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寶寶該不該使用抗生素,看了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寶寶該不該使用抗生素,看了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很多父母對於讓孩子吃抗生素存有似是而非的觀念,其實,只要正確併合理使用抗生素,並不需要擔心有什麼問題,因此,務必聽從醫囑,以確保用藥安全!

抗生素的作用為何?台灣遠興婦產科診所兒科主治醫師宋季純指出,抗生素是用來殺死細菌或抑制細菌生長的藥物,由於抗生素對細菌體有不同的作用,因此,有很多種抗生素用來治療人體。

簡單地說,抗生素是用來對付細菌的藥物,所以,若不是細菌感染造成的疾病,就不需要使用抗生素,但也不是所有細菌感染都要使用抗生素。更廣泛地說,不是所有的疾病都需要使用抗生素,一般感冒及流行性感冒是常見的病毒性感染,不需要使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前,必須先找出真正的兇手──病原體,在確定細菌感染時,使用抗生素才有療效,而這需要專業的評估。

使用時機

宋季純醫師表示,使用抗生素的時機為以下兩種:

>>>>

已有癥狀 有病治病

針對已發生事件時,如肺炎、中耳炎、泌尿道感染等疾病,可考慮使用抗生素。醫師有如受委託人委託搜集各種跡象,如發燒、酸痛等各種癥狀或實驗室培養,判斷癥狀是否因感染所造成或是像細菌造成的。

若是細菌造成的感染,可否靠自身免疫系統與之對抗並打贏這場仗,「敵人」(細菌)太強,當事人(患者)太弱與被侵犯的部位是要害,就須考慮使用抗生素,避免敵人突破防線而造成嚴重後果,醫師會在從嚴認定下,使用適合的抗生素對抗細菌。最理想的狀況是:有明確的檢驗結果證實細菌的存在(兇手在場),且可以解釋目前的癥狀(且有犯行),就能投入治療性的抗生素殺菌,但常常並非所有病灶都能順利取得明確證據,大部分時候得依賴醫師經驗做臨床判斷,如果癥狀極有可能是因細菌造成,也會使用經驗性抗生素治療。

宋季純醫師補充,倒也不是所有的細菌感染都要使用抗生素,以毛囊炎為例,雖是細菌感染所致,不過,感染位置較為表淺,且不是重要部位,就不需要使用抗生素。病原體是強大或弱小,宿主的身體狀況為何、感染部位重要與否,都是決定是否使用抗生素的參考依據。

>>>>

沒有癥狀 預防之用

有特殊考慮時,即使沒有癥狀,也會使用抗生素作為預防之用。她舉例,例如泌尿道系統結構異常,如因尿液逆流造成的感染,時時會發燒,每天少量使用可保護泌尿道以降低感染風險,當感染的潛在風險高於用藥風險時,值得先買保險,即使用抗生素。

另外,於特定手術前使用抗生素,可壓制體內細菌,以降低手術造成的感染,也屬於預防性之用。

不須用卻使用 出現副作用

常見一般人習慣將抗生素當做消炎藥,以為只要發炎就可使用抗生素以達到消炎效果,事實上,只有因細菌感染造成的發炎,使用抗生素殺死細菌後,才會使得感染部位的發炎癥狀減輕或消除,不是細菌感染所造成的發炎,使用抗生素也不可能有消炎的效果。

既然抗生素能將細菌殺死或抑制生長,也可能影響有益人體的細菌。宋季純醫師解釋,好菌(非致病菌)和壞菌(致病菌)在人體內的有限空間和營養中生存,有著微妙的競爭關係,理想狀態應該是好菌多、壞菌少,使用了抗生素,在殺壞菌的同時,很難不波及到體內既存的好菌,破壞制衡壞菌的功能,也可能篩選出具抗藥性的菌種,成為體內主要的微生物居民,增加日後治療的複雜度。

另外,抗生素還有其他副作用,常見如腹瀉、噁心、皮膚出紅疹、過敏等,罕見的則有造成肝腎功能異常或聽力受損等,而副作用的發生往往與患者的體質有所關聯。宋季純醫師強調,沒必要吃抗生素就不要吃,即不需要承受抗生素所帶來的副作用風險。她補充,請家長放心,兒科用藥都是使用開發久、安全性高與副作用小的老葯。

醫師使用須考慮事項

然而,確定必須要使用時,就必須保證具有一定的殺敵效果。宋季純醫師說,正確用藥之外,必須夠久夠徹底(足夠的使用時間與適當的劑量),以確保能剷除敵人。

她解釋,由於抗生素種類繁多,每種抗生素又有其特殊的有效抗拒範圍,知道敵人是誰,進而選用合適的抗生素很重要,否則「好人無法抵抗,壞人卻有辦法閃」,這波掃蕩無效的話,再來就必須用重炮轟擊,更容易讓原來的「良民百姓」變成「無賴」,而躲過先前掃蕩的大尾,變相篩選出更壞的細菌。

因此,每位醫師決定使用抗生素時,腦海中立刻有如上演一齣劇情複雜的戲碼,實在是在以合理應用為前提下,必須要同時考慮很多事情。宋季純醫師指出,包括升階或降級策略、抗生素選擇(過去病史、感染源、菌種)、劑量(嚴重度、組織穿透力、代謝能力)、給葯路徑(口服、針劑、外用、塞劑)、給葯頻率(服藥順從性、照顧者的能力與維持藥物濃度)、治療天數(感染部位、種類、臨床反應)、副作用(腹瀉、過敏)、經濟性與便利性等等。

她說,治療疾病講究策略,就像選擇題的選項,從中選擇一個適合病人的,但宋季純醫師強調,用藥沒有絕對的正確答案,看是要愈快結束愈好、儘快結束就好,或是可以不吃藥,有時不是只有一種選擇。因此,必須隨個人病情與狀況進行調整,將各種方案都分析過後,再做出最終的決定。

宋季純醫師說,尤其生病的孩子更需要大人照顧,因此,吃藥是否有順從性,要評估是否有良好的支持系統,如果照顧者本身存在風險,對於孩子的病況沒有足夠的辨識能力,無法及時響應的話,為避免狀況惡化,這時就需要從嚴認定並降低用藥標準,有一些人寧可早點讓他用藥,以避免狀況惡化。多了解病人的狀況,愈有助於醫師拿捏藥物的使用方式,也就是說,平常由固定的醫師幫孩子看診,讓醫師更加了解孩子的各種狀況,開藥時會考慮所有狀況,有助建立孩子吃藥的順從性。

寶寶服用抗生素須注意

一旦寶寶需要服用抗生素,家長的反應大不同,有的父母相信醫師的決定,欣然接受,有的則是擔憂抗生素的副作用而拒絕,宋季純醫師指出,這時醫師要以「不用藥不會好」說服父母,讓他們知道用藥是對病人最好的方式。

當然,偶有父母堅決不讓孩子服用抗生素,面對病情變化,醫師需要用更多的叮嚀提醒父母,如現在孩子的情形還好,如果出現什麼狀況的話,就要趕快回診。

關於孩子服用抗生素,宋季純醫師有以下4點提醒:

1.了解藥袋中是否含有抗生素?是否有充足理由必須服用?

可能有些醫師在未充分告知下開了抗生素藥物給孩子,加上兒科診所的給藥方式多是將好幾種葯磨粉裝袋,很難看出葯袋中是否有抗生素。宋季純醫師建議,父母可主動詢問這次的葯是否有抗生素,如有開藥,可問醫師是否一定要服用抗生素,並問清楚為什麼、要吃多久,請醫師說明服用抗生素的理由與時間。

2.用藥的開始與停止都請遵從醫囑

服用抗生素的患者,從服藥開始到結束都務必聽從醫囑。宋季純醫師解釋,服用抗生素有一定的療程,通常醫師會交代吃完後要回診,以診所給葯3天份為例,服完3天分量的葯就必須回診,醫師評估患者狀況,有好轉可停葯,沒有好,一是繼續服用先前的抗生素,二是考慮換藥。

由於抗生素需達到血中治療濃度一段時間才能殺死所有細菌,她提醒,患者千萬不要自行停葯,未被消滅的細菌可能捲土重來,而且蓄積更可怕的力量準備反撲。

3.儘可能遵照標準用藥時間與劑量,不與其他藥物混用以維持穩定濃度

每種抗生素的使用,都有建議的治療劑量和療程,醫師開藥時,還必須根據患者感染的嚴重度、感染部位、病人的肝功能、腎功能等做調整。有的抗生素使用劑量和療程,有標準答案,如中耳炎為7~14天,但有的則必須考慮多種因素,所以才會說用藥是「藝術」。

宋季純醫師指出,若患者為嬰幼童,還要依據體重、年齡與病情等,計算給葯的劑量與天數,以維持有效的治療濃度。因此,父母應儘可能遵照標準用藥時間與劑量,且不與其他藥物混用,以維持藥物的有效濃度,發揮殺死細菌的效果。

4.妥善保存抗生素

不同的抗生素種類有不同的包裝與服用方式,患者拿到的口服抗生素,有的是已分裝的藥粉或已稀釋為懸浮液,有的則是需要自行加水稀釋成懸浮液(服用前須先搖晃),在孩子服用前,請父母務必於領葯時詢問藥師或閱讀使用說明。宋季純醫師提醒,各種抗生素的保存方式也不一樣,有的是開瓶後密封避光貯存陰涼處,有的則是須放在冰箱2~8°C冷藏,請家長務必遵照保存方式。

當然,當次沒吃完的抗生素就予以丟棄,畢竟抗生素須經醫師處方後才可使用,千萬不要自行未經處方就隨便使用抗生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孕媽媽全媒體 的精彩文章:

懷孕時最害怕的三種病毒感染
女子懷孕4次都流產,檢查後發現,竟跟老公的習慣有關

TAG:好孕媽媽全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