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阿城:看書還是要看「大書」,看了「大書」很多「小書」就不用看了

阿城:看書還是要看「大書」,看了「大書」很多「小書」就不用看了

授權圖片 | 滕首詩 攝

曾有人問作家阿城,現在這麼多書,讀都讀不完,該怎麼選擇?

阿城回答:看書還是要看「大書」,看了「大書」,很多「小書」就不用看了。

「大書」,而非平庸的書,才擁有高含金量,才對得起你的時間和生命。膚淺的閱讀只會讓人保持在青春期水平。

諸子百家經典著作,是當之無愧的「大書」。

中國人一輩子總得讀上那麼幾部國學經典,找找自己思想的根在哪裡。

不過,讓人十分沮喪的一點是:哪怕對國學經典心嚮往之,奈何古籍十分艱澀難懂,讓人不免望而卻步。

況在當前的國學熱中,亂象紛紛:不懂裝懂的偽國學大師屢見不鮮,淺嘗輒止的「皮毛」國學普遍存在,各種版本的國學著作也是良莠不齊。諸多糟心因素交織,更是讓人意興闌珊。

這個時候,我們需要一個嚮導,一個既能正確理解古代經典,不曲解古人,不誤讀文本,又能用深入淺出的方式,指引我們推開國學大門「登堂入室」的人。

台灣大學傅佩榮教授,正是本著「為普通讀者閱讀經典提供一個簡單而有效的方法」的初心,為我們呈現了這套《傅佩榮詳說經典系列》叢書。

在該叢書中,傅佩榮教授對「四書三玄」進行了通俗生動的詳說和詮釋。帶領我們,探經典堂奧, 學經典真昧。

裝幀採用布面精裝,簡約大氣

1.

用70年的歲月積澱,畢生的精研耕耘,

帶你走一場別樣的文化之旅

傅佩榮其人,想必每一個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人,都不會陌生。

傅佩榮教授

他是當代華人公認的一流國學導師,畢業於台灣大學哲學系,是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台灣大學哲學系主任兼哲學研究所所長,被台灣《民生報》評選為「大學最熱門教授」,並獲台灣地區教育主管部門頒發的教學特優獎。

傅佩榮教授2006年9月首開大陸問道,先後在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社科院等開展了一系列國學演講,引起了熱烈反響。後來,傅教授又應大陸企業界邀請,為企業管理高層開了幾十場國學講座,也獲得一致好評。

2009年6月,傅佩榮教授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欄目主講《孟子的智慧》,從而漸漸為大陸民眾所熟知。

企業家說他講的《周易》,「包教包會」;年輕人聽他講了孔孟,「從此愛上國學」;中年人聽他講老莊,「打從心眼裡舒服」。

傅佩榮教授和學生(著名演員馬蘇)

我們知道,由於歷史原因,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大陸地區的國學學習與研究曾長期中斷,而之後國學的恢復也需要一段不短的時間。

相較之下,台灣的國學發展是一直持續不斷的。國學在台灣的教育中一直佔有很高的地位,台灣也是目前中國地區國學保存最為完整和發展最好的地區。

另外,台灣多年來一直使用繁體字,這也使得台灣人對古籍有很好的理解能力。

綜上原因,東方出版社特地從台灣引進出版了《傅佩榮詳說經典系列》叢書,在這套書中,傅佩榮教授以豐富的人生經驗與深厚的學識涵養,打破古文壁壘,直達先哲思想源頭,幫助讀者在現代的生活環境中理解古典智慧的精髓,完善自己的人生,讓自己成為更加典雅謙和的中國人。

2.

30歲之前要讀儒家,40歲之後讀道家,

50歲左右讀《易經》

先秦諸子百家,從何讀起?傅老師說:

30歲之前要讀儒家,40歲之後讀道家,50歲左右讀《易經》。

因為30歲以前你投入社會,準備成家立業,一定要非常積極地面對人生,當然要學儒家。

從40開始一定要學道家,因為到那個時候你已對人間冷暖、人性善惡有了更全面的認識,應該用道家的智慧將人生看成一個整體,要逍遙一些。

50歲左右則要讀《易經》,學會把握生命的全局,提升生命的境界。

所以,這套《傅佩榮詳說經典系列》(精裝版)所包含的,正是傅佩榮教授對儒家經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道家經典《老子》《莊子》,以及《易經》的深入淺出的解讀。

傅佩榮教授將國學領域中地位重要的七部經典文獻,以講座式的雅俗共賞風格和通俗易懂的文字娓娓道來,學理與實用並存,幫助讀者在現代的生活環境中理解古典智慧的精髓,完善自己的人生。

01

經由《論語》,找到立身處世之道

《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

傅佩榮教授潛心研究《論語》二十餘年,但苦於歷代各家對於很多章句沒有達成共識。於是,他另闢蹊徑,採取西方哲學訓練的方法,依據釋學原則,對每一句話進行深入的思考:

它究竟在說什麼?它想要說什麼?它能夠說什麼?它應該說什麼?

經過二十多年的逐字逐句梳理《論語》,傅佩榮教授頗有心得。迄今為止,他一共出版了十餘種談論《論語》的圖書,五種以上的音像製品。

《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是他梳理《論語》心得之大全。

02

閱讀《孟子》,培養自己的浩然之氣

《人性向善:傅佩榮談孟子》

對於《孟子》中的「性善」一詞,歷代有很多註解,如宋朝朱熹就認為孟子主張「人性本善」。

但傅佩榮教授認為,孟子的意思並非「人性本善」,而是「人性向善」。

雖是一字之差,卻不可不辯。

如果不明白「人性向善」的道理,不但無法理解孟子,更無法理解整個儒家思想體系。

傅佩榮教授設法排除兩千多年來人們對《孟子》的誤讀,帶領讀者從原典本身去思考和學習孟子的思想。

《人性向善:傅佩榮談孟子》全書根據傅教授孟子系列講座整理而成,突出地體現了傅教授對儒家哲學數幾十年的研究心得。讓一般讀者均能跨越文字的障礙,在儒家思想的引導下,逐漸了解人的內在價值,慢慢走向完美,把一生過得絢爛而充實。

03

應用於《大學》,結晶於《中庸》

《止於至善:傅佩榮談大學中庸》

我們都知道《大學》篇收開宗明義所說的三綱領:「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那麼,什麼是止於至善?為何要止於至善?如何才能做到止於至善?

要想弄清楚這些問題,就必須充分理解《大學》這部經典。

傅佩榮說:如果《大學》算是大學本科生的教材,《中庸》就是研究生的課本了。儒家思想發軔於孔子,完成於孟子,應用於《大學》,結晶於《中庸》。

在詮釋這兩部經典時,傅佩榮教授一方面從經典本身的主要概念入手,綜合曆代和當代學者的研究成果,做出了準確的注釋和獨具個人見解的解讀;另一方面也十分注意將經典所說與今日生活經驗相互印證,幫助讀者跨越時代的差異,去領會古代先賢的理想和價值觀念,以其智慧和教誨來指導當代的人生。

04

拜讀《老子》,獲得精神上的大清涼

《究竟真實:傅佩榮談老子》

傅佩榮教授指出,不了解老子,就無法欣賞道家;未能欣賞道家,對於中國文化就少了一分親切與喜悅幸福的感受。這是我們無法承受的損失。

在《究竟真實:傅佩榮談老子》一書中,傅佩榮教授以掌握古文經典的哲學涵義的角度去解讀《老子》,「澄清概念、設定判准、建構系統」,首先對其原文進行忠實於字詞本義的白話翻譯,然後把握關鍵詞和重點,詳細詮釋每一句話背後的道理。

《老子》全書只有五千多言,但是字字珠璣,句句可以當成座右銘或警世格言。許多人一生只是奉行老子的一兩句話,如「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等,就能做到全身保真,安其天年。

學了道家,才知道何謂「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05

學習《莊子》,從不同的角度看人生

《逍遙之樂:傅佩榮談莊子》

傅佩榮認為:《莊子》的深刻思想,是值得我們一生嚮往與時時品味的精神盛宴。

《逍遙之樂:傅佩榮談莊子》是傅佩榮解讀莊子本人思想和《莊子》一書所蘊含哲理的全新作品。四十年來,傅佩榮教授首次在大陸公開自己詳說莊子的文稿,展現這部「奇書」奇妙想像力與妙筆交織的魅力,帶領讀者遨遊莊子無限廣闊的逍遙天地。

在傅佩榮通俗生動的闡述中,每位讀者都可以與莊子一起逍遙而游。

06

請「大師」算命,不如自學《易經》

《樂天知命:傅佩榮談易經》

提起《易經》與占卦,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大概是:這不是迷信嗎?

《易經》不是算命,更不是迷信。

《周易》絕非普通的占卜書,而是一部研究宇宙中所有變化原理的哲學巨著。它非但不是封建迷信的產物,反而是中華智慧之源,《十三經》之首。

《周易》是上古典籍,用詞古奧,句意艱深,給初學者造成極大的學習困難。但《樂天知命:傅佩榮談易經》根據傅佩榮教授講解《易經》的錄音筆記整理而成,解說清楚流暢,生動自然,極有效地降低了學習門檻。

在書中,傅佩榮教授不僅用通俗生動的語言講解了全本《易經》,還附上了占卦方法的詳細說明。只要有恆心,一天讀兩卦,大約一個月便可看完一遍。

如果按照本書所示範的方式進行占卦,得出結果之後,再仔細研究所得之卦辭爻辭,相信半年下來,《易經》將會成為你生活中的良師益友,勝過一般所謂的專家或顧問。

為什麼要學先秦經典?

傅佩榮教授說:

儒家經典「四書」展現了「極高明而道中庸」的特色,提供了我們今日所需要的價值觀,對我們的社會及生活極具啟發作用。

然而,人到中年,如果只有儒家思維,就會發現生命的格局有限,所以還需要學習道家和《易經》,讓生命獲得真正的安頓。

可見,閱讀古籍,是一場智慧的修行。這一修行的全部意義,便是幫助我們找到真正的安身立命之處。

傅佩榮談經典文化系列(精裝)

包含《究竟真實:傅佩榮談老子》《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逍遙之樂:傅佩榮談莊子》《樂天知命:傅佩榮談易經》《止於至善:傅佩榮談大學中庸》《人性向善:傅佩榮談孟子》

一攬子收穫經典文化,讓你從此愛上國學經典

原價:550元

儒風大家優惠價:412.5元

(立省137.5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儒風大家 的精彩文章:

開悟故事:《一個叫花子》
《左傳》經典30句:禍福無門,唯人所召。臨禍忘憂,憂必及之

TAG:儒風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