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金融上雲加速推進,重點關注恒生電子

金融上雲加速推進,重點關注恒生電子

我們的時光

 吉姆餐廳

趙雷 

00:00/04:30

報告要點

金融雲落地加速,利好傳統金融IT轉雲廠商

金融雲是金融科技3.0的發展基礎,在降本增效驅動之下,金融雲市場規模實現高速增長,IDC 報告顯示,全球金融行業雲支出2017年為32億美元,同增26%,預計在2021年將達到72億美元。我國政策持續加碼,將推動金融企業上雲加速落地。目前金融雲市場競爭者眾多,包括以騰訊和阿里為主的互聯網巨頭、以銀行為主的金融企業和金融IT企業,其中互聯網公司與恒生電子、長亮科技、潤和軟體等金融IT企業先後聯姻,共同分享藍海市場。我們認為,金融IT企業基於對金融業務的理解、客戶基礎與技術積累,有望在競爭中獲取優勢。其中,恒生電子作為卡位金融機構核心系統的絕對龍頭,最有望快速享受金融上雲紅利,使得雲業務成為業績重要提振點。

金融科技邁入3.0時代,全球金融雲高速發展

金融科技從2.0邁入3.0時代,金融雲提供可擴展高效率的算力支撐,是金融科技3.0的發展基礎。宏觀來看,我國金融科技的發展歷程從1.0時代的電子金融走過了2.0時代的互聯網金融,如今正大規模邁入智慧金融階段。IT從單純的成本部門,到參與到業務環節,進而形成戰略價值。金融科技3.0時代,大數據、雲計算、AI與區塊鏈作為關鍵性技術驅動,其中雲計算提供可擴展的算力,是大數據分析、深度學習等應用的基礎。

降本增效是金融雲發展重要驅動因素,美國金融機構推動上雲提速。根據IDC預計,到2019年全球最大的幾家銀行通過雲服務有望節省150億美元的龐大開支,基礎設施的成本也會降低25%,全球大約三分之二的金融企業有望大規模採用雲服務。據麥肯錫預測,在雲端開發應用可將上線時間從89天縮短到15天。目前亞馬遜、微軟、谷歌等雲計算服務商已採取一系列措施保證提供的雲服務更低價、運行更快的同時,也要保證自建的伺服器網路更可靠、更安全。以美國金融業監管局(FINRA)、Capital One、高盛集團、摩根大通為代表的美國各類金融機構已開始紛紛採用金融雲服務。

政策推進金融機構上雲,金融IT服務商迎發展機遇

政策激勵明確,推動金融企業上雲落地。2015年,國務院發文支持金融企業上云:「鼓勵探索利用雲服務平台開展金融核心業務」;2016年銀監會在銀行業信息科技十三五規劃中明確規定銀行上雲時間點,提出「到十三五末期,銀行業面向互聯網場景的重要信息系統全部遷移至雲計算架構平台,其他系統遷移比例不低於60%」;2017年9月銀監會牽頭16家金融機構成立「融聯易雲」,落實銀行業重要信息系統批量上雲的任務。

金融行業對IT系統的穩定性、可用性、網路時延性、數據安全性的要求很高,銀行與證券機構的關鍵業務(如存貸款、證券交易)若系統停機屬於嚴重的金融事故,會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因此,考慮到安全性,當前金融業的公有雲部署更多在互聯網業務、金融機構的非核心業務、創新業務等領域。國內潛在上雲的金融企業以互聯網金融機構(全業務)、中小金融機構(非核心業務)與大型金融機構(非生產環境、創新類項目)為主體,利用雲計算平台開展互聯網渠道、大數據應用、商業智能、非生產環境(開發、測試、災備)等項目,得以實現內部系統的打通與數據的整合。

行業百家爭鳴,共同分享藍海市場。市場中提供金融雲基礎設施、基礎軟體、SaaS應用的服務商可分為四類:(1)金融機構及其科技子公司: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以自建/託管/租賃私有雲的模式部署,或者通過多家聯合使用機構間合作的行業雲(如興業數金、招銀雲創);(2)BAT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如阿里云為金融機構提供IT基礎設施,提供專有雲服務;(3)金融IT服務商:恒生電子、贏時勝、長亮科技等金融軟體公司紛紛推進金融雲業務,為下遊客戶提供各類SaaS應用;(4)IDC企業及獨立第三方雲服務商:如華為雲、世紀互聯等IDC企業,UCloud等第三方雲服務商提供行業雲服務。

看好金融IT公司布局雲計算的戰略優勢,支撐中小金融機構降本增效,推進國內金融雲發展。金融IT企業的優勢在於對金融業務的理解、客戶基礎與技術積累,近年來,以恒生電子、長亮科技、潤和軟體、神州信息為代表的金融IT服務商紛紛牽手ATJ等互聯網公司,將自身優勢與巨頭的雲基礎設施、流量入口相結合,為金融機構打造互聯網金融新生態,更好地服務終端用戶。

值得注意的是,深交所下屬證券通信企業「深證通」(深證證券通信有限公司)建立了全國性金融數據交換平台和數據中心,於2015年推出了自建金融雲,提供「行業雲+私有雲」的雙雲解決方案。深證通金融雲通過物理與虛擬雙重手段保證數據安全,既能解決企業私有雲的規模小、力量小和升級慢的問題,同時也可避免阿里雲等公有雲可能存在的數據泄露和缺乏行業監管不足等問題。目前已運作的雲業務應用包括行情雲(提供金融信息服務)、基金雲(為基金機構提供基礎設施)、雲證通(提供投資者身份認證服務)等。

資管雲行業迎變革,金融IT企業望聯手深證通等平台提供雲服務,金融雲化加速落地。深證通基金雲是面向公募基金、第三方銷售和基金投顧等機構/個人推出的一項雲服務,為客戶提供各類基礎設施,包括通信網路、存儲服務、計算服務和基礎運維等,同時按客戶要求提供定製化的操作系統、資料庫及中間件。在此基礎之上,金融IT企業等ISV(獨立軟體開發商)專註於滿足客戶業務需求,對基金業務系統進行開發。未來有望在政策驅動下,更多中小型資管機構有望通過接入雲端的方式大幅降低成本,享受更多元化服務。

建議重點關注恒生電子:GTN平台賦能長尾,全領域SaaS開花遍地

金融雲是恒生電子發展「Online」戰略的基礎,通過雲端連接海量金融機構與開發者,搭建雲生態,有望打造成為平台型企業。公司致力於金融雲戰略主要基於三點:1、通過雲紀、雲贏、雲毅、雲英、雲永、雲連等控股子公司落實SaaS業務;2、打造恒生「ARES Cloud」PaaS平台,致力於「連接百萬億金融資產」;3、通過GTN(全球金融服務網路)面向海內外金融機構、互聯網公司、開發者和終端用戶,連接金融場景、技術需求、服務需求與資源。通過提供組件化輸出與運營服務,搭建全行業雲生態。

構建全領域金融雲,各子公司業務全面開花。公司通過控股子公司為經紀、資管、財富管理、交易所等全領域金融機構提供便捷高效的雲服務。其中雲贏(金融服務領域)與雲永(交易所)於2017年分別實現4448萬元、3175萬元收入,並實現盈利。隨著金融雲監管的逐步放開,公司雲業務收入有望迎來爆發,覆蓋成本實現規模性盈利。

GTN打造共享閉環平台,賦能開發者服務長尾市場。恒生GTN(全球金融服務網路)面向海內外金融機構、互聯網公司、開發者和終端用戶,連接金融場景、技術需求、服務需求與資源,通過「連接」創造價值,是Live Online策略的重要抓手。目前平台對接全球交易所、1000餘家金融機構,擁有約15000條服務通道,提供300多項金融IT服務。

優質服務:平台上供需雙方100%實名認證,確保安全可信,通過專線連接海內外金融機構與互聯網場景,助力金融客戶快速展業;

開放技術:為開發者開放全場景的API、H5和金融創新產品,以及身份核查、用戶標籤等數據服務,可大幅縮短客戶金融軟體開發周期;

共享資源:連接個性化定製需求和開發者,提供共享開發者資源與協作支持系統,向開發者共享客戶渠道資源。

綜上,恒生電子具備平台化思維,致力於面向海內外金融機構、互聯網公司、開發者及終端用戶,連接金融場景、技術、服務與資源,搭建全行業的雲平台生態。目前公司已形成成熟的業務模式,各SaaS子公司業務進展順利,其中雲贏(金融服務領域)與雲永(交易所)於2017年分別實現4448萬元、3175萬元收入,並實現盈利。在激勵政策明確、中小機構極具降本需求、數據互聯提供龐大價值的背景下,公司作為卡位金融機構核心系統、市佔領先的金融IT服務商龍頭,最有望快速享受行業紅利,實現雲業務收入的快速增長。

評級說明

行業評級:報告發布日後的12個月內行業股票指數的漲跌幅度相對於同期滬深300指數的漲跌幅度為基準,投資建議的評級標準為:看好:相對表現優於市場;中性:相對表現與市場持平;看淡:相對表現弱於市場。

公司評級:報告發布日後的12個月內公司的漲跌幅度相對於同期滬深300指數的漲跌幅度為基準,投資建議的評級標準為:買入:相對於大盤漲幅大於10%;增持:相對於大盤漲幅在5%~10%;中性:相對於大盤漲幅在-5%~5%之間;減持:相對於大盤漲幅小於-5%;無投資評級:由於我們無法獲取必要的資料,或者公司面臨無法預見結果的重大不確定性事件,或者其他原因,致使我們無法給出明確的投資評級。

重要聲明

長江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具有證券投資諮詢業務資格,經營證券業務許可證編號:10060000。本報告的作者是基於獨立、客觀、公正和審慎的原則製作本研究報告。本報告的信息均來源於公開資料,本公司對這些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證,也不保證所包含信息和建議不發生任何變更。本公司已力求報告內容的客觀、公正,但文中的觀點、結論和建議僅供參考,不包含作者對證券價格漲跌或市場走勢的確定性判斷。報告中的信息或意見並不構成所述證券的買賣出價或征價,投資者據此做出的任何投資決策與本公司和作者無關。本報告所載的資料、意見及推測僅反映本公司於發布本報告當日的判斷,本報告所指的證券或投資標的的價格、價值及投資收入可升可跌,過往表現不應作為日後的表現依據;在不同時期,本公司可發出與本報告所載資料、意見及推測不一致的報告;本公司不保證本報告所含信息保持在最新狀態。同時,本公司對本報告所含信息可在不發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資者應當自行關注相應的更新或修改。本公司及作者在自身所知情範圍內,與本報告中所評價或推薦的證券不存在法律法規要求披露或採取限制、靜默措施的利益衝突。本報告版權僅僅為本公司所有,未經書面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複製和發布。如引用須註明出處為長江證券研究所,且不得對本報告進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刪節和修改。刊載或者轉發本證券研究報告或者摘要的,應當註明本報告的發布人和發布日期,提示使用證券研究報告的風險。未經授權刊載或者轉發本報告的,本公司將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江計算機研究 的精彩文章:

TAG:長江計算機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