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愛好 > 品茗鑒山專欄:我看白茶,乾燥而得的茶

品茗鑒山專欄:我看白茶,乾燥而得的茶

「白茶,屬微發酵茶,是中國茶農創製的傳統名茶。中國六大茶類之一。指一種採摘後,不經殺青或揉捻,只經過曬或文火乾燥後加工的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滿身披毫,毫香清鮮,湯色黃綠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品質特點。屬輕微發酵茶,是中國茶類中的特殊珍品。」這是大家對白茶的普遍性共識,我根據我近20年制太和甜茶的經歷提出了:「白茶,自源發酵而成的茶」,這一觀點,但接受程度低,那麼我就轉換一種提法,提為:白茶,乾燥而得的茶。

本文我將拋開茶樹品種,鮮葉等級,重點從乾燥來談。

在探尋太和甜茶製作工藝時,老輩講:「……對加工中的副茶加以利用,發現另有風格,對其研究,形成了以『攤浪』為主要手段的一類茶,因其簡單易學,被更大範圍的傳播,併流傳至今。」乾燥物質後儲存使用是有備無患的最佳方式,雲南陽光充足,曬是最直接簡單的方式。但有太陽的時候畢竟是少數,用攤晾(攤浪或攤亮)的方式乾燥不時為好事。「晾」逐漸發展成「曬」的補充,甚至於在某些時候取代曬、超越曬。

「攤浪」是指把茶鮮攤開、撒薄、降溫、失水、浪干。其具有現代制茶學的「萎凋」功能,但又不僅是萎凋環節所能限定的。雲南白茶攤浪工藝,也隨其它茶一道經歷了數次演變,單一個攤浪工具就歷經數變:

1、開始是就地攤浪。直接在土地、石板、閣樓、木板上攤開、浪干。各種茶鮮隨性而為,干透就行,對干茶沒有統一或者相對統一的標準。

2、製作時太佔地,不衛生,成品中有大量青斑,所得產品香不純,花香不顯。總結:得攤薄不翻不動不碰。攤浪地也演變成在專用的「篾笆」。這是嘗試後有意識而為,有了目標追求,對食品的最基本衛生要求。

3、改善了衛生提升了工藝,勞動強度大大增加,又演化出在長方形的、有一定強度的可收放的專用「茶笆」攤浪。一人搬運,可置於地上、樓上、架子上,還可以置於房瓦上。變平麵攤浪為立體攤浪,節約了面積、穩定了品質、提高了效益,擴大了生產。這已經有了成熟完善的工藝,成熟後的進一步總結,是成熟後的再成熟。

4、鑒於專用「茶笆」透氣性還不夠理想,操作還不方便,人們又研製出兩頭收口、上翹的「船形茶笆」,這樣既增加了它的透氣性,又加強了它的穩固性。一個船形茶笆各茶通用,可使用幾十年或上百年,真正成了茶人世家傳家寶,瀾滄江中游兩岸的茶農至今都還廣泛使用它;攤浪、陰乾工藝自此成型,月光白獨立成茗。

白茶的製法由自然天成演化變成刻意為之,在追求口味的同時又注意外形,用外形來判斷品質的好壞。初始時白茶也是無製法,只要求不曬,自然浪干,由於失水不勻,會有大量青斑產生。青斑會含有大量青臭,味不醇和,嚴重影響到品質。所以在攤浪中人為的控制茶鮮的失水速度以及勻度,既杜絕青斑產生又防止脫葉,防止它腐爛,看似不管不問,實則時時關心、心至則成。

水是一切生命體的依賴,有水就能激發出無限可能,沒水了一切都將蟄伏,再頑強的生命都將蟄伏。制白茶也沒任何秘密,沒有任何工藝可言,極其原始簡單,就是個乾燥的過程,就是個茶鮮在無陽光直曬、無陽光照曬下的乾燥過程。茶的種植管理狀態、茶鮮的植物性品種特性、茶鮮的水份含量、水份的散失速度、水份的散失時間、水份的散失量,所得干茶的水含量及後續散失時間,這些大前體大體決定了它的風格特色。從這個交代來講白茶沒有好與壞之分,只有不同風格之別。我總結得一表,讓大家更方便理解我的觀點:

在此表中「高火乾燥」項研究偏向於現代制茶工藝的「殺青」作用,所以它被明明白白的歸為綠茶。「晒乾」項、我從發展的出發來看、應該歸為「曬青茶」或者「原始曬青茶」。

白茶因為乾燥不同而有生青味、臭青味、清香味、花香味、果香味、毫香味、火香味,各有千秋、自有所好。

古白茶自然為之,大葉種茶製得的白茶,葉型粗大,不便於品飲儲存運輸及後期加工,所以製造時會附之以做形,來減小毛茶的體積,減少佔用空間,以實現遠距離運輸,大批量儲存。

加溫乾燥,特別是直接用火加溫乾燥,這就有了帶毫香味帶火味的白茶。它是產業化的必然,但加多高的溫、加多長的溫、何時開始加溫,這些都得根據茶進行現場判斷,他們除與個人經驗有關,與當天要生產量有關,還與所處時代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與時下所能應用的機器有關,還與所處茶區的氣候帶及當天天氣有關,還與產區日常生活飲茶習慣有關。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缺乏條件下的年代,各地各產茶區都可能有自己的白茶,用我唯天下之觀點來看待事物,本末倒置而不清。白茶,從某種程度來看就是乾燥而得的茶,不同乾燥自得味,自己慢慢體會。(本文系作者投稿,說茶網首發,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圖來源:說茶網圖庫;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作者簡介:李琨,「品茗鑒山」,普洱鎮沅人。1994年參加村建工作時,注意到苦聰人「冷水泡茶」,由此引發關注。1998年發掘「太和甜茶」,2003年系統掌握太和工藝,研製冷水泡茶。2006年總結出太和茶的傳統采養方法,現被業界提升為「藤條茶采養法」。研究普洱茶儲存;2010年成立「鹿鼎茶業」,擔起太和甜茶非遺傳承使命,培養曬紅產業。2014年被雲南省高原特色農業發展促進會聘為「雲南傳統紅茶顧問」。2015年被聘為普洱市天下普洱茶國有限公司「曬紅顧問」。以太和甜茶為範本,傳授曬紅技藝,組建「普洱曬紅兵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說茶網 的精彩文章:

以圖為證,普洱茶正確開茶方法
品茶的段位,您是第幾段

TAG:說茶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