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熊召政談《張居正》創作經過

熊召政談《張居正》創作經過

1993年開始,歷經十年潛心創作的四卷本長篇歷史小說《張居正》一經問世,便獲得海內外讀者的一致好評。2005年4月,《張居正》以全票通過榮獲第六屆茅盾文學獎第一名,並獲得首屆姚雪垠長篇歷史小說獎,該小說還多次被拍成影視劇。那麼該作品是如何創作出來的呢?看看《長江日報》記者黃征的採訪。

52歲的熊召政曾擁有過不少身份:詩人、股市顧問、公司董事長等。

1991年以前,他是個詩人,曾以詩歌《制止,請舉起你森林般的手》震動文壇。後來,他下海從商。

而現在,人們知道他,是因為他創作的四卷本長篇歷史小說《張居正》。

150萬字的《張居正》,是熊召政歷時10年潛心創作的結晶,該書得到金庸、王蒙、雷達等作家、評論家的推崇。近日,這部作品獲得第六屆茅盾文學獎。

熊召政13日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創作《張居正》讓他真實地感受到:尊重文學,讀者最終會尊重你。

寫一部沒有「戲說」的歷史小說

上世紀90年代,很多帶有戲說成份的歷史小說風靡一時。熊召政對「戲說」比較排斥,他認為,儘管小說是虛構的,但歷史小說作家不應該粉飾歷史或錯誤地理解歷史的真實,更不能讓年輕人以為,歷史都是打情罵俏。

1993年,熊召政在研究明史時發現張居正這個人物有寫一寫的價值。「張居正在老百姓中並不具有廣泛的影響,但他推行的『萬曆新政』在中國古代政治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遺憾的是在他死後,卻遭到了清算。」

熊召政決定以張居正這個湖北老鄉為主角,寫一部真實反映歷史的小說。

從未寫過歷史小說的熊召政花了5年時間研究明史。在大量查找資料的過程中,他發現最困難的不是搜集各種史料,而是他如何以一個史學家的眼光去準確地評判,以及這種評判能否被今天的讀者所接受。

正因為如此,熊召政曾在寫作過程中刪掉了50萬字已經寫好的內容。

最大的快慰是荊州市重修了張居正的墓

創作《張居正》的10年間,熊召政曾兩次到荊州市郊的張居正墓前拜謁。

第一次是他寫第一卷之前。

1998年清明節,熊召政一個人開著車到荊州尋找張居正的墓。他問了很多當地人都未果,只好打長途電話到北京,問一位在博物館工作的朋友。

按著指點,熊召政終於在野外一個大垃圾堆後面找到了張居正的墓。說是墓,不過只是一個土墳堆,一塊寫著「張文忠公之墓」的碑還斷了一部分。

此情此景,讓熊召政感到自己的感情受到了傷害:「張居正為中國歷史創造了這麼大的輝煌,死後不過470多年歷史,人們就失去了對他的記憶。」

他圍著墓走了一圈,又按照民間方式祭奠了他書中的主角。

一心想讓張居正「復活」的熊召政,曾經對將歷史轉化為文學毫無把握。而此時,他覺得自己在感情上找到了寫好張居正的基礎。

2002年冬天,熊召政完成第四卷後的第三天,再次站在張居正墓前。但墓前一片蕭瑟,墓碑依然殘破不堪……

去年,原荊州人大主任劉克毅來到武漢,他找到熊召政說看了他的書以後,覺得荊州應該重修張居正的墓,而且爭取到了一筆經費。他告訴熊召政,墓已經修好了,還專門塑了一尊銅像。

這時,熊召政心中感到一絲快慰。

對批評自己的人心懷感激

《張居正》出版後博得了廣泛讚譽,但也有文學史家提出批評,指稱這部小說「厚誣了高拱、魏學曾、王希烈及其他多位古人,以人為製作的反面歷史人物反襯、拔高主人公」等。

面對批評,熊召政坦然地說:「我非常尊敬這些學者。我可以不同意他們的觀點,但他們一絲不苟地提出批評,說明還是看重我的作品,在以他們的方式支持愛護我,我對他們心懷感激。」

熊召政還說,其實第一個批評他的不是專家,而是他的妻子和幾位朋友。

在一家研究所當所長的妻子非常支持熊召政寫作,每天下班後忙完家務,她還一個字一個字地幫丈夫校對,看到不妥的地方,也會和丈夫爭得面紅耳赤。熊召政說,當時他總是不服氣,但過兩天就發現妻子說得有道理。

在剛剛寫完第一卷時,熊召政將原稿列印了三份送給幾個朋友看,其中有一位是他老家的下崗工人。那位朋友看了幾頁後對他說:「你那是學問書,拿來給我看做什麼?」

這句話極大地打擊了熊召政的自信心,也促使他從出版社拿回了書稿,將38萬字的內容全部推倒重來。

「如果沒有這些善意的批評,讀者們可能也看不到現在的《張居正》。」

目前,熊召政正在醞釀另一部歷史小說,寫的是春秋時期的一位宰相。他透露:「我的鄉土觀念很重,這部小說的主人公也是一個湖北老鄉。」

熊召政認為,當今世界的文學似乎已經邊緣化,但無論文學的生存環境如何改變,作家都不應該喪失憂患與尊嚴。如果讀者能通過作家的作品敬畏自己民族的先賢,來感受到真切的生活,並獲得深邃的思考,那麼這個作家便是幸福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首陽讀書 的精彩文章:

培根:談讀書
止庵:從《一九八四》到《美麗新世界》

TAG:首陽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