》詩,首句入韻,故而共有五個韻腳字,它們是頻、津、春、新、臣,同是平聲卻用了兩種聲調,即玄聲和平聲。單數句有三個韻腳字,它們是曉、緩、席,同是仄聲卻用了三個聲調。假如黎景徽作一篇首句不入韻的律詩,那麼他也能輕而易舉地做到四聲遞用。假如黎景徽作一篇排律,那麼他完全可以不斷地遞相使用四聲直至篇末,因為他有四個仄聲調可供驅遣。使用越南語來念誦中國的古代詩歌,那抑揚頓挫的聲調,委實令人心曠神怡。越南語完整地保留了中國的古音,每個漢字在越南語中都有發音上的嚴格的對應關係。

另一位大臣阮直,也做詩一首,為錢溥送行。《明詩綜》卷九五下阮直《送錢學士歸朝》:「曉日初開瘴霧空,歸程馬首正秋風。/知音豈限珠厓北,惜別那禁珥水東。/上國有人還獻納,遐方無事賴帡幪。/他年兩地如相憶,萬里懸情寄塞鴻。」這還是一首典雅的七言律詩。崇山峻岭,滔滔大海,都不能隔絕越中兩國之間朋友們的真情。什麼時候想起來了,寄一封書信來吧。

在當明時期,越中之間遣使頻繁。使臣都是兩國朝廷精心挑選出來的飽學之士。他們有自己的使命,也有自己的文學作品,如詩、詞、日記和札記等,來記錄出使中發生的種種事情。其中的詩歌叫做「使臣詩」。使臣詩,這是越南漢文詩中的一個大類,幾乎篇篇都是名作。《明詩綜》卷九五下安南使臣《題南康縣南野》:「鼓報黃昏各泊船,咿咿軋軋櫓聲連。/一雙,雁滄江外,幾個人家楊柳邊。/紅日落殘鉤掛月,白雲卷盡鏡磨天。/安南萬里朝天客,暫借郵亭一夕眠。」這首詩寫的是中國景色。南康縣故稱南野。三國時期,因為這裡地接嶺南,民安物阜,得名南安縣,晉太康元年(280年)置南康縣,現在為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章水和貢水在贛州合流後稱贛江,贛江水量豐沛,適宜航運。由安南來明朝的使臣,在福建海岸下船,然後開始陸路旅行。他們先經過汀州,進入江西境內。然後,他經過贛州,由此乘船進入鄱陽湖,再轉道前行。這樣旅行較為方便,也便於運送貨物。由越南來明朝,攜帶進貢的「方物」,由明朝返回越南,攜帶大量的「賞賜」。由於方物和賞賜的數量都非常巨大,所以它們之間的流動實際上是一種雙邊的國際貿易。《題南康縣南野》詩留下了贛州作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重鎮之歷史見證。

占城是位於越南中部的古國,後來為越南所並。在併入越南之前,占城也是明朝的屬國,因而經常遣使來明。《明詩綜》卷九五下占城貢使《進貢初發占城》:「行盡河橋柳色邊,片帆髙掛遠朝天。/未行先識歸心早,應是燕山有杜鵑。」這是一首七言律絕。此詩完全合律,格調清新,興寄悠遠。《明詩綜》錄《近峰聞略》:「占城使臣寓蘇州之天王堂,問葵花何名,人紿之曰:『一丈花也。』即題詩曰:『花於木槿渾相似,葉比芙蓉只一般。五尺闌干遮不住,獨留一半與人看。』按此乃寶應陶成《題李西涯館中葵花》之作。」由此可見,這位占城使臣對中國文化高度熟悉。陶成,寶應縣(今屬江蘇)人,字孟學,後字敬學,別號雲湖仙人,明成化7年(1471年)進士。寶應交通便利,有京杭大運河穿邑而過。占城使臣入明朝貢,其路線大約如下。從占城乘船,經過珠崖,進入廣東境內,沿湞水乘船北上南雄。明朝在南雄設有專門的驛館,供使臣食宿。然後,使臣經過梅嶺古道,至南野。從南野乘船,經贛江進入鄱陽湖,再入長江。使臣進入長江之後,無論去南京,還是去北京,都很方便了。這一路線,僅有梅嶺古道一小段為陸路,其餘均為水路,便於運載大型的貢物。占城使臣去北京,必由京杭大運河,因而必然經過寶應縣。陶成是明代的詩人、畫家和書法家,他自然為路過其家鄉的人們所關注。

對於中國明朝來說,越南既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又是南方陸上絲綢之路的第一站。越南黎朝的使臣詩,在外交文學上具有示範意義。這些詩篇給予我們不少啟迪。其一,使臣詩,或曰邦交詩,關係國之大體,因而必須典雅得體。其二,古代的使臣,其身份就是現在的高級外交官。作為外交官,除了外交的專門業務訓練之外,還應該具備深厚的文化素養。外交官的文化素養,不僅僅使他本人顯得體面,而且還有在關鍵時刻化解矛盾、規避風險的作用。其三,外交官還有一項基本功,那就是書法要好。這位占城使臣立即題詩,顯然是對自己的書法有把握。

我國今日大力推進的一帶一路倡議乃是一項淵源有自的宏偉事業,它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據。一帶一路倡議是處理中外關係的最佳途徑。越南在當明時期七言律詩的繁榮為這一歷史根據提供了生動的佐證。當今世界上有220多個國家。各個國家,歷史長短有別,文化多有不同,人種或有差異,語言千差萬別,然而民心卻可以相互溝通。《老子》49章:「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以與時俱進的心鏡,觀照一帶一路沿線各國人民心之所想,志之所欲,謀之所圖,助力其發展本國經濟文化的合理要求,規避其過度的損人利己之謀求,避免直接的重大國際衝突,吸引他們欣欣然地參與到一帶一路倡議中來,這正是中華民族在21世紀最偉大的情懷。在國與國的交往中,民心相通,則事業易成。杜甫的詩歌不僅具有審美的功能,它還具有促進民心相通的認識功能。杜詩有助於推進一帶一路倡議,這是我們今天還要研究杜詩的理據。

(插圖來源:百度圖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東社會科學 的精彩文章:

唐玄宗廢死刑新論

TAG:廣東社會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