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看過這部暗黑美食片,才發現這幾年的燒烤都白吃了

看過這部暗黑美食片,才發現這幾年的燒烤都白吃了

正如該片的開篇所說:「沒了煙火氣,人生就是一段孤獨的旅程。」

「黑色的眼漿爆射口腔,激情程度是撒尿牛丸的100倍。」畫面中,男子咬開口中美味的那一刻,旁白如是說。

這段略顯重口味的畫面,來自《人生一串》,是由彈幕視頻網站bilibili(以下簡稱B站)和旗幟傳媒聯合出品的一部以燒烤為主角的美食記錄片。 據該片總導演陳英傑透露,這是《人生一串》中為數不多的擺拍鏡頭之一,為的是讓觀眾真切感受到嘴裡爆漿的快感。

(前方高能!請注意避讓)

豬眼球。小心被它電到。

《人生一串》可能是第一部需要在片頭提示觀眾「需要捂眼觀看」的美食紀錄片。不同於其他同類型紀錄片明快的畫風,《人生一串》自帶一股暗黑氣質——這當然也與燒烤自帶的「氣質」有關。

其拍攝時間大多在晚上,地點大多是路邊攤,食客們在鏡頭面前不顧形象大口咀嚼,就連配樂也酷似懸疑片。可就是這樣一部有點「犯規」的作品,自6月20日在B站上線後,播放量已接近1000萬次,豆瓣評分高達9.0。

正如開篇那句「沒了煙火氣,人生就是一段孤獨的旅程」,《人生一串》中所有令人食指大動的瞬間,都透著濃濃的煙火氣,這也是主創團隊選擇燒烤作為拍攝題材的初衷。

「燒烤是中國非常常見的一種食物,但從美食紀錄片開始有到現在都沒有專門去做的,我們有一種不做不行的感覺。」《人生一串》總製片人王海龍對《第一財經周刊》說。

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以下簡稱《舌尖》)打開了美食紀錄片的市場,也讓觀眾意識到,美食題材是一座值得挖掘的「寶藏」,但往後出現的美食紀錄片幾乎都在複製《舌尖》的模式。中國各地的美食都被精緻地呈現在鏡頭前,美食更多被賦予了詩意。

《人生一串》想還原的卻是街頭巷尾、市井小民的粗糲感。王海龍本身也是愛燒烤之人(誰不愛呢?),在他眼裡,「燒烤有還原生活本質的能力」。最好吃的燒烤往往在路邊攤,但在城市裡,燒烤攤幾乎已經絕跡。「對許多人來說,燒烤攤是一個很快會消失的記憶。」王海龍說。因此拍攝《人生一串》,正好可以作為一種記錄。

來一把?

早在2016年,陳英傑等主創團隊就開始研究燒烤。他們跑遍了中國二十多個省,五百多個燒烤攤,才發現那些看似都是在火上翻來覆去的燒烤,原來各有各的精彩。但好的作品不應僅依靠感性,為了了解燒烤的原理,主創團隊甚至還去上了物理化學課。

作為一種人人都愛的食物,關於燒烤的資料當然很多。研究時,相關資料在主創的桌上堆了厚厚一沓,但正是如此,也要求他們從真正開拍到後期,需要一直做減法。

首先減去的就是那些不那麼「燒烤」或不那麼「中國」的燒烤,比如烤鴨、鐵板燒以及日式燒烤。而為了接近燒烤最原始的樣貌,成片中幾乎看不到一家像樣的餐館,所以那些清除了燒烤攤的一線城市,自然也鮮有露面。有時為了找一家純正的燒烤攤,主創拍著拍著就跑到鎮子甚至村子裡去了。

來自新疆的燒烤攤,大概是人們提起燒烤的第一印象吧。

燒烤看似千篇一律,實際上千變萬化。但如何在一部紀錄片中展現這種變化,是創作過程中的一個難題。

「我們想過按地域拍,也可以按情緒拍,比如歡聚時刻,但好像每個攤都差不多,燒烤的做法有的也很接近。」王海龍說。這些方案最終都沒有通過。陳英傑還記得第一次寫分集腳本時寫出了「山水生」「家鄉味」這樣的標題,「開始就是傳統記錄片的分類方式。」他對《第一財經周刊》說,最終,陳英傑聯繫到自己點燒烤的經歷,才有了如今按食材分集的方式。

其實除了粗糲的燒烤攤,在文案方面,《人生一串》也時刻透露出一種隨性的態度,就像我們經常遇到的那些燒烤攤老闆,時而活波時而粗獷,冷不丁也會來點兒小幽默。

近距離拍攝燒烤攤。

這樣的文案當然不是在電腦前查資料就能寫出來的。為了創作出這些更「接地氣」的文字,張岳明曾經好幾次跟燒烤攤老闆徹夜長談。張岳明執導了第三集《來點解藥》,也是《人生一串》的製片人之一,主要負責文案部分。拍攝時,張岳明需要和燒烤攤老闆「晝伏夜出」的作息保持一致,只有這樣,才能「體會到他們生活的細節和特質。」

最典型的例子或許就是第二集《比夜更黑》。其中,烤蠶蛹的燒烤老闆小軍,能一邊工作一邊面對鏡頭自如地介紹。當然,《比夜更黑》給觀眾留下最深印象的, 還是那些堪稱黑暗料理的食材。其實,諸如「一生都在被烤」的蠶、 「比撒尿牛丸激情100倍」的豬眼睛,還有重慶烤腦花、廣東活烤海鮮這些讓部分人生畏的食材,在正片播出後引爆了一輪熱度,最初卻差點被摒棄。

小軍的烤蠶蛹。

「我們一開始沒打算拍獵奇的東西,而是想拍更多生活中常見的食材。」王海龍說。但後來他發現,自己眼裡「百年一見」的食材,正是當地人最真實的日常。某種意義上,《比夜更黑》的內容觸及到了美食紀錄片的邊界,但在陳英傑看來,這恰好體現了紀錄片的意義。「你覺得食材黑暗,某種程度上卻源於你的一種生活經歷的欠缺。」陳英傑說。而紀錄片就是幫助人拓寬視野、打破邊界的。

猜猜這是什麼?

《人生一串》播出時,片中「小腦殼」的烤腦花店已經歇業。城市裡,燒烤攤的消失速度幾乎和連鎖餐廳的開店速度成正比。當喝酒擼串也成了餐廳流水線上的成品,才更讓人懷念路邊攤上第一口還茲茲作響的烤肉的滋味。

本文版權歸《第一財經周刊》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鄭晶敏

我愛燒烤,燒烤愛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周刊 的精彩文章:

全球最佳餐廳Noma的設計師說,你們都誤解了北歐設計
泛心理品牌Know Yourself首屆「77心理節」:了解自己,做自己

TAG:第一財經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