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喚起教師成長的「另一種可能」

喚起教師成長的「另一種可能」

最近,我重讀了張家海老師著的《找到做教師的感覺》一書。這本書似乎有著神奇的魔力已吸引著我多次閱讀,反覆閱讀。靜心思考,這份魔力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書中的文章給人一種感覺,是堅守,是幸福,是智慧,是情懷,能營養神經,啟發思維,使教師產生一種對寫作的嚮往和憧憬;二是書中的問題、案例皆來自課堂、教室、學生、講台、校園,且有對問題的深入剖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指引,容易讓教師在閱讀中開啟教育智慧。而我則是希望通過閱讀本書喚起成長的「另一種可能」。

教師讀書——成長不「煩惱」

教師讀書要想有所收穫必須讀好三類書。張家海老師說:「讀書,可以讓教師成長不煩惱。」教師要善於在學校和家庭營造深厚的「書香氣息」,主動接近書、與書結善緣、慢慢愛上書、多方面培養讀書的興趣。讀書過程就是悟道的過程。

「多方面培養讀書的興趣」則是把書籍分成三類:沙發書、床頭書、案頭書。首先,讀沙發書(像《讀者》《窗邊的小豆豆》《中國教育報》等)入手,久而久之,會入道,上癮。其次,讀床頭書(像《北大哲學課》《歷史的經驗》《三體》等),能引起深度思考,思想頓悟。最後,讀案頭書(像《做個愛思考的老師》《做一個不再困惑的教師》《論語》等),能在相關的教育現場中還原,激活自己的感悟,獲得質的提升。在我看來「讀好三類書」是幫助教師重建自己的精神田園。在身處「枯井」的時候,在遭遇「泥土」的時候,打開一本沙發書,我總能找到心靈的導師,走出眼前的困境。在工作遭遇瓶頸期,閱讀案頭書,我總能獲得教育大家啟迪教育智慧,找到突破困境的辦法。

讀出自我則是與作者的心靈對話。張家海老師說:「閱讀能幫助我們重新認識和思考似曾相識的教育場景,或課堂,或教室,或校園。」通過前期的閱讀,我的「教育場景」一一被激活、還原,要讀出真正的自我,還任重道遠。不過,通過讀書,我已經認識到,讀書不是為了發表,而是為了突破自己,解救自己,成長無煩惱。

教師反思——實現教師職業「保鮮」

張家海老師在《教師專業成長的不二法寶》和《教師職業何以「保鮮」》兩篇文章中都闡明了反思對於教師成長的重要作用。他說:「反思是對自己親身經歷的教育教學過程真實回顧,唯有不斷地反思才能發現自身工作中有的問題,發現問題才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一個思考學習,不斷提升的過程。」

身在教學一線,身邊的諸多教師每一天都上演著現實版的「守株待兔」「緣木求魚」和「刻舟求劍」的故事,而我想通過關鍵人物的引領、關鍵事件的影響、關鍵書籍的熏陶,反思自己對課堂的點滴處理,反思自己每一個教學環節的預設和生成,反思師生關係的處理……教師應學會變換思維、變換角度,學會「改」和「變」,在「變」中獲得「新生」,主動突圍, 讓教師職業永葆青春活力。

教育寫作——發現教育的美好和價值

張家海老師步入講台後,他的第一篇文字是在《三峽日報》副刊發表的,雖然那是千字文的「豆腐塊」,但它卻給張老師後來拿起「筆杆子」以莫大的鼓勵。隨著那篇作品發表,他的寫作熱情逐漸高漲,那些值得銘記的經歷和故事變成了美好的念想,他把教育變成了生活,教育寫作變得像呼吸一樣自然。

張家海主張,教師將教育教學和教師生活中觸動和思考記錄下來,或那些發生在教室、辦公室里的事情,那些發生在學生、同行、家人和自己身上的點點滴滴,都是對教育生活的體味和追尋。

發現教育的美好和價值就是教師善於從麻煩事里找到教育的價值和意義。如果每個教師都能放下身段,放慢速度,挖掘出這些「麻煩事」里的教育價值和教育意義,或許,我們的班級管理就變得很有意思了。就像張家海老師一樣,以陽光積極的心態記錄教育案例、發表文章、出專著,成長為「另一種可能」。

作者:栗勇|編輯:胡玥

品位 · 營養 · 態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教師報 的精彩文章:

TAG:教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