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0-12歲,如何科學做規矩?

0-12歲,如何科學做規矩?

(圖源:https://sleepingshouldbeeasy.com)

給孩子做規矩是一個日常用語,實際上指的是培養和引導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小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規範和規則意識,可以是受益一生的事。

這篇文章與大家分享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前半部分介紹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總體理念和方法,後半部分則根據0-1歲,1-3歲,3-4歲,5-12歲年齡段介紹如何引導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

Part 1

什麼是做規矩?

已經為人父母的我們,可能仍依稀記得自己小時候因為做規矩而接受的各類懲罰。這樣的記憶,可能會帶來一個錯覺:做規矩就是通過各種懲罰來實現孩子的行為規範。

事實上,行為規範或者說做規矩,注重的是教育和引導。做規矩與體罰是兩碼事。做規矩其實是讓孩子明白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被允許的,什麼是被認可的,什麼是有價值的,從而讓孩子漸漸明白如何控制和約束自己的行為,主觀意願上希望盡量做正確的事,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做規矩不應該是讓孩子覺得,是為了避免懲罰,所以出於被迫無奈而表現好一些。

通常來講,一個輕鬆而愉快的生活環境,會更有利於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通常是十分漫長的過程,需要家長付出極大的耐心,容忍和關愛。急於求成,「威逼利誘」則不可取。

幫孩子做規矩,得讓孩子明白家長是有底線和界限的,同時也仍然能讓孩子感受到關愛。之所以要有鮮明的界限,是希望讓孩子們明白家長希望看到的行為是什麼,通過強烈的內驅動力來做家長認為正確的事,從而獲得肯定和認可。

(圖源:Pixabay)

規矩怎麼做?

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需要日積月累,循序漸進。過程雖然漫長,但並不一定是艱難,關鍵在於用正確合適的方法和技巧。養兒育女其實是孩子和家長共同成長的過程。而與孩子不斷磨合併建立規矩的過程,便是很重要的共同成長。

事先計劃

我們希望與孩子一起做某件事之前,提前計劃好。考慮好時間,考慮到孩子各種可能出現的需求,然後再去執行,這樣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戰爭」。比方說,要帶孩子去商場買東西,如果時間太久,孩子可能會覺得疲勞,無聊,從而出現很多反常的行為,變得焦躁,或者更通俗的講變得很「熊孩子」。對於這樣可預見的狀況,我們提前做一些計劃和安排,比如不要把購物的行程安排的太滿太長,根據孩子的生活規律,挑選合適時機,然後在購物的時候盡量讓孩子多參與,比如問孩子今天買幾個西紅柿比較合適?幫媽媽挑選一個西紅柿,好不好?等等。這樣的提前安排和計劃,可能可以讓不少「熊孩子」變成一個得力小助手,我們自己輕鬆了,孩子也有慢慢的成就感。

告訴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

我們在培養和引導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時候,需要避免簡單的告訴:「不可以」「你做錯了」「你必須要這樣做,不可以那樣做」等等。這些指令對孩子的行為習慣引導是很少有實際意義的,孩子感受到的只是命令而已,如果真的遵從指令了,孩子的動機更多只是希望不要被爸爸媽媽懲罰。

更加理想的做法是,我們希望孩子做什麼,不希望孩子做什麼的時候,記得具體的告訴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事,為什麼不可以那樣做事,讓他們明白其中的道理,才能夠幫助他們更好的去接受。如果僅是利用家長的權威,利用指令的方式要求孩子這樣做那樣做,那麼孩子未必會聽,還可能引發孩子和家長之間的「戰爭」。

(圖源:Pixabay)

另外,家長在生活中的以身示範對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至關重要。如果我們稍稍留意,會發現絕大部分孩子都強烈希望被公平地對待,他們不願意看到自己不能得到,不能做的事,別人(比如父母)卻可以得到,可以做。當孩子看到家長做的和自己被告知的方式不一樣,可能會認為這是一種不公平待遇,在下一次接收到與爸爸媽媽行為不相符的指令時,也更容易出現抵抗情緒。

獎勵好行為

當孩子們明白了家長期望看到的行為是什麼,如果在他們照做之後,可以及時的得到家長的誇讚和鼓勵,這樣正面的激勵可以讓孩子慢慢出現做個懂規矩的好孩子的意願,比如努力通過好的行為好的表現來獲得爸爸媽媽的認同和讚許。

對於孩子來講,我們的鼓勵和認同,便是最大的獎勵。在我們給孩子獎勵的時候,請盡量避免物質獎勵,因為物質獎勵可能會誤導孩子,讓他們覺得只有想要得到某樣物質獎勵的時候,才會去表現好行為。

培養責任感

讓孩子們參與做決定的過程,而並不是單純的讓他們聽從指揮,可以幫助他們建立責任感。而培養責任感是幫助孩子最終實現自我行為規範的關鍵。

其實,哪怕是十分年幼的孩子都有參與做決定的能力,我們應該及早的給予機會讓孩子去做自己的決定。當然,讓孩子參與做決定,並不代表孩子可以為所欲為。讓孩子參與做決定其實是引導孩子做正確選擇的過程。

(圖源:Pixabay)

首先,我們可以幫助孩子明白如何解決問題,做了錯誤的決定和選擇,問題就無法解決甚至更糟糕,做了正確的決定和選擇,問題就順利解決了。讓孩子親身體驗和見證這些成功又或者失敗的過程,可以慢慢培養孩子預期後果的能力,而那些成功和失敗的體驗,也同時幫助著孩子培養自信心和獨立(做決定)的能力。如果我們有意識的培養孩子這些能力和特質,孩子將來才更有可能為自己做出更大更重要的決定。

另外,我們也要盡量給孩子機會通過實踐來學習。當孩子的決定或者選擇並不是我們希望的那樣,只要孩子的選擇對自己和他人是安全的,就不妨讓他們試一試。讓孩子感受到被信任,從而來幫助培養孩子的信任感。其實,有信任感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做出正確的選擇,表現良好的行為習慣。

當孩子做錯了,我們有時候會生氣,甚至剋制不住自己而發怒。我曾經寫過不要對孩子吼叫,看到不少家長留言描述道:情緒來了就控制不住。我覺得這些是十分真實的表達,如果在養育過程中從沒有發怒急躁過,那一定是假的。所以,我們能做的是盡量剋制自己的情緒,當孩子錯了,盡量去踐行引導和鼓勵,而不是批評和責罰。錯誤的經歷和體驗會讓孩子學習如何對待挫敗和失望。與其嚴厲的批評,遠不如鼓勵他們再試一次,或者給他們再做一次的機會。

Part 2

不同的年齡段,如何做規矩?

上面介紹的小技巧,並不是對所有的年齡段都適用。所以接下來就談談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是如何培養和引導良好行為習慣的。

嬰兒

(0-1歲)

對個這個年齡段的寶寶做規矩,其實註定是浪費時間。

0-1歲幼兒雖然他們似乎表現出能聽懂我們的某些指令,但是他們其實還完全沒有思考的能力,他們也無法理解因果關係,更不會明白家長的期待是什麼。因此,不論以何種方式,給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做規矩,都是徒勞無功,甚至還會產生對寶寶帶來傷害。

在這個年齡段,不管寶寶做什麼,怎麼表現,都不是行為上的異常,無需規範。這個時期,我們可以為寶寶做的是溫和的撫觸和輕柔的言語,讓寶寶感受到安全感,對爸爸媽媽建立強烈的信任感。一個有安全感的孩子,常常是將來有良好行為習慣的孩子。

(圖源:Pixabay)

幼兒

(1-3歲)

這個年齡段的幼兒充滿好奇心,生活十分豐富。

他們會通過不斷的嘗試和實踐來學習和認識這個世界。他們可能會把家裡弄的很亂,他們可能完全無法正確使用某樣工具或者玩具。但是,他們往往又特別喜歡用自己的方式來做事,如果遇到反覆嘗試不成功,便會顯得煩躁不安,或者行為反常。同時,到了這個年齡,孩子開始學會了說「不」,因為他們開始慢慢意識到他們是獨立的個體,而不是附屬。

對於1-3歲的幼兒來講,他們其實仍然還無法理解因果關係,也無法明白什麼樣的行為才是好的或者正確的。同時,1-3歲的幼兒往往有很強的自主意願。因此,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如果他們特別想做某個事情或者某個行為,而我們覺得孩子想要做的事或者行為是不合適的,如果嘗試說教通常是無法收到效果的。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嘗試的是引開他們的注意力。比如,寶寶要玩電腦鍵盤的時候,如果僅僅告訴「不要碰」,或者直接沒收鍵盤,收到的效果可想而知。試想換一個方式,如果這個時候給寶寶一個他/她平時最喜歡的玩具或者最喜歡做的事,引開他們的注意力,說不定問題就能順利解決。

對於1-3歲的幼兒,建立行為規範或者說做規矩,可以嘗試:

引導或者示範新技能給寶寶看,需要耐心同時也給予積極鼓勵。

盡量簡單,一次只嘗試一樣新的事物或者技能。

避免強制手段,特別是吃飯和如廁訓練的時候。除非是寶寶身體不好的時候,他們自己知道需要吃多少,對於爸爸媽媽來說,只需要負責給寶寶提供各類健康的食品供選擇,寶寶們自行決定吃什麼,吃多少。當寶寶們不願意吃的時候,家長千萬別浪費時間強迫餵食,覺得飯碗里有剩飯剩菜是個壞習慣,強迫孩子吃完所有的食物,是做規矩,其實那並不是。

(圖源:Pixabay)

學前兒童

(3-4歲)

當孩子們3-4歲的時候,他們通常已經能夠理解家長的指令,同時也已經有能力預見結果。

在這個年齡段,孩子們開始學會分享和與人相處。3-4歲的孩子很容易激動和興奮。他們比較喜歡當小小領導人,控制慾望和表現欲強。他們還喜歡模仿,喜歡使用新鮮的辭彙。如果爸爸媽媽經常傳遞給孩子關愛和認同的訊息,那麼他們會受到極大的鼓勵,並嘗試著盡量做家長喜歡他們做的事情或者家長認同的行為,從而可以得到更多的積極反饋。相反,如果家長經常傳遞負面和否定的訊息,那麼孩子很可能會變得消極,因為他們內心慢慢認定,不管他們做什麼,爸爸媽媽都不會滿意。

對於3-4歲的兒童,建立行為規範或者說做規矩,可以嘗試:

示範給孩子看您希望他們做的事情,同時要給予孩子幾個可供選擇的機會。

教會孩子提前有心理準備。讓他們提前預期一個將要發生的改變。比如說,媽媽要離開遊樂場之前,可以跟孩子商量:我們10分鐘之後就回家了,接下來的10分鐘,你想玩什麼?

(圖源:Pixabay)

兒童

(5-12歲)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通常已經非常了解自己,明白各種規則和制約。

他們也有了自己的立場看待問題。因此,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家長們可以通過言語與孩子溝通,跟孩子講述大人們的行為,想法和感受,與孩子積極交流,傾聽孩子們的想法,觀點和感受。

爸爸媽媽耐心的引導,幫助孩子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幫助孩子實現將來的自我行為約束能力。爸爸媽媽們應該盡量避免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孩子。如果孩子在這個年齡存在行為習慣上的問題,需要循序漸進的不斷引導,不可急於求成。

關於孩子行為習慣培養的信息分享到這裡,希望這邊的信息可以給大家一個參考。知識,方法,技巧,我們可以學習可以領會。但是,最後想說的是,在好的知識和技巧,都需要我們結合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付諸實踐和摸索,才能獲得我們想要的結果。共勉。

(本文於2015年1月,首發於@澳洲婦幼Dr韓)

往期推送精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澳洲婦幼Dr韓 的精彩文章:

TAG:澳洲婦幼Dr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