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上下求索,人生的《起跑線》到底在哪裡?

上下求索,人生的《起跑線》到底在哪裡?

導演: 薩基特·喬杜里

編劇: 薩基特·喬杜里 / 琪娜特·拉克哈尼 / 阿米托什·納格庖

主演: 伊爾凡·可汗 / 薩巴·卡瑪爾 / 內哈·迪胡皮阿 /

類型: 劇情 / 喜劇

製片國家/地區: 印度

上映日期: 2018-04-04(中國大陸) / 2017-05-19(印度)

片長: 132分鐘 / 131分鐘(中國大陸)

印度電影《起跑線》講述了一對新興中產階級夫婦,服裝店老闆拉吉和太太米塔為了讓女兒皮婭接受更好的教育,絞盡腦汁要將孩子送進名校的故事。

GIF

米塔覺得自己和丈夫之所以不能擠入上流社會,是因他們沒得到好的教育,所以一心要把女兒送入教育資源最好的私立學校;電影從拉吉開始質疑妻子的觀點,到夫妻倆全身心投入到搶奪起跑線的「戰爭」中,戲劇化演繹了印度的貧富差距和教育體制不完善的問題,觸碰了最堅硬的社會現實,故事雖出自印度,但似乎就發生在我們身邊,真實感再次敲擊著中國觀眾的「起跑線」之痛。

我們從心理學視角進行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01

「起跑線」的隱喻

這部電影2017年5月在印度上映,英文名為「Hindi Medium」,2018年4月中文譯為「起跑線」在我國上映。

「起跑線」是一個漢語詞語,釋義為「賽跑時起點的標誌線」,現在我國普遍用於專指孩子接受的早起學校教育。「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已被解讀為:孩子只有接受了好的學校教育,才能具備強大的競爭力,才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機制中獲得先機與優勢。這句話在我國、印度還有全球家喻戶曉,更是帶著家長和孩子深深的焦慮、隱痛和無休無止的比拼。

GIF

觀眾站立在這條線上,與影片中的人物同呼吸,被「起跑線」上發令槍聲裹挾,內心有一種呼之欲出的吶喊:生而為人,誰都不想輸在起跑線上,讓孩子們不錯失良好教育的機會,讓孩子們有可以展現自我的舞台。我們不禁要問:是誰劃定的起跑線?是誰要站在起跑線上?比賽的又是什麼呢?帶著這些疑問,我們也踏在了這條「起跑線」上。

02

女兒擇校事件

激活男女主角的創傷事件

「在公立學校學不到任何東西,可憐的孩子會害怕跟人交流,別人一說英語她就會感到恐慌,她會不適應這個社會,變得孤獨、沮喪,萬一她開始吸毒了怎麼辦?」 這是米塔最常說的一句話,幾乎貫穿整部電影。米塔的情緒、悲傷的眼淚,使拉吉也突然意識到「起跑線」的重要。「不能讓她重蹈覆轍,不能讓女兒接受跟我們一樣的教育!」出現這樣的思維和設定是與他們曾經被社會忽視、不公平對待有關,還與身邊同學、親人的經歷有關,他們被這一情結深深影響著。

兩人沒受過「優質教育」,但依靠自己的勤勞,贏得生活的改善,他們成為新興中產階級,但社會階層還沒有完全固化,階層流動依然存在,在你追我趕中,如何將衣食無憂的生活延續,不讓孩子遭受自己的困境,他們比其他階層更急迫、焦慮尋找確定的安全感,因此也更急於進入他們眼中的上層社會。

生活的不易和對未來的企盼使他們把孩子擇校作為一個走進上層社會的跳板,希望改寫自己過去傷痛的經歷,把孩子當成過去的自己。如果女兒進了名校,這種替代性補償就能改變當年的自己,讓自己重活一遍,達到理想的效果,彌補人生遺憾。所以能否進這所最好的私立學校成為人生成不成功的關鍵,對這一事件的焦慮激活了過去的創傷。

在我國,家長在學業、事業、生活上的不如意與個人成長中受挫經歷息息相關,高考的挫折會成為一個人揮之不去的終身情結,也成為家長要求孩子「你一定要考好,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學」的原始的動力,也是全家、學校、社會焦慮、壓力的來源。

03

從擇校事件

看米塔的不合理認知系統及原因

「不能進入好的學校,就沒有好的工作,女兒的朋友就會超越她,她會孤單,會覺得自己是失敗者,就會自棄,就有可能……」從她對進名校讀書的認知,可以看到,她具有「一定、必須」這樣絕對化要求的想法;也有以偏概全,以這次進不進名校將決定女兒能否進入上層社會,這是敲定終身和未來的大事;還有把進不了名校將會孤獨、沮喪、甚至吸毒,誇張到一輩子就完了的糟糕至極的地步。

這種認知與她自身人格因素和外部環境都有關係。

GIF

米塔的人格不完善。她的「本我」羨慕上層社會、喜歡看時尚雜誌、穿名牌衣服,並以孩子能進入名校為努力方向,「超我」告訴自己,不擇手段、損害別人利益是可恥和卑劣的,現實中「自我」所受的教育、素質、家庭和階層與理想存在很大的差距,時時存在著矛盾,自我難以協調。米塔在潛意識中對自己的經歷是不滿的,這既是對自我的不認同,也是對外界評價系統的過度認同,造成從眾和極易受別人評價影響的心理特徵。她以進入上層社會為生活目標、擇校參考指南雜誌、在高檔小區鄰居面前的虛榮、「不說英語顯得沒文化很丟人」等等方面。因為自我人格的脆弱和不穩定性,很容易會隨波逐流被社會環境所引領。

電影中「工業巨頭、政府要員都是從這所學校畢業的」、「媒體、政界、警察,他們的孩子也在這裡讀書」。富豪、特權階層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中產階級要打通這樣的關係、走向上層社會,道路是狹窄和處處碰壁的。

當窮人普拉卡什知道拉吉假冒窮人,佔用可能是自己兒子名校的名額後,痛心疾首的說出最扎心的話。

「政客偷竊窮人的糧食,建築商偷竊窮人的土地,富人偷竊窮人孩子上學的權利。」「只能怪我們窮,窮人哪有什麼資格哭!」

在印度,窮人努力生活,希望可以活的更好一點,也讓孩子擺脫與自己同樣的命運,然而社會有著對窮人不接納的惡意。當一個人無法通過公平受教育的機會,改變自己的原生階級,讓社會產生向上的流動性時,社會將失去競爭機制,導致階級固化,那麼教育改變命運也就成了偽命題。

三次搬家的動蕩不安,扮富、裝窮的演戲,都因被裹挾在「起跑線」的社會渦流中。

影片的英文海報 「Cheating, Lying. The parents who will do anything to get their children into the right school.」我國的海報表達為「即使變成自己討厭的人,也要讓孩子獲得最好的教育。」設想我們做父母的所作所為都不是自己喜歡的樣子,如何讓孩子成為他(她)自己呢?父母對自己的身份不認同、不尊重,如何得到孩子的認同和尊重呢?如何教育孩子成為自我協調一致的人呢?這部人生之戲將演到何時呢。

GIF

最終,拉吉一家明白,無論是在公立學校還是私立學校,對孩子而言,接受正確的教育才是最好的選擇,也是給孩子最好的「起跑線」。當他們回歸真實感受和需要,拋棄虛偽、功利,完全接納自我之時,心中的不安和矛盾就消失了,「心安之處,便是我家」。

04

「起跑線」真的很重要嗎?

「起跑線」一詞是中國電影人引進這部影片時給予的命名,投射出我們對這三個字背後意義的過度關注和焦躁不安。我們禁不住要問「起跑線」真的很重要嗎?教育有沒有起跑線?起跑線真的可以決定人一生的命運嗎?

教育不是急功近利的事情。北大錢理群教授曾說過一段話:「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道,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精緻利己主義者」的成因與家庭的自私觀念或過分寵溺有關,與教育「唯分數論」有關,與社會對唯利是圖的認同有關,是誠信危機、道德困惑充斥社會的一種表現。

GIF

我們的未來將如太陽般閃耀,

生命只有一次,可我有百種渴望,

我會將它們一一實現,

現在沒有什麼能阻止我前行,

我的眼睛在黑暗中尋找光明,

希望在我眼前縈繞,

不管世界怎麼說,我都不會放棄」

這是影片中窮人的孩子們的歌聲和呼喚。

生活中充滿著疑問和困惑,但我們還要繼續前行。即使存在貧富差異、階層不公平,「起跑線」上晚一步可能會影響一時,但在漫長的人生中,把抱怨父母,抱怨不是「官二代、富二代」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做人、做事的理想上,自我實現每時每刻都可以發生。讓我們相信人本主義的觀點:人有自己想成為的人的能力,人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人有走出困境的能力,人有自由選擇並為其選擇負責的能力。起跑線就在腳下,隨時隨地就可以開始加速,朝向我們的目標起跑!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人生的「起跑線」,它不該是社會用功利之筆所划下的。站立在起點的每個孩子,心中充滿著真、善、美的理想,並準備為此而開始勇敢地邁步、奔跑,而家長真正該做的,是用自己的力量守護這條真正的「起跑線」。

GIF

教育不是限於校園圍牆之內、學習不是著眼在高分之上!最好的教育是優良的家教、成長的陪伴、文化素質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等等,這才是影響孩子成長的真正的「起跑線」。

GIF

END

本文作者:薛洪源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中國人民解放軍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主任醫師

心理門診醫師

指導老師:陳渝方

北京師範大學

應用心理學博士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電影心理學講師

近年來跟從義大利安東尼奧的電影分析成長團隊研究電影在心理學的作用與應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理訪談 的精彩文章:

心靈毒品的「傷」與「殤」

TAG:心理訪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