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有「唐鄉」的村莊

有「唐鄉」的村莊

如果將其作為導航地圖上一個搜索點,調放到1∶5公里比例,它就會連同著名的金山嶺長城、繁華的灤平縣城同框顯現;如果回調到原位,它就還是那個只有當地人才熟識進出路徑的山嶺小村。但是,4年前一個專事鄉村旅遊民宿規劃投資建設的企業「唐鄉」的到來,讓這個屬於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兩間房鄉葦塘村管轄,叫做搶坡上的村民組,因為一個新名字——金山嶺唐鄉,成了京津冀區域鄉村游、民宿游的熱搜網紅。

老農宅「借殼翻新」

小山村從此與眾不同

每年仲春到深秋,是這裡山色奇幻、景緻怡人的佳美季節。這段時間裡,經常是每天一大早,譚瑞君就從自家的瓦房院出來,沿著緩坡村路步行三兩分鐘,來到緊挨著村口小廣場的唐鄉鄉公所(功能相當於酒店大堂)上班。收拾完這裡,拿上一串鑰匙,她和另一個夥伴便一會兒上坡一會兒下坡,開始由東向北逐一管護唐鄉和村委會簽約、租轉村民老宅翻建的7個主題民宿旅遊院落。

譚瑞君過去外出打過工,現在的身份是金山嶺唐鄉主題民宿院落的服務管家。她家的房子是20年前蓋的,已經不算新,但和現在每天要去管護的院落相比,房齡上至少還差著四五十年,用她的話說那都是「村裡老輩人的宅院」。「像過去在村裡串門子一樣,閉著眼都能走到,太熟悉了。」推開村頭一截半坡上掛著「梨樹下」門牌的柵欄院門,譚慧君說:「這早先是村裡一個老大爺住的院子,有70多年了。老人去世後兒子們住不著,就交給唐鄉規劃改造了。」

梨樹下院落,隔著小廣場與鄉公所對望,是住客前來首先看到的獨立院落。房子被三面山石矮牆環圍、院角兩棵老酸梨樹枝繁葉茂遮起大片蔭翳,魚鱗陰陽瓦房檐下,是黑黢黢的木格窗欞、立軸門扇。雖然怎麼看都是個極普通的北方山村農家庭院,卻因為那種過於老舊而特有的鄉野滄桑,一下就能喚起人們記憶深處中的縷縷炊煙。

當隨著譚瑞君開鎖推門邁進屋內,眼前所見立刻又跳轉到了完全不同的界面。原本的東屋、堂屋、西屋兩道隔牆已經拆掉打通,由東到西依次是一盤鋪著唐鄉專用雪白卧具的電熱土炕、兩個硬木雕花的中堂大椅、一方區分客廳和茶室的博古書架,高雅溫潤的器物陳設,與四周露出山石的牆面、頭頂的原木房梁鮮明對比,令人在視線錯覺中品咂時代年輪交錯的混搭。更出其不意的是,從西屋山牆一個小門進到耳房,發現這裡竟被改造成了一個細鋪瓷磚、裝有抽水馬桶和全套洗浴設備的衛生間,功能設置近乎高檔賓館酒店。

村裡原本最破舊不堪的老宅院,變成了現在最漂亮的主題民宿,搶坡上這個小山村立刻就披上了光彩。

工商資本下鄉

振興鄉村不分甲方乙方

「到唐鄉的住客,要的就是這種既有現代生活實質、又有逆城市化色彩的鄉愁記憶回歸。」儘管又增加了山東威海的海草房唐鄉和端午節前夕正式開工的肥城桃花海唐鄉項目,金山嶺唐鄉在唐鄉公司董事長、中國旅遊協會民宿客棧與精品酒店分會會長張曉軍心目中仍然是「頭胎貴子」。因為正是從這個小山村,讓多年從事民宿旅遊規劃的張曉軍真正認識到,工商資本如何下鄉才能贏得農民支持。

「誰都想在農村做點事情,但絕不能簡單地把當地政府、企業和農民當成甲方單位,而是要本著為農民著想、和農民做朋友的原則,處理好與當地農民的利益、情感關係,切實參與到鄉村振興事業中。從這個意義上,唐鄉做的不完全是民宿旅遊,而是為當地導入一種新鄉居生活方式,盡我們的能力讓唐鄉進駐的農村更美好。」

帶著這種農旅投資理念,經過慎重考察,2014年張曉軍選址葦塘村開建第一個唐鄉進村項目。當年8月,他們從葦塘村搶坡上村民組的5戶農宅中選中7個年久失修的無人居住院落,以各家不同的宅院位勢、景緻特色為底本,進行一院一主題、一房一設計的「借殼翻新」。

夏日裡村子上空的天特別藍、四周的山特別綠,那天一路找到搶坡上,在鄉公所喝過一杯村裡規模種植、特產特製的黃芩茶,從梨樹下、果嶺上、草木里、雲水間,再到東籬下、半山居、唐鄉書院,譚瑞君帶著記者把7個主題院落都走了一遍。她說這些好聽好記的院落名稱,連同裝飾主題、器物擺設等等,都出自張曉軍的專心設計。

張曉軍自己也說,他要在保證精品酒店式居住功能的前提下,讓每個院落、房間從外觀到內里都自成一派,分別表現傳統民俗文化、中草藥養生保健、禪茶文化、傳統木作工藝、親子鄉土教育、中國傳統書畫等風格主題,室外最大限度保留農宅的年代本色,室內絕不出現相同的傢具擺設。他說儘管這樣投入成本會較高,但只有做到量身定製裝修改造,才能讓住客感受到老屋老院很有驚喜,新房新家特別舒適。

村莊變化加速度

唐鄉既是招牌又是推手

唐鄉的進駐,表面看給這裡帶來的只是一個鄉公所外加7個民宿主題院落,實際上4年來搶坡上村民組乃至葦塘村,都發生了因為唐鄉到來才有的加速度變化。葦塘村距離金山嶺長城20公里、縣城14公里,從101國道到村裡只有兩公里,更有緊鄰金山嶺景區正在建設的碧桂園長城河谷小鎮、恆大長城小鎮等多個旅遊地產項目,應該說發展鄉村旅遊天時地利機遇難得。但就是出山的這段通村路,卻一直阻擋著村民出行、妨礙著來客進村,也延緩了村變化的腳步。

站在半山居院落門外的水泥村路上,67歲的村民李志文比比劃劃,告訴記者,那座老房子還是在他幾歲時蓋起來的,他的祖輩父輩都是在這個院子度過晚年。在他的記憶中,這裡最大的生活難題是出村不便、山路難行。他小時候出山的路,只是一條不足一米寬的羊腸小道,鄉親們到最近的鄉鎮趕集購物,要盤著山走3個多小時。他說自己長到10歲才第一次見到鄉鎮、20歲才第一次見到縣城。後來路況陸續有了不少改善,但最大的變化還是在唐鄉來了之後。地方政府為改善村民的出行環境,提升這裡的旅遊水平,投入數百萬元重修了從國道到村裡的道路,全部實現路面水泥硬化汽車直通,一下就把村子和外面世界拉近了距離。隨著路通車通,多年困擾村民的的生活用水難題也得到了解決,村裡現在打了兩眼深水井,每天都能定時足量供水。因為唐鄉客房的馬桶和淋浴必須能保證客人用水,「沾人家光了不是?」李志文幽默地笑著說。

其他的變化,如果細看還有不少,比如村裡的路燈,村頭的文化廣場,甚至改造廣場時挖出的一塊大山石,都被刻上鄉愁二字,成了村口的一個景點標誌。更不用說唐鄉在村外路口山坡、主題院落房牆、路燈電杆等各處精心設置的景徽字元,包括在屋檐下窗檯前栽植的花草、院角擺設的戶外休閑用具等等,都讓這個古老的山村訴說著和過去的大不相同。

別看地處山嶺深處,唐鄉院落住宿預訂走的可是和賓館酒店一樣的網上下下單路線。從葦塘村回來之後半個多月,和譚瑞君打電話聊天,問起她們的生意狀況,她說這些天6個院落的住宿都被網上預訂了。「夏天這裡住著涼爽。」記者有點不信,多次登錄攜程網查看,顯示的結果還真是果不其然。問起村裡有無其他變化,譚瑞君興奮地說,當地政府目前正操持一件能讓村民享受和唐鄉院落同樣起居功能的事情,高額補貼為各家各戶裝配太陽能熱水器和室內抽水馬桶。「足不出戶、乾淨衛生,以後就方便多了。可是件大好事兒!」

特別聲明:本公號為農民日報社經濟部官方微信公號,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15號圓桌」公眾號。本公號最終解釋權歸經濟部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15號圓桌 的精彩文章:

TAG:15號圓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