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以茶為詩,歷經千年的茶香之旅

以茶為詩,歷經千年的茶香之旅

有人說,茶是一片東方樹葉的故事。

我卻認為,離開代代茶人,茶就僅僅是片樹葉,更無國飲之說。

茶之所以為茶,是因為它汲天地精華,吮百年風雨,吸萬物靈氣。

單從中國漢字的構造來看,茶,是人,處在草木之間。

茶,是人類面對自然的態度,也是面對內心的態度。這個世界上,有一種人,因茶而生,以茶為伴。他們,叫做茶人。

這也註定了茶與人之間是分不開的。

茶人,用一片綠葉,引天地之氣,傳百年風雨

中國人對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將相,文人墨客,諸子百家,下至挑夫販夫,平民百姓,無不以茶為好。人們常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茶,作為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在民間,千百年來,關於它的起源,有神話也有傳說。

《茶經·六之飲》中,陸羽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

但關於飲茶的起源,依舊眾說紛紜,爭議未定。

神農說

《神農本草》書中關於茶的起源是這樣記載的:「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上古時期,百姓靠捋草籽、采野果、獵鳥獸維持生活。有時吃了有毒的食物,就會生病甚至死亡。神農嘗遍百草以配製草藥。在煮水時,茶葉偶然落入鍋中,神農在品飲後發現其口感清爽,並具有一定的藥效,便把茶葉作為可以治病的飲料向百姓推廣。

● 西周說

東晉常璩在《華陽國志·巴志》中言:巴子國"土植五穀,牲具六畜。......荼、蜜、靈龜、巨犀、山雞、白雉、黃潤鮮粉,皆納貢之。其果實之珍者,樹有荔枝,蔓有辛蒟,園有芳蒻、香茗。"

常璩明確指出,進貢的"芳蒻、香茗"不是采之野生,而是種之園林。芳蒻是一種香草,香茗指茶。此說法表明:生活在陝西南部的古代巴人才是中國最早用茶、種茶的民族,至少已有3000餘年的用茶、種茶的歷史。

● 三國說

《三國志·吳書·韋曜傳》有"密賜荼荈以代酒",這種能代酒的飲料當為茶飲料,足以證明吳國宮廷已經飲茶。據此,《南窗紀談》認為中國飲茶始於三國,《集古錄》則認為始於魏晉。

三國時代東吳飲茶是確鑿無疑,然而東吳之茶當傳自巴蜀,巴蜀的飲茶要早於東吳,因此,中國的飲茶一定早於三國時代。

至於為何「聞於魯周公」,陸羽沒有給予太多的解釋,只是在《七之事》中錄有:「周公《爾雅》:『檟,苦荼』。」

《爾雅》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書,是對古代辭彙進行官方規範解釋的語義分類詞典。在陸羽看來,《爾雅》的作者就是魯周公旦。應該說陸羽所以認為飲茶「聞於魯周公」,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爾雅》上有「周公《爾雅》:『檟,苦荼』」的記載。

茶以文化面貌出現,是在兩晉北朝。

"兩晉時期,江南一帶,"做席竟下飲"文人士大夫間流行飲茶,民間亦有飲茶。

晉左思《嬌女詩》有:"止為茶荈劇,吹噓對鼎礪"

南朝宋劉義慶《世語新說·輕詆第二十六》記:"褚太傅初渡江。……刺左右多與茗汁"。又《紕漏第三十四》載:"任問人云,此為茶為茗

時至唐宋,中國的"茶道"大行,飲茶之風瀰漫朝野,"窮日競夜","遂成風俗",且"流於塞外"。

《舊唐書·李玉傳》:"茶為食物,無異米鹽,於人所資,遠近同俗,既怯竭乏,難捨斯須,田閭之間,嗜好尤甚。"

「茶聖」陸羽,一襲素衣行走于山泉溪澗

「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登台」

陸羽用畢生的心血來研究茶學。他把中國文化的儒、釋、道哲學注入茶道,將物質的茶變為精神的茶。更高層面地實現了茶的價值,也實現了自己的價值。

宋承唐代飲茶之風,日益普及。

宋梅堯臣《南有嘉茗賦》雲:"華夷蠻豹,固日飲而無厭,富貴貧賤,亦時啜無厭不寧」。

宋昊自牧《夢梁錄》卷十六"鰲鋪"載:"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

茶於人如同米、鹽一樣不可缺少,對於田間農家,尤其嗜好。

自宋代始,茶就成為開門"七件事"之一。

它本是一片樹葉,卻在幾千年前,它經由國人的雙手,變為一劑良藥,一抹香茗。它步入了唐朝詩人的殿堂,它成為游牧民族的生命之飲。

古往今來多少茶人茶事,浸潤出一盞永恆的芳茶。

它藏進僧侶的行囊,與佛法一起東渡日本,並在那裡上升為一種生活的信仰。

它登上大航海時代的貨船,與瓷器、絲綢一道,滿足著歐洲人對東方古國的想像。

它豐富了英國文化中最精緻優雅的禮儀,並跟隨日不落帝國的腳步在世界各地生根。

它走過漫長的旅程,生命歷經枯萎、重生、綻放,或許只是為了提醒匆忙行走的人們,在明知不完美的生命中,也可以感受到完美。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這種茶几萬萬不能出現在家中,否則霉運不斷,再有錢都會住窮
茶器有大美!這把壺可謂是紫砂壺圓器的典範!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