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博學多才的人,從沒像今天這麼慘過

博學多才的人,從沒像今天這麼慘過

一位在美國的朋友安吉,2013年從法學院畢業,雖然算不上所謂的頂尖法學院,但聲譽還不錯。她卻告訴我自己足足端了一年盤子才聯繫到足夠的人脈,終於「交到好運」,在一家律所里謀得一份差事。

也許你不信,但事實是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統計,經濟衰退結束6年後,美國的失業率仍然是兩位數:11.2% 。

美國人不解,經濟都回暖了,那些就業機會都去哪兒了?在研究了大量數據之後發現,那些消失的工作崗位流向了兩個方向:海外和被機器取代。

這個現象不只在美國,廣大的中國職場人也在每天承受著來自不同領域的競爭壓力。

他們討論著自己的工種會不會被機器取代?他們默默質疑著,身邊那些年紀學歷都比自己低的愣頭青們竟然過得比自己還好,所以辛辛苦苦考了那些文憑是為了什麼呢?他們殫精竭慮的刷著新聞,時常看到這家大企業又倒了,那家又在裁員……

人們似乎發現,高學歷好學校再也不能像早先10幾年前那樣,給人帶來滿滿的安全感,不確定性引發的不安和焦慮總是如影隨形、揮之不去。

這個時代變了,美國企業家加里·范納查克在2014年西南偏南大會上感嘆說:

博學多才的人的下場從來都沒有像如今這樣慘過。

我們都感受到危機,但卻很少思考背後的邏輯。對於這些年人與工作所發生的種種變化,你是否也曾冷靜的探尋過因果關係?

知名職業顧問和投資明星泰勒·皮爾遜在他的新書《未來工作:智能時代的競爭力法則》里,寫下了自己對我們正經歷的和即將經歷的職業變化的一些思考,分享給你。

學歷的價值為什麼會變低?

學歷依舊重要,但價值越來越低。

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繼續在學校中深造(同比上升2%),而找不到工作的人也更多(同比上升2.5%)。我們並不鼓吹「學歷無用論」,但不可否認,畢業生越來越難找工作了。

學歷的價值為什麼會變低呢?這也許得從「學歷熱」的出現講起

1999年,戴夫·斯諾登(Dave Snowden)在研究過IBM(國際商用機器公司)的管理結構後,創建了暫棲地框架(Cynefin framework)。鑒於工作不斷變化的特性,這一框架對工作和管理的區分方式非常有效。

暫棲地框架

於是,在人類進入工業化時代後,勞動力的分配一直是按照「暫棲地框架」執行的。

這種框架將工作和管理分為四個範疇:簡單、複合、複雜和混亂。

按照傳統的方式審視工作時,我們或許會說某種工作需要高中學歷、大學學歷或研究生學歷來完成。這種方式顯然對於從簡單到複合這條線的區分十分有效。

複合問題需要具備高學歷才能解決,而簡單問題則只需較低的學歷即可。

在簡單的範疇內,因果關係顯而易見,任何人都可以用最佳實踐來解決簡單的問題。解決方案就像組裝宜家餐桌或樂高積木的說明書一樣易於記錄。

在複合的範疇內,因果關係需要分析和調查。處理複合範疇的事務需要調查或運用專業知識。這是需要思考與斟酌的工作,但這類工作的處理也可以運用現有的專業知識。你求學就是為了勝任這一範疇的工作。

現代大學教育體系很大程度也與這個時代的需求和特徵相適應。工業化的到來使得工廠工作需要擴大,社會急需的是能夠「以人類現有的專業知識分析和響應工作」,即處理複合場景的人。「現代教育之父」霍瑞斯·曼(Horace Mann)為此創立了現代的大學教育體系。

這一系統的宗旨是「教導學生如何有效地聽從指令,以便他們能勝任工廠工作。」而招聘者也通過審查應聘者的「學歷」,判斷他是否能夠勝任工廠的工作。這就是「學歷熱潮」的起源。

這一體系一直沿用了很久,因為在過去幾乎所有工作都屬於從簡單到複合這條線。

但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人們越來越發現之前的那種工作分類方式,對於複雜和混亂的範疇所起的效果非常一般。

尤其近年來,現代社會出現了更多在複雜的範疇內的情況,只懂得服從指令和應用書本上的「最佳實踐」,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無濟於事。

就像在《創業維艱》一書中,風險投資家和前首席執行官本·霍洛維茨回憶了他在2001年股市崩潰時帶領公司上市的經歷。正當科技泡沫破滅引發連番的裁員和銷量暴跌時,他必須勸投資者增加對其公司的投資。沒有指南書也沒有大學課程教過這種事。

這些情況的因果關係唯有在事後回想起來才能理清。你不清楚接下來的應對之策,因為你已經窮盡了你通過教育獲得的專業知識。

於是「懂得和處理複雜與混亂的情景」變成了一種高競爭力,這一能力也成為現代企業獲得增長的基礎能力。

所有這些現象都在警示我們,只一味追求高學歷而忽視實際解決複雜問題的經驗和能力,在未來也許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全職工作將成為未來的危險職業?

除了學歷價值,越來越多的人也對所謂「穩定」的全職工作產生了懷疑。

馬克是一名會計,在一家大型公司里工作了幾年的時間。這些年雖然身邊來來去去很多人都在變動,但他一直堅定自己守著這份工作是一個明智、負責、安全的做法。

馬克將自己的時間投入工作中,淡季每周工作40個小時,報稅季前則是80多個小時。他仍然在整理表格、領工資。每隔兩周都有一張2876美元的支票存入他的銀行賬戶。

穩定的收入造成了他也在穩定地創造價值的幻覺。其實,創造收入並不一定等於為世界創造價值,或者創造的價值遠遠低於你所獲得的報酬,這是完全有可能的。

但馬克一直以為他在從事有價值的工作,直到有一天,他收到了人力資源部門的一封信。

親愛的馬克:

你的職位已經被瑪麗莎取代。瑪麗莎住在菲律賓,有倫敦大學學位,也更願意以10美元的時薪從事你所做的工作。

祝好。

人力資源部

我們總以為,自己處在一個中庸的世界,即大部分人都排在中游,少數拔尖,少數墊底,於是總感覺自己的世界是無比穩定而安全的。

然而事實是,中庸世界的世界觀並非所有系統的運轉方式。非生物系統、人造系統、經濟等現代系統、我們的生意和事業並不屬於中庸世界。

它們屬於極端世界,會呈現80/20曲線的分布。而極端系統的三個特點是:突然性、鴻溝式、不可逆。在極端世界中,任何缺乏變化的非生物系統都在積累隱蔽的風險。其中的一個例子,馬克剛剛發現,就是他的事業。

80/20 曲線,也稱 帕累托曲線

市場不做修正的時間越長,最終發生修正的規模就會越大。我們在事業或生意中缺乏變化或隨機性的時間越久,積累的潛在風險就越多。

《未來工作》的作者泰勒·皮爾遜認為,隨著技術發展,世界變得更加集權化,極端世界正在取代中庸世界,其影響也更加極端。比爾·蓋茨31歲成了最年輕的億萬富翁,而扎克伯格23歲就做到了這點。貧富差距在逐漸拉大。

我們許多人都被灌輸了傳統職業很安全且一直都很安全的信念。回顧歷史趨勢,這確實很有道理。

但歷史的問題恰恰在於——它是歷史。

馬克的決定在過去100年里是安全的,這一點絲毫無法證明這個決定在未來也是安全的。在極端世界,風險並不是存在於過去,而是存在於未來。

曾經安全的工作,如今存在極大風險;曾經存在風險的工作,如今卻變得安全。

這種變化將顛覆傳統工作的定義,而無法深入理解這一變革的人會陷入「工作時間更久,但收入更少」的惡性循環,這就是「大多數人」的盲區:

他們在無意識中妨礙自己的發展、降低對自己的期望值,習慣性忽視隱蔽風險,無法認識工作性質的改變,與成功失之交臂。

也就是說,即使過去的100 年不斷被證明是安全的職位或工作,也不意味著在未來是安全的。

在極端世界的法則中,「安全」就意味著「風險」,過去100年間最安全、最有保障的全職工作,正變得前所未有的危險。

這是一個適合逆風翻盤的時代

人們慢慢發現,這個世界,少了更多一勞永逸的「生意」,卻多了很多潛在而未被發覺的機遇。

科技每天都在創造新的市場,越來越多的利基市場快速出現,但並沒有被滿足。也就是說,對於二流大學的畢業生,這是個前所未有的好時代。

對他們而言,長尾效應創造了這個時代的三個優秀特點:

1.生產工具的普及化,產品創造的成本在降低。廉價的工具也使得在前期資本很少或沒有資本的情況下,公司可以出現在任何地方。扎堆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就意味著激烈的競爭,但人們也可以自由選擇競爭程度較低的地方。

2.傳播工具的普及化,人人都是傳媒公司。進入市場的難度和成本達到了有史以來最低點。由於數字分銷渠道不斷出現,所有人都有機會發出自己的聲音。而大家所要做的,就是用更新的創意,更有趣的方式和可持續性的內容產出。

3.每天都有新市場出現,更多的新市場願意生產、購買、使用新產品。在所有的市場中,利基需求的人數已經多於主要市場參與者了,是互聯網改變了規則。所以,更多機會留給了那些發現新市場、滿足新市場的人。

這三個特點驅動了階梯式創業的出現。潛在需求和較低的門檻令更多的人得以輕鬆上手,成為創業者。這並不是說創業很簡單——創業者仍然需要攀登階梯,但不再需要一步到位。

源自科技的發展和不斷出現的新市場,創業正變得更加安全、門檻更低、更加賺錢。但你仍然需要提升自己的一些能力,比如:你有自己的計劃和目標,然後去做。

你需要把自己的計劃和目標放在你每天都會看到的地方,並且真正跨出那一步。

就像暫棲地法則說明的那樣,未來工作需要的人所具備的特點是「勇於嘗試新方法並總結方法」

你需要更加勇敢、更加具有憂患意識,更加清晰冷靜而宏觀的看待周遭的環境和你所處的這個世界,而不只是寄希望於傳統觀念里的某一種路徑,無論你是選擇創業、打工,還是其他的方式。

(本文部分內容整理自《未來工作》泰勒·皮爾遜 著 )

相關書籍推薦

《未來工作:智能時代的競爭力法則》

泰勒·皮爾遜 著丨2018.7

技術革命和互聯網的深入發展,讓個體價值凸顯。這個世界,正在以一種前所未有的的速度,淘汰大多數人。你只有一個選擇,成為少數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信出版集團 的精彩文章:

中華文化早就提醒過你,再忙也別忘了這些…

TAG:中信出版集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