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科技與科幻碰撞交融,會發生什麼

科技與科幻碰撞交融,會發生什麼

猛擊《科幻畫報》輕鬆關注

科技:就是「人類已經找到的代表現實的真理知識內容」或「科學真理的理論」,也可能是「如何找到並區別稱為科學知識及科學理論的方法」。概括地說,科技可以理解為:一是給出新的解決問題方式;二是試圖更簡約地理解自然現象。

科幻就是依據科技上的新發現、新成就以及在這些基礎上可能達到的預見,用幻想藝術的形式,表現科技遠景或者社會發展對人類的影響。

回望科技史,我們時常能在科技進步之外,看到科幻的影子。宇宙航行、機器人、黑洞、蟲洞、潛水艇、磁懸浮列車、人工智慧、基因工程、器官移植、大數據……科技的進步,讓許多科幻作家筆下的未來世界逐漸成為現實,並滲透著對未來的前瞻性思考。

科幻讓人類對未來產生憧憬,而科技讓這一切成為現實。科幻取科學研究之精華加以延伸,而科學又從科幻中尋找支點,把脈未來。當科技與科幻碰撞交融,一定是這個時代最驚心動魄的亮點。

用科幻演繹科技的神奇。當知道光的七彩顏色原來只是因為電磁波頻率的不同之後,想到這麼絢麗的顏色竟然會與頻率這麼數字化的東西掛鉤,我們突然感覺眼前五光十色的世界被乾巴巴的物理定律解構了,但是這個物理定律又是那樣深刻、美妙地涵蓋一切,又竟然適和於全宇宙。於是,我們不免對科技的神奇產生了一種敬畏。

太空探索,因科幻而萌芽。英國人赫伯特·喬治·威爾斯杜撰了《登月第一人》,小說中的冒險家們成功登月,如同西班牙人發現了新大陸一樣,冒險家們也在成功登月的同時,發現了月球人的存在。威爾斯在這部科幻作品中描寫的月球的奇幻景象,與60多年後美國太空飛船阿波羅11號登月時發回的照片很是相似。而在我們的記憶中,月球也不遙遠,傳說中的嫦娥就飛到了那裡,只是這神話得美女子沒法重回地球,只能住在了月球上,與我們遙遙相望。這,可能是中國科幻小說的萌芽吧。

科幻的靈感:人工智慧。阿西莫夫1976年發表的科幻小說《活了二百歲的人》中,他賦予機器人主角最為奇特的「個性」:像人一樣可以思考,可以有感情。後來,這個人工智慧機器人寧願選擇「自殺」,也要獲取人類對他「人」的身份的認可。這個機器人主角無疑是科幻史上以人工智慧為題材的經典之作。

科幻引領科技進步。早在一百多年前,留學日本的魯迅翻譯法國科幻小說大師儒勒·凡爾納的《月界旅行》時,他為這部科幻小說描寫的飛往月球的大膽幻想和人類的科學探索精神而震撼。於是他在這本譯作的序言中寫道:科幻小說具有能使讀者「獲一斑之智識,破遺傳之迷信,改良思想,補助文明」的作用,因此時年20多歲的魯迅大聲疾呼:「導中國人群以行進,必自科學小說始。」他相信,科幻小說有可能以公眾更樂於接受的方式傳播科學,成為開啟民智和引領中國社會進步的鑰匙。

當然,還有一些優秀的科幻小說還具有警醒並賦予人類「防患於未然」的可能性的這種品格和氣質,使它在傳播科技知識,提升公眾科學素養,啟迪創新夢想等方面,都具有獨特的價值。

無論是追逐尖端科技,暢想未來世界,還是探討科技與社會的關係,科幻都有助於引導人們,進一步發現科學之光,進一步解放自己的想像力和創新思維。

熱愛科幻類寫作

1.本刊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國科技新聞學會主辦,《科幻畫報》雜誌社出版。宗旨是刊載科幻文章圖片,促進少兒智力發展。

2.歡迎各位科幻愛好者以及家長為自己孩子的健康聰慧的成長訂閱《科幻畫報》,並積極註冊加入《科幻畫報》官網、手機站、微信、微博等互動平台,獲取更多更及時的知識信息!

(編輯:吳佳美)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幻畫報 的精彩文章:

宇宙深處的黑洞

TAG:科幻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