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追求一本純凈的書

追求一本純凈的書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先生出生在離聶家莊不到15 公里的平安村,在他的著作中,曾經無數次描述這片土地:「我生在山東省高密縣大欄鄉平安村,一直長到20 歲才離開。故鄉——農村留給我的印象,是我創作的源泉也是動力。」「我們的村子外是一片相當遼闊的草甸子,地勢低洼,水汪子很多,荒草沒膝。那裡既是我們的食庫,又是我們的樂園。春天時,我們在那裡挖草根剜野菜,邊挖邊吃,邊吃邊唱,部分像牛羊,部分像歌手。」聶家莊藝人們正是在這樣既貧困得讓人無法留戀,亦粗獷得令人無法忘卻的神奇土地上, 常年累月地製作著維持他們生活的手工藝品。

一本書的收筆,意味著話語的結束,但是對於這本書,實有太多與內容相關的東西必須表達。

著手這本拙著的寫作,對於我,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偶然的是,2013年初春,恩師張錩先生來電告知正在籌劃一套《中國民間泥彩塑集成》,希望我能接手一本。先生知道我對民間美術的偏好,聽著電話那頭他期待我答覆的短暫靜默,我沒有絲毫猶豫地應允了;必然的是,2008年我有幸進入清華大學史論系攻讀藝術史方向博士,恩師杭間先生根據我的個人經歷和興趣,給我出了「中國民間泥塑研究」這個課題,此後四年,我無數次在北方各農村考察民間泥塑,完成學業後,一直有將手頭資料系統整理出來的想法。

儘管,憑藉個人興趣和微薄的研究生讀書津貼,過去五年我曾對山東主要泥塑產區做了一些田野考察,以某種苦行僧式的方式深入鄉間,訪談了上百位藝人;為了撰寫博士論文,我在沂蒙山區的一個小村莊斷斷續續居住了9個月時間。但是,當我真正開始一部如此系統的省區泥塑的寫作,才感覺到各方面的局限,以致現在看來,自己最終匆匆交上的這疊稿紙,註定是一個不完美的答卷。山東省區幅員遼闊,民間文化極度豐富,過去泥彩塑產地眾多,歷經社會變遷,今天依然存留泥塑製作工藝的地區,遠非只是本書所列四處。若要深入、全面做完一部留給數十年、數百年後的研究者,並使得他們愛不釋手的詳盡、深刻著作,絕非目前這本篇幅有限的急就章所能做到。

記得讀書時,先生杭間曾經提醒我,真正做學問要能上對得起天,下對得起地,不附帶任何功利目的。我也深知,自己或許難以企及如此至高而純粹的境界,但是這句話已在不經意間銘刻在我心底。

五年的陸續農村田野工作,是對我——一個出生在都市的局外人——的心靈凈化過程。民間社會,用人的溫暖,不斷重新塑造著我的人生觀、價值觀、學術觀。面對真實的,卻與自己過去生活完全迥異的民間藝人們的「生存」,自己也會自然而然地剔除如實敘述的事實背後將可能負載的種種所謂「學術價值」。常年田野考察,我榮幸地結識了無數朋友,並在與他們的交往中,為我的人生記憶中增添了許多終生難忘的故事。炎熱夏季,每晚搭著帳篷住在聶希蔚三兒子家中,白天他陪著我在村中溜達,年近八旬高齡的老伴郭桂蘭蹣跚著腳步,吃力地挺直已經彎曲的脊樑,不聲不響地將兩三盤熱騰騰的下飯菜放在小木桌上,那其中常常還有他們平時根本捨不得吃的「金貴菜」;離開那天,聶希蔚執意不顧自己骨折尚未痊癒的腿腳,冒著中午40多度的驕陽,騎著電動車將我送到5公里外的高速路口去乘車……在劉福祥那個寧靜的院子里我住了數百個日日夜夜。冬天零下12度的寒夜,他將薄被子讓給我,他和老伴高蘭英裹著大衣睡在冰冷的地鋪上……春節為了拜訪一位藝人,我曾經摔入積雪的深溝受傷,滿臉鮮血,在蒼山縣醫院,一位女醫生得知我的來意和經歷,給我額頭縫合傷口,並幫我減免醫療費用……在惠民縣與張凱一家趕二月二廟會,我和張凱擠坐在小拖拉機上,他將稍微安全舒適的駕駛員座位的大半讓給我坐,而他自己半個身體懸空,艱難地操控著方向盤在鄉間小路上顛簸……他們可能並不完全明白我這個外鄉人力圖參與和了解他們一切瑣碎生活事件的意義,也正是他們極度質樸不附帶任何功利指向的援手讓我刻骨銘心的。短短數言,無法曆數每位幫助過我完成這本書的朋友的姓名,更不足以表達我的深深的謝意。

普里查德曾在《努爾人》一書中說道:「我不想說自己取得了意義深遠的成果。我相信,我已經了解努爾人的主要價值觀念,並能對他們的社會結構做出真實的概括。」西方人類學早已形成一個良好的傳統,就是從第一手田野資料開始特定研究,但是,國內即便對於某一種地方民間美術的個案研究,田野資料的「價值」也一直被研究者所忽視。田野作業以及本書的寫作,使我不斷發現很多令人詫異的事實,一些「權威」資料錯誤百出,另一些「研究」也「將錯就錯」地將沒有實地核查的資料反覆引用,並以這些謬誤,坐在圈椅上拍著腦袋提出這樣或那樣的「觀點」「解決方法」,由此而成就了種種課題、項目、論文,乃至職稱和學位。這就使人陡生這樣的懷疑:目前中國其他地區民間美術品類研究是否普遍存在著如此問題?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研究的核心,必須包含客觀性的描述與主觀性認知兩個層面。如果研究者忽視、蔑視田野經歷所獲取的資料的價值,在研究中剝離了自己作為參與者和實踐者的研究情境,當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將走向何方?

初春入夏,秋盡冬來,除了例行上班,為了完成書稿,每晚我將諸書陳案,通宵達旦在電腦屏幕前撰寫,桌上列印出來的稿紙一堆一堆地增厚。隨著文字的深入,我越來越固執地堅信一點:形而下的、真實的、系統的資料之於民間文化研究有著樸實而普遍的學術意義。本書敘述的一切事件,並不是我個人對地域文化的獵奇,而是一系列我主觀認為具有「價值」的資料匯總。或者說,此前在閱讀了大量相關著述之後,曾經掩卷嘆息他人的論述有這樣或那樣的「遺憾」,這本書是我在自不量力的情況下,對於一部我心目中相對「純凈」著作的追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首陽讀書 的精彩文章:

《大風歌:陝西敘事》:上篇《陝西故事》解說詞+中篇拍攝感悟+下篇名家評說
穆濤《大蘿蔔》

TAG:首陽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