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陳事美:辮子與奴性

陳事美:辮子與奴性

原標題:陳事美:辮子與奴性



辮子與奴性

文 ︳陳事美


清朝男人留辮子,這腦後的辮子就猶如「小辮子」,被清廷牢牢抓在手裡,操控著全國所有男人的命運。一條辮子關乎政治體制、意識形態,那辮子越來越長,越來越重,沉重得壓彎了脊樑。殊不知,這辮子越長,國民的奴性越強。


話說,最初的辮子還真是「小辮子」,也就是腦後耷拉半尺長,所謂金錢鼠尾。腦袋上的頭髮只有一小撮,半尺長的辮子猶如老鼠尾巴一樣。這形象要多難看有多難看。本來這是游牧民族為了騎馬方便留的髮型,卻要強制推向全國,讓滿頭濃髮的漢族人民接受這一醜陋形象。頭髮短,見識長,反抗強,嘉定三屠,揚州十日,雖死猶生,至少還曾轟轟烈烈。其實,遠不止嘉定、揚州兩地,為了抵制這條辮子,數百萬人頭落地是有的。


最終,屠刀征服了男人,男人的腦後長出一條醜陋的尾巴。這條尾巴慢慢開始進化,逐漸變長,最長時超過屁股。此時,人的體內也在發生深刻的變異,一種神秘的力量在心底悄悄滋生,並佔據了人的心靈,讓人每天不由自主地高呼萬歲,匍匐在地二百多年。這條長長的辮子,就像一條韁繩,拴住了人的頭腦,又像一條鞭子,時刻抽打拷問著人的內心。

直到某一天,南方太平軍起事。革命者毅然決然地剪掉了辮子,公開與滿清統治者、與舊體制決裂,這更像是一場宣戰。太平軍橫掃半個中國,極大喚醒了人們心底沉睡已久的渴望。但這條辮子卻成了心魔,在長達七十年間,人們一直在苦苦掙扎。


普通人率先希望剪掉辮子的當屬出洋留學生。他們在外國不僅因辮子備受歧視與侮辱。比如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總是遭到日本小孩的嘲笑,日本小孩追著他們叫「清國奴」,很多人因此憤而退學回國。更重要的是,通過辮子他們看到了落後,看到了奴性。為了彰顯革新的決心與勇氣,他們也果斷剪掉了辮子。但他們沒有革命者那樣大義凜然,他們經歷了內心的激烈鬥爭,這種鬥爭其實就是與奴性的鬥爭。擺脫奴性就像一場身心蛻變。


後來的北大校長蔣夢麟在清末赴美國留學前,他同許多追求進步的年輕人一樣,去理髮店剪辮子。雖然剪辮子簡單,但真要剪的時候,內心的掙扎與波瀾是現代人無法想像的。根據蔣夢麟的回憶,他說,剪辮子就像上了斷頭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戰戰兢兢,全身直冒冷汗。剪掉了辮子,彷彿砍了自己的腦袋。


國內剪辮壓力大,在外國剪辮的留學生也不是很輕鬆。留美幼童到美國後,逐漸融入美國社會,為了擺脫舊體制的束縛,他們毅然剪掉辮子。但這同樣是要冒很大風險的。當時隨幼童到美國的還有專門監督幼童的清政府官員,尤其是涉及到大清國體制的問題,是決不能含糊的。為了應付檢查,剪掉辮子的留學生只能用假辮來掩飾,但最終還是被發現。此舉引起駐美監督官員的震怒,向朝廷奏報後,遭到保守勢力強烈指責,要求將剪辮學生強行遣送回國。回國可能就要殺頭,當時的容揆、譚耀勛等人為了躲避回國,只好藏匿滯留。因為一條辮子,一場維持四年的赴美留學事業就此夭折。由此也可以看出,滿清的滅亡正與辮子的消失有著某種暗合。


與赴美留學生相比,赴日留學生則更激烈,更決絕。因為當時日本聚集了大量追求革命的年輕人,革命的氛圍非常濃烈。他們不但自己剪辮,甚至還強行給清朝駐日官員剪辮。當時的留學監督官員姚文甫常常痛斥學生剪辮是忘掉大清祖制,背叛清廷。早稻田大學留學生張繼等人氣憤不過,決定報復。某日夜間,張繼、鄒容、陳獨秀等人偷偷潛入姚文甫的住處,一人抱腰,一人按腦袋,一人手起刀落,剪掉了這個迂腐官僚的辮子,還將辮子掛到留學生會館的門口展覽。姚文甫羞憤難耐,仰天痛哭。此事傳到清廷後,引發巨大震動,清廷要求日本嚴懲這些肇事者。日本當局被迫將幾人驅逐出境。

剪辮的風潮逐漸由國外傳到了國內,自由意識逐漸蘇醒。1905年,山西同盟會會員景定成曾有一段意義深長的講話。他說,好好一個頭顱,讓辮子盤踞在上面,壓制著全身不爽快。不如乾脆痛痛快快與其做個了斷,堅決剪掉辮子。景定成的這些話,乍看很普通,但在革命者的眼裡,大有影射、煽動之意。如盤踞在上面,是指腐敗的朝廷,壓制全身,是指社會封建專制,剪掉辮子就是指革命。


權利與自由從來都是自己爭取來的,在民間的不斷掙扎中,朝廷的管控開始鬆動,正是此消彼長的一個過程。當有人開始剪掉辮子的時候,意味著一種蘇醒。當剪辮子成為風潮的時候,標誌著人們身上的枷鎖開始掙脫。當所有人都剪去辮子時,也就意味滿清統治的結束。也就是說,當有人拿起剪刀時,也就正式敲響了清王朝的喪鐘。這把剪刀,無異於刀槍。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像革命者那樣決絕,很多普通人就是吃瓜群眾,更多在觀望中。一是因為守舊勢力依然強大,二是在某些制度上,仍死死沒有更改。比如參加各種考試或政府組織的活動時,剪掉辮子是沒有資格參加的。雖然後來,剪辮風潮蔓延至軍隊,政府,但仍有很多人不敢輕易去剪髮。有些事情看上去是大勢,但總會存在回潮的可能。張勳的辮子軍就是強烈抵制剪辮的,不僅如此,這些辮子軍還在街頭大肆捕殺剪辮百姓。很多人為了躲避抓捕,只好戴上假辮,一時間,假辮奇貨可居。


即使清朝滅亡後,仍有很多不願剪辮子的。政府三令五申,即使採取利誘的方式仍不奏效。這些人如同當初滿清入關時抵制剃髮易服一樣,當時讓留辮子,拚命抵觸,如今剪掉辮子,又要拚死頑抗。可見,這根辮子不是簡單的頭髮,已經深深紮根心底,成為人體重要器官之一。就如長期戴鐐銬一樣,開始不習慣,後來就習以為常,當某天砸掉鐐銬還與自由時,卻感到渾身不自在,甚至還會主動將鐐銬再戴上。


雖然很多人跟風剪掉了辮子,但心中的辮子卻始終無法消除。這心中的辮子已經滲透到骨子裡,深植於骨髓內。有人將辮子上升到了傳統文化的高度,剪了辮子就是丟棄了文化,有人痛心疾首,有人上吊自殺。殊不知,留辮子才二百多年,祖先是被屠刀殺戮下而被迫留辮子的,這與傳統文化有何相干。這些人就像患了斯德哥爾摩症,沒有虐待不舒服。

在宮廷里的太監看來,這辮子更是一種神聖得無以復加的聖物。當年,溥儀受外面影響,也曾想剪辮子。當他命令身邊的太監給他剪辮時,太監嚇得渾身篩糠,面無血色,撲通跪倒在地,哭求溥儀另請高明,放過自己。溥儀乾脆自己拿起剪刀,一刀將辮子剪掉。當皇帝的辮子落地時,太監哭得更厲害了,因為他知道,自己連奴才都做不成了。


如今,辮子早已剪去百年,但人們的心中似乎仍有辮子情結,一根無形的辮子仍在控制著國人的大腦。悲乎?



陳事美

本名朱光強


在新聞與歷史中遊走,匠心吐槽一百年


代表作品《遛狗不見狗》、《妓院與養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二年讀史 的精彩文章:

李斯楊修解縉:為什麼你如此聰明卻混得一般?

TAG:十二年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