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劇透」的殺傷力到底有多大?研究說,這事兒還得分人

「劇透」的殺傷力到底有多大?研究說,這事兒還得分人

「劇透」一直以來都是件不大招人待見的事兒。不管是寫影評、賣安利,為了避免被譴責,大家通常都會恪守節操地問一句「要劇透了你沒關係吧」,或者單獨加一行風險提示「想好了再往下拉」。

不過習慣歸習慣,還真有人仔細分析了我們為啥不喜歡劇透,理由可能比單純的「知道了就不好玩了」稍微複雜一點。

「知識的詛咒」

根據俄亥俄大學認知科學學者 Vera Tobin 的說法,「知識的詛咒(the Curse of Knowledge)」算是討厭劇透的一個比較明顯的理由。

這個詞看著不太好懂,其實指的是一種相當日常的感受:對某件事情的熟悉,會導致我們想不到它「還會是別的什麼樣子」,也無法理解它在別人眼中會是什麼樣子。

比如,如果不知道某個數學題的答案,你可能會覺得毫無頭緒不知從何解起,但是答案一公布,你又會覺得「哎怎麼好像也沒有很難」;同樣地,球賽出結果之前,說哪方勝利好像都有道理,但如果已經知道誰贏了,你可能會想「分明就應該是這樣啊」。

劇透會影響體驗嗎?

三個字:看情況。

2011年,加州大學的兩位心理學家 Jonathan Levitt 和 Nicholas Christenfeld 曾經做過一個實驗,讓受訪者們閱讀一些短篇小說,並讓其中一部分人提前看到某些情節片段。研究者發現,平均來說,先得到劇透的人對作品的總體喜愛程度更高一點。

但這個結果也可以解釋成,先看到的片段增加了閱讀者對故事的熟悉程度,而「熟悉」是可以增加好感的。所以,研究者又測試了更簡單易懂、對所有人來說熟悉程度相同的文本,結論依然是如此。

看起來劇透好像是可以部分解除危機了,然而後面還有個轉折:2015 年,來自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的學者 Benjamin Johnson 在重複該實驗之後,卻得出了相反的結論:劇透會破壞體驗,它削弱了故事的感染力和讀者的身臨其境感。

那我們該怎麼理解這種矛盾呢?the Conversation 在一篇報道中提供了另一種思路:

首先,兩個實驗說的是平均水平,不代表每個受訪者都持同樣的觀點。第二,兩個實驗側重點不同,前者的邏輯是,劇透會讓人把精力從大結局挪到中途的細節和線索上,發現更多有意思的「點」,最終效用並不會減少。而後者則傾向於認為「這事兒還得分人」,如果讀者要的是過程的跌宕起伏感,那劇透就讓人不怎麼痛快了。

連起來的話就是,如果看重故事轉折,劇透會降低懸念引發的快感;如果主攻劇情細節,損失可能就沒那麼大。

再換個角度想想,我們對劇透的容忍度,其實也跟多個因素相關:作品本身的特點(懸疑還是言情?)、觀眾本人的愛好和目的(喜不喜歡套路型「爽劇」?想燒腦還是想放鬆?),乃至作品質量(劇不劇透都一個樣的那種),等等。Tobin 還補充了一個 USAtoday 報道過的例子:《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的暗黑展開,著實嚇到了某些原以為它是合家歡電影的影迷——不同的個體,感受是千差萬別的。

圖片來源:Giphy

Tobin 最後說,劇透最主要削弱的還是觀眾們「想看故事」的迫切心理(片方當然不希望這樣)。考慮到這點,再加上它因人而異的殺傷力,「劇透禮儀」作為當代互聯網基本美德之一,還是有必要普及的。

我們做了一個壁紙應用,給你的手機加點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好奇怪下載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讓老年生活更幸福,可能做點跟藝術沾邊兒的事情會有用
賴聲川的第二部兒童劇《鯨魚圖書館》,來自自家睡前故事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