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我不是葯神》,國家醫保局在行動,將發力推動抗癌藥降價

《我不是葯神》,國家醫保局在行動,將發力推動抗癌藥降價

一部叫做《我不是葯神》的電影,講了一個真實事件改編的故事,講述的是白血病人為了生存代購價格低廉的仿製葯,然後引發法律制裁的故事。

電影院現場有多次大規模哭泣流淚的電影,散場後,人們繼續激烈討論。此時,國家醫保對於抗癌藥的相關政策也倍受輿論關注。

國家醫保局向媒體表示,正在開展准入談判,專項招標採購,推動抗癌藥加快降價。如何解讀這一政策利好?

其實在今年5月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曾益新院士已經表示,降低抗癌藥品費用三項措施擬於5月1日後啟動:進口藥品實行零關稅;對已納入醫保的抗癌藥實施政府集中談價和採購;對未納入醫保的抗癌藥實行醫保准入談判。可以說,這是廣大腫瘤疾病患者的福音,雖然不是說立即解決所有患者看病貴看病難問題,但至少降低腫瘤藥物的價格方面確實有實質性突破了。

之前我們討論過進口抗癌藥物免關稅的問題,單純免關稅只是政策表達的一個姿態,對廣大腫瘤患者朋友沒有太多實質性的幫助。這是因為關稅在整體葯價里的比例太少了,具體一點,只有4%左右,就好比保時捷打折,普通民眾能買得起嗎?這一次不一樣,國家開始降低到增值稅,我國目前對大多數藥品增收的增值稅稅率為17%。,這個稅降低後藥物價格會明顯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同樣藥物在不同國家或者地區的定價可以不一樣,決定進口葯價的因素有很多,也有很大的操作空間,所謂集中談判,就是國家發揮優勢,和公司談價格,這樣有可能達成雙贏局面降低葯價。此次醫保局的表態,正是要從准入談判開始著手,尋求最大程度降低葯價可能。

目前而言,影響我國抗癌藥價格和使用的還有其它政策因素。我國特有註冊審批過程也是進口抗癌藥價格高昂的部分原因,按照《藥品註冊管理辦法》,進口藥品皆需要在我國重新完成三期臨床試驗,而這在多數國家是不需要的。美國、歐盟和日本於 1990 年在布魯塞爾啟動了「人用藥品註冊技術規定國際協調會議」(簡稱 ICH),為藥品研發和審批上市制定一個統一的國際性指導標準,以便更好地利用臨床、藥學和藥理數據資源,避免不必要的重複和浪費,加快新葯在世界範圍內的開發使用。但中國未加入ICH,任何一種新葯,無論擁有多麼充足的全球數據,無論在國外已經安全使用了多少年,要想進口到中國就必須在國內重新進行臨床試驗。而這個時間一般需要 2-3 年甚至更長。

有業內專家認為,仿製葯是國民用好安全、有效、經濟的藥物的最主要的辦法。而我國2016年才開始真正地開始做生物等效試驗,比歐美落後了20多年,可以說,一直以來對仿製葯的重視程度依然遠低於應有水平。

因此,一方面進口抗癌藥零關稅和降低增值稅,同時還需進行相關制度改革,另一方面設法提高國內葯企研發生產能力。仿製葯也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方向,把質量、品牌提上去,逐步實現進口替代,才能真正實現低價抗癌藥惠及國內患者。

電影《我不是葯神》中的「個人英雄主義」推動了社會的進步,讓一群人的痛苦和磨難,讓公平、善良和勇氣廣泛傳播,同時,也給更多的癌症患者帶來了希望,希望現實中我們的癌症患者不再孤軍作戰,人人有葯可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藥師方健 的精彩文章:

小暑來啦!「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桑拿天該如何避暑?
一個球迷藥師看世界盃,他的「熬夜養生指南」有五要點

TAG:藥師方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