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潮汕工夫茶四寶

潮汕工夫茶四寶

潮汕工夫茶,可以說基本繼承了古代茶藝美學理念以及沖泡手法,經常被人稱為中國茶道的活化石。

其中最出名的潮汕工夫茶「四寶」。正是有了潮汕工夫茶「四寶」的存在,潮汕工夫茶精髓:「茶具精緻小巧」、「烹制手法考究」、「備茶待客以厚情」、「自飲而得神」這幾樣,才得以實現。

那到底潮汕工夫茶「四寶」是什麼?不急,且待小編一一道來。

孟臣壺

惠孟臣以製作小壺蜚聲中外,他所製作的壺胎壁薄、工藝細膩、體態輕巧、造型古樸、口蓋嚴密且渾然一體,壺底有「惠孟臣制」楷書題款,很適合工夫茶的「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椽,每斟無一兩......」

——清·袁枚《隨園食單》

想必大家都知道孟臣壺的名頭,「孟臣沖罐」、「蘇罐」等等,都是孟臣壺的美譽,閩、粵、台等地資深老茶客自己有都知道,茶壺裡:一無名、二仕亭、三萼圃、四孟臣、五逸公。

其中排名第四的孟臣,一直受到工夫茶愛好者的偏愛。因為孟臣壺滿足了工夫茶的所有要求:小、淺、平、老。

小是容量宜少,非常考究工夫、淺是壺淺聚香不外溢、平是泡在茶碗里可以保持水平,也有說法是齊,因為孟臣壺有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壺嘴,壺口,壺把在同一水平線上、老則是就泡茶的壺會積上一層「茶垢」,如果年頭足夠,那麼即使主人只往裡注熱水,出來的「茶湯」卻依然茶香四溢,沁人心扉。

若深杯

若深杯,是一種小得出奇的細瓷小杯,口沿外撇的設計有獨到之處,即使杯中盛有非常滾燙的茶水,口沿處都不燙手。精小杯淺沿薄色白,我覺得這就是若深杯的精髓。

若深杯的專屬壺就是孟臣壺,孟臣與若深同時出現茶桌,是每一個茶友的追求,也是每一個茶客作坊他人是受到的最高禮遇。

「茗必武夷,壺必孟臣,杯必若深,三者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

——《茗談》

壺必孟臣,杯必若深,無愧於文學家的名頭,這個總結可以說是極其完善的。

玉書煨

玉書煨是工夫茶里燒水的壺。側把式和提梁式(偏愛側把式,因為提梁式可能會被蒸汽所燙到)。多是砂泥所制,樸素的外形,一壺水可以沖泡兩三輪。

活水還需活火煮,得益於紫砂的優勢,燒出來的水比較甘甜柔軟,是鐵器燒水壺所沒有的優勢,且捧書一卷,靜待水沸,「卟」、「卟、「卟」的聲音聽著很愜意。

潮汕烘爐

問劉十九

白居易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白居易這首小詩辭藻樸素,卻洋溢著溫馨與歡快。紅泥小火爐,把酒夜話,忘情爾汝,相談甚歡。

潮汕烘爐款式精緻,小巧玲瓏,以橄欖碳等為燃料,可調節風口,控制火候,高約六七寸,爐心深而小,節碳勻火,是煮水泡茶必備的小火爐。爐身有對聯,為煮茶燒水之事增添些許風雅。

後話

關於若深杯,其實還有個爭論是到底是若深杯還是若琛杯。

若琛所制茶杯,高寸余,約三四器,勻斟之。

——清代張心泰《粵游小識》

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壺必孟臣壺,杯必若琛杯。

——《廈門志》

小編在此引用現代學者關於「深和琛」的討論辨證,以讓各位茶友仔細了解。

「若深」辨疑

1899年刊行的《粵游小識》(清張心泰著)出現了這樣一段文字:「潮郡尤嗜茶……乃取若琛所制茶杯,高寸余,約三四器,勻斟之」,「若琛」一詞疑肇始於此。其後,甚至著名如翁輝東的《潮州茶經。工夫茶》也說「茶杯以若琛制者為佳……杯背書若琛珍藏四字」。直至當代,工具書《中國茶文化大辭典》也沿用了「若琛杯」這一名詞。

2005年,陳香白先生的新版著述《潮州工夫茶》特意加入了「深琛之辨」一節,並說明原因有三:其一是古代陶瓷產品書款者,多屬工匠(尤其是民窯),並非專業書家,偶或將三點水寫「手牽手」的,抑或由於筆跡漫漶,燒成後看來倒更像「琛」字。其二是仿製品錯了,後仿者照搬,導致以訛傳訛。其三是由於「若深」名氣大,所以也不排除造假者故意用形近字「琛」來魚目混珠的可能性。

因此小編用的一直都是若深,而非若琛。

潮汕四寶就介紹到這裡啦, 各位茶友如果有身在潮汕的,歡迎來幫忙補充完善。

小編是廣東人,或許有些了解的並不是很完善或者正確,所以就需要各位茶友的指出以及添加說明了。

如有留言,不勝榮幸。小編也會第一時間參與回復並且共同討論。

欄目策劃:木木;圖文編輯:木木

晴窗細乳 · 18070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美到想天天擦,限定6款茶玫瑰色植村秀Shu Uemura 調唇膏
有品者來喝茶…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