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幫助孩子親其師

如何幫助孩子親其師

主持人:親愛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非常開心,今天我們給大家請來了新沂市新安小學的王智慧老師。王老師作為2016年全國新父母十大人物之一,走進央視與著名主持人阿丘做過一期教子節目,2017年被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特聘為家庭教育講座專家。歡迎歡迎!

我:主持人好!聽眾朋友們,大家好!

主持人:今天,我們想跟聽眾朋友們聊一聊《如何幫助孩子親其師》。

聽到這個題目,我想聲明一下:今天我們不是來專門為教師,或者為學校,或者為社會,宣揚尊師重教的思想。我們是想從孩子成長的需要方面,從家長能夠也應該為孩子做些什麼方面去講。當然,我們若能讓大家明白幫助孩子「親其師」對於孩子的重要性,學會幫助孩子「親其師」的話,對於社會,也算是宣揚了「尊師重教」的美好傳統了。

大家都知道「親其師」的下半句是「信其道」,意思是說一個人只有在親近、尊敬自己的師長時,才會相信、學習師長所傳授的知識和道理。只有「親其師」,才會「信其道」。我們相信每個成年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喜歡一個老師,就喜歡聽他的課,喜歡學這一科,相應的,這一科學習成績就好,反之就不好。

對於家長來說,我們幫助孩子「親其師」,就是幫助孩子「信其道」,說得比較直接些:就是為了孩子愛上學習,有個好的學習成績。當然,「親其師」的好處還有很多很多,比如:你愛老師,老師也會更愛你,你就會有更好的習慣,更好的性格,更好的品行,等等。由此可見,引導孩子「親其師」,對於孩子來說,對於家長來說,對於一個家庭來說,至關重要。

不知王老師對此有什麼想說的呢?

我:這個問題,家長朋友們聽起來好像太難了,其實不用擔心!孩子自身都有「親其師」的本性,心理學上稱為「向師性」。學生的「向師性」是指學生都有模仿、接近、趨向於老師的自然傾向,有人把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形象地比喻為學生好象花草樹木都趨向於陽光一樣,趨向於老師。「向師性」一詞也由此而來。「向師性」是學生的本質屬性。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1.凡是學生都具有一種「學生感」:都感覺到自己是學生,要學習,要聽老師的教導和指揮。

2.學生的再一個共同心理是:不論學習哪一門課,都希望有個「好老師」;不論在哪一個班學習,都希望有個「好班主任」。學生的這種希望表明:老師,對他們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

3.學生還有一種共同心理,就是希望自己能得到老師的注意。

主持人:從「向師性」這個角度來講,維護教師在孩子心目中的「好」形象至關重要。當然了,這需要多方努力,如:教師自身的維護,學生的認識,還有家長的引導,等等。今天我們專門從家長角度來講,如何幫助孩子「親其師」,如何不去破壞並且能強化孩子的「向師性」,王老師!

我:這個問題,我認為從孩子還沒有上學之前,家長就應該開始關注和引導,讓孩子心目中的老師是個美好的形象。

主持人:哦?沒上學,沒接觸老師,就開始?怎麼講?

我:生活中,我相信大家可能都會遇到這樣的場面:家長帶著沒到上學年齡的小小孩兒玩,如果當時有老師在場,孩子若是頑皮不聽話,家長管不了往往就會說:「哎!你看!他是老師,你將來上學,不聽話,就讓老師整你!」孩子一聽這話,就會怯生生地看著「老師」,從而變得「老實」一些。如果我在場,我一定會示意家長不能這樣說。然後,我會很溫和地跟孩子搭訕,逗孩子,直到孩子打消對我的戒備,感覺老師不是家長說的那樣可怕……然後我會悄悄跟家長解釋:這樣的說法會給孩子一個錯誤的感覺——老師很「嚇人」,老師「很壞」,老師會「整人」……從而使孩子對老師產生不好的印象,甚至是懼怕心理,這對於孩子將來入學會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所以每年開學,幼兒園包括小學大門口、班級門口,都有一些孩子哭著喊著不進門兒。我想這部分孩子在學前可能就被家長給予過類似的心理暗示。

主持人:嗯嗯……那麼王老師對於學齡前的孩子家長有什麼更好的建議呢?

我:我的建議就是作為家長想方設法讓孩子對老師有好感,盼著快快長大去上學。在生活中,家長可以經常在孩子面前有意無意地說些讚美老師的話,對於小小孩兒語氣可以誇張一些,比如:「老師最喜歡小孩兒了!老師最喜歡給小朋友講故事了!老師的腦袋瓜兒里全是知識!」……總之,用孩子能聽懂的話去說,讓孩子喜歡老師,對將來的上學充滿期待和嚮往。當然,臨上學之前,家長要提前帶孩子到學校周圍啊,校園啊,班級啊,包括廁所啊,到處走一走,看一看,讓孩子提前熟悉環境,尤其是對於那些膽小、性格內向、怕羞的孩子非常必要。當一個孩子對老師有好感,對學校比較熟悉,一般就不會出現上學焦慮的問題。

主持人:我相信,有了這些做基礎,孩子一定會感覺上學是一件美好的事情。那麼上學以後呢?家長如何引導?

我:上學以後,我們更要注意引導孩子「親其師」。記得兒子上學以後,我在生活中常給他滲透這樣的思想:第一,每一位老師都有優點,都有你學不完的知識……你要尊重老師;第二,每一位老師都是人不是神,都有自己的短處,甚至也有犯錯的時候……你要學會換位思考,理解老師;第三,每一位老師都喜歡勤奮的、積極向上的、文明禮貌的孩子……凡事你要多從自身找原因,問問自己是否值得老師喜歡……生活中,我從來都只評價老師的「好」,不說老師的「不好」。所以,我兒子一直都說自己很幸運,遇到的都是好老師。教過他的每一位老師,他只要回憶起來,總能說出這位老師的好,甚至幼兒園的老師,他都記得非常清楚。

主持人:王老師做的真好!孩子上學以後,家長起碼要堅持一個原則:絕不當著孩子的面有損於教師(包括孩子老師以外的教師)形象的這不是袒護教師,而是為了孩子熱愛學習。

我有一個朋友,有一次放學接孩子時遇到我聊天。提到孩子的老師,他就說這個老師有哪些哪些優點,接著就想說「但是」,我馬上示意他不要說,他也立刻明白孩子坐在身後,但他馬上改為靠近我小聲嘀咕,這更引起了孩子的注意。孩子的反映是完全知道媽媽和我說什麼,不時地插進話來說幾句自己的「委屈」。雖然媽媽叮囑幾次:「大人說話,小孩不要聽!」但是孩子對於家長的話題和舉動是很敏感的,尤其是關於他老師的話題。

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聽這孩子的老師說:這孩子課堂上提不起勁,下課就有精神了。你要批評他,他總有理由等著你,還振振有詞。

學習成績一直中等偏下。去年在復讀一年後,走了一個大專院校。聽說高中階段,總對老師這不滿意那不滿意,調了幾次班。

這孩子不愛學習的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是不可否認的一點就是他缺乏「向師性」,或者說是家長破壞了他的向師性。這孩子提到老師,總是直呼其名。不是說老師名字不能喊,而是他的表情和語氣流露出來的完全是一種不屑。表面看來,這孩子很有主見,對老師能站在別的孩子沒有的高度去分析和評價,這也許是好事。但是,這讓他從小就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這對於一個人的一生來說都是很大的損失。

我們是要教育孩子不搞個人崇拜,培養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是對於小學階段,孩子正是學習興趣培養的關鍵期,也是最佳期。而學習興趣可以說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孩子對老師的喜歡,也就是依賴於「向師性」。他不是大人,可以靠目標,靠愛好,靠意志等等完成學業任務。這個關鍵期,我們要分清孰重孰輕。

其實,生活中我們隨時、隨處可見家長對老師的負面評價,當然不可否認有時問題真的就出在教師身上。但是,我覺得無論遇到什麼樣的情況,對於家長來說,「不在孩子面前說老師不好」應該作為一個原則來要求自己。

那麼如果小學的孩子對老師有偏見?我們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呢?王老師?

我:我覺得我們應當盡最大努力去化解。這裡我再給大家舉一個我兒子的例子:兒子四年級時,有一次中午放學,大老遠我就看到他滿臉的不高興。見我就說:「煩人,今天上數學課,我一直舉手,老師就是不喊我回答問題。真是的!」一聽這話,我就哈哈大笑起來。兒子不解地說:「人家都氣死了,你還笑。」我認真地對他說:「恭喜你,兒子,你已經成為老師放心的學生了。」兒子很不解,我就跟他分析:「你仔細想一想,老師上課時是不是總是多叫那些他認為不會的學生?你一舉手,老師就知道你已經會了,不必擔心你了呀!」兒子想了想,笑了,自豪地朝我點點頭。然後開心地上了車,一路上都興奮地和我講他如何如何思考的,又是怎麼怎麼會的……

我相信這樣的事,孩子、家長也一定會遇到。大家的做法可能會有三種:1.家長認為對孩子不公平,很氣憤,就說:這什麼老師?怎麼就不提問我家孩子呢?我得找老師問個清楚!2.家長說:你班那麼多孩子,老師哪能都讓你一個人回答呢?別人也需要機會!3.冷處理,不予理睬,裝作沒聽見。

主持人:這三種做法會有什麼結果呢?

我:這三種做法,都不能立刻改變孩子不高興的心情,都不能立刻改變孩子對老師的成見,都不能讓孩子從「事件」中獲得積極的能量。第一種做法,如果家長帶著情緒找老師理論,結果會很糟。孩子會更委屈,更不喜歡老師,可能從此不愛上那位老師的課,變得不積極,不愛學習;第二種做法,好於第一種,但是對於一向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依然會覺得不舒服:我會了,老師就該讓我回答,別人關我什麼事?第三種做法,讓孩子產生被家長忽略感,時間久了,孩子就不願和家長溝通與分享了。不論你是沒有想好如何回答,還是習慣於對孩子的問題感覺「小兒科」,不屑與孩子「一般見識」,感覺孩子過這陣兒什麼都忘記了……這樣做都會造成隔閡,不利於發展親子關係,不利於對孩子的教育。

主持人:謝謝王老師的分析!大家再細想想王老師的做法,你是否有啟發:孩子不但不會感覺老師不關注自己,相反,孩子感覺老師對自己很放心,自己是老師一直關注的;更重要的是,王老師激發了孩子的自豪感,對學習更有興趣和信心;同時,孩子今後會更願意和媽媽分享他的心思,母子的心更近了。

我相信,埋怨老師是孩子常有的事。像:老師不提問我!老師偏心眼兒!老師批評我了!老師布置作業太多了……作為家長,任何時候都要想辦法幫助孩子「親其師」。

對了,我們已經放暑假了,很多孩子開學以後,可能要面對換老師的現象。關於開學換老師,家長可能會出現擔憂:孩子會不會適應新老師,新老師會不會喜歡我家孩子?這時候,家長可以做些什麼呢?王老師?

我:換老師是每個孩子和家長都必須面對的一種常見現象。家長可能會焦慮,擔心孩子能否儘快適應新老師?對於這點,我給大家介紹一個家長的做法。有一位母親,在孩子升入六年級時,所有的老師都換了。為了幫兒子及早適應,她就提前對老師進行一番打聽和了解,然後用很開心的語氣向孩子道賀:「寶貝,恭喜你,聽說你們班這次換的老師都很厲害哦!」接著就給孩子介紹每一學科老師的優點。於是,孩子就對新老師充滿期待。一開學,孩子就會積極適應新老師,常會主動向老師請教問題。然後每天放學回來通過聊天,這位母親也會藉機不斷地強化每一科老師的好,比如:早就聽說你語文老師厲害……看來你數學老師還真有一套!你的英語老師可是全市數一數二的教師呢!這樣孩子就會一直保持對老師的喜歡,表現就會積極。積極的孩子老師都喜歡,老師喜歡的孩子,孩子就會學得好。如此就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

主持人:總之,「捍衛老師在孩子心目中的正面形象」是原則。問題來了,孩子小時候可能比較容易受家長的暗示,你說老師好,他就覺得老師好。但是如果孩子長大了,比如到了高中,有了自己的主見,要是對老師有抵觸,我們家長還能不能有所幫助呢?

我:完全可以!只是要考慮得更加周全一些。我的一個朋友,孩子上高一,一個多月後,在家從來不讀不背英語。問他為什麼,他說對英語就是提不起精神。那段時間,他總是說,大家都說英語老師太厲害,都怕她。其實,從每天詢問他的在校情況,媽媽得知:有一次他向英語老師請教,老師說了這樣一句話「要學會思考,以後這些低級問題就不要來問我了……」通過他描述老師說話的語氣,媽媽感覺到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

主持人:其實,孩子是出現了輕微的排斥心理。怎麼辦呢?

我:媽媽很著急。想找老師溝通,又不知從何說起。開學時間不是很長,也沒有考過幾次試,作為家長,僅憑孩子對老師有些排斥,就去找老師,這無異於是對老師的指責,結果不會理想。再說,老師帶幾個班,學生那麼多,對孩子是否有印象也不好說。這個時候溝通,老師也只能泛泛而談,依然不會有想要的效果。

主持人:我認為跟老師溝通要找準時機,不可太頻繁。老師都很忙,打攪過多,只會給老師徒增煩惱。

我:是的。於是我這位朋友就選擇了等待。等待的過程可謂痛苦,眼見孩子對英語學而無味,自己又幫不上。就這樣,終於等到了期中考試,孩子的英語考得不理想。媽媽沒有批評,沒有埋怨,只是讓兒子反思。兒子也說是因為自己不想學。於是,媽媽跟兒子商量求助老師,兒子勉強答應。

主持人:媽媽做得很到位,選擇先跟孩子商量,然後再求助老師。如果沒經過孩子同意,貿然找老師,結果可能事與願違。

我:是的。借著期中考的由頭,媽媽帶著一位母親的真誠,去請教英語老師。老師很熱情地向她介紹孩子的情況,各方面都很好,老師也很喜歡,就是孩子不愛思考,會問一些低級問題……媽媽表示兒子確實有這個缺點。接著媽媽請教老師,作為家長如何幫助孩子?老師說,就做三件事:提默單詞和短語,查背課文。媽媽像得到秘笈一樣,連連向老師保證一定做到。這時,媽媽才跟老師說出苦衷,兒子近來一直拒絕幫助,不太想學英語,這樣的成績有些對不住老師的付出和教導。當然,媽媽沒有說出孩子不想學的具體原因。

主持人:其實,老師還是很期待家長的溝通。因為老師也希望更多了解孩子,了解家長的情況。有時,老師也急於想幫助某個孩子,但是家長有時是因為忙於工作,或者沒有配合的意識,讓老師找不到人,對孩子的幫助和成長也是一種耽誤。

我:是的,這一點作為教師的我非常有感觸。

剛才那個媽媽回到家,孩子有些忐忑,媽媽便很開心地告訴他:「兒子,你老師屬於那種雷厲風行,很有個性的人,說話做事絕不拖泥帶水,很直率!我就喜歡這樣的人!」孩子笑著表示認可。媽媽接著說:「老師讓我回來告訴你她的原話『這孩子各方面都很優秀,素質很高,學習積極,主動向老師請教。我很喜歡,同時也很心疼,雖然考得不好,但從不放棄,這點讓我很感動。』但是,我不能像他母親一樣溺愛他,我必須對他嚴格要求。」媽媽故意把「喜歡」「心疼」「不放棄」「感動」和「嚴格要求」加強語氣。果然,孩子眼中又透出希望之光。最後,媽媽帶著感激的語氣,像是自言自語,其實故意想跟兒子說:「你老師真的很負責,她可能感覺我不是一個稱職的母親,專門給我布置了三樣作業:每天提單詞和短語給你默,查背課文。她說,只要我做到這三點,其它的都交給她。」媽媽頓了頓,給兒子一點思考的時間,接著說:「兒子,我都答應老師了,接下來我們必須努力了,好吧?」兒子呢,就很爽快地答應了。

主持人:媽媽對老師的評價其實是給孩子樹立老師正面的形象,然後轉述老師對孩子的評價,其實是傳遞老師對孩子的關愛。這時候,再說出老師作業,孩子就容易接受。真是一位了不起的母親!

我:關鍵還在下面呢?接下來,他們每天晚上都抽出時間完成老師的三樣作業。可是,幾天後的一個晚上,兒子突然說:「媽媽,其實老師不是你說的那樣,她每次只關心前面那幾個學生,上完課都會問他們學得怎麼樣?會了沒有?從來不問我……」媽媽知道,解鈴還須繫鈴人。在默了一個星期的單詞之後,讓兒子把他們的「作業」交給老師檢查。兒子有些不願意,但還是把作業帶著了。媽媽擔心他不交給老師,就開始給老師編寫簡訊:

尊敬的老師:

您好!感謝您一直以來對孩子的付出和不放棄!上次見過您,我到家就跟兒子說您很喜歡他:一個屢戰屢敗的孩子還能不放棄努力,讓人心疼,但是我必須嚴格要求他……(因他對學習的熱情更多的還是依賴於老師,他說他有點怕您,我才這樣說,以打消他的顧慮);然後我就跟他說,老師給我布置三樣作業:給你默單詞、默短語、查背課文。他也欣然答應,還告訴我老師對他挺關心的,還專門安排優秀組長幫助默短語!今天我讓他把我們的作業帶給您「檢查」,我知道您很忙,您就大概看看,然後給他一些鼓勵,好嗎?

再次給您添麻煩了,兒子近來對英語有些抵觸,我有點害怕,希望您能給我們指點和幫助!再次感謝!

主持人:哦?用心良苦啊!非常委婉地說出了孩子怕老師的心理。那結果呢?

我:結果,那天晚上,老師就給這位媽媽電話,簡單總結了「作業」,以及今天查背孩子課文的情況,然後說「這孩子有些不自信。我正反思,前陣子忽略了,他畢竟是孩子,不能簡單地光有要求,沒有鼓勵,他需要我的鼓勵。我正想新的策略,你放心吧!」放下電話,媽媽心中的一塊石頭終於落了地。晚學後,孩子回到家,果然眉飛色舞。掏出「作業」,開心地描述老師的評價。

從此以後,這孩子學英語的狀態一直不錯。

主持人:這位母親真的太了不起了,可以說是做到了極致!當孩子在老師那裡受了委屈或者是被誤解了,對老師產生排斥的時候,作為家長,首先要搞清楚事情的真相。而不是和孩子一起埋怨老師,那樣只會加深孩子的委屈,讓孩子更加排斥老師。然後選準時機,真誠而自然地跟老師溝通,問題就會被化解。

其實,人與人之間的問題,95%以上問題都是溝通問題。師生之間,家校之間,都一樣。作為家長及時讓老師了解你的孩子,也很必要。畢竟,老師面對那麼多的孩子,無法照顧到每一個孩子的具體情況,家長適當時候主動跟老師溝通,對孩子還是有益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智慧愛育人堂 的精彩文章:

TAG:智慧愛育人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