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詢證醫學世紀大迷局:這口小酒到底能不能喝?

詢證醫學世紀大迷局:這口小酒到底能不能喝?

煙、酒是一家,但是人們對待二者的態度卻截然不同。

1988年,綜合多方面的研究結果,世界衛生組織下屬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簡稱IARC)將酒精(指純酒精,後文所有的酒精攝入量均指純酒精)飲料定為一級致癌物[1],而且明確指出,口腔、咽、喉、食道和肝臟的惡性腫瘤的發生與酒精飲料的消費有因果關係

IARC對酒精飲料的評價截圖(當時酒精對實驗動物的致癌效果還不明確)

到2010年,結直腸和女性乳腺的惡性腫瘤的發生也被IARC認定與酒精飲料的消費有因果關係[2]。至此,酒精飲料成為人體7個部位癌症的誘因

非常奇怪的是,絕大部分普通人都不認為飲酒與癌症有關;在學界,也有非常多的研究表明適度飲酒有益健康,甚至有研究發現,適度飲酒,患某些特定癌症的風險反而會降低。

然而,幾乎在同一時期被定為一級致癌物的煙草,現在除了那些篤信「張學良吸煙也活了100多歲」的人,沒人會認為「適度吸煙有益健康」;證明吸煙無害的研究更是沒有。

29種物質致癌民意調查,第19個是酒精,只有43%人認為酒精緻癌,認為煙草致癌的有94%

同樣是一級致癌物,人們的認知為何會存在如此大的分歧?

飲酒有害健康

要說到酒精對人體的傷害,酒精使用障礙(alcohol use disorders,AUDs)[3]、肝硬化和胰腺炎,是比較常見的疾病。但由於殺傷力較低,公眾關注的比較少。相較而言,更多人關注的是酒精與癌症之間的關係。

早在1903年,Arthur Newsholme就注意到酒精飲料的消費與癌症死亡率上升有關[4]。在隨後的眾多研究中,酒精與癌症之間的關係逐漸確立。

現如今,無論是世界衛生組織下屬國際癌症研究機構,還是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美國癌症研究所(AICR)[5],或者是其他的癌症研究機構,在酒精是人體幾個部位癌症的風險因素這一點上,基本達成共識。

各種疾病導致死亡人數的酒精貢獻佔比

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Paolo Boffetta團隊研究顯示,僅在2012年,全球新發癌症病例的5.5%和全球癌症死亡人數的5.8%可歸因於酒精[6]。

來自義大利米蘭的Vincenzo Bagnardi團隊認為,酒精與癌症的關係肯定不局限於以上7個部位。於是他們發起了當時最大的臨床研究數據分析。

他們匯總了572個相關研究,涉及癌症患者多達48.7萬。然後將所有患者每日的飲酒量按照少量(≤12.5g 酒精/天),中量(>12.5g 酒精/天,且≤50g 酒精/天),大量(>50g 酒精/天)分成三組。分析23種癌症類型與酒精飲料消費之間的關係。

最終發現,大量飲酒的人與不飲酒,或偶爾飲酒的人相比,患口腔癌和咽癌的相對風險為5.13,患食管鱗狀細胞癌的相對風險為4.95,喉癌的相對風險為2.65,患肝癌的相對風險為2.07,患乳腺癌的相對風險為1.61,患腸癌的相對風險為1.44。此外,胃、膽囊、胰腺、肺和前列腺等部位的癌症,也與酒精的消費呈正相關。

不同水平飲酒與癌症之間的關係

至於背後的原因,目前還沒有直接的證據。不過科學家在小鼠和大鼠模型中發現,在它們的飲用水中加入酒精和甲醛,會增加它們患各種腫瘤的風險[7]。另外,乙醇在人體中的代謝過程,也是誘發癌症的一個重要證據。雖然乙醇本身沒有導致DNA突變的能力,但是它的代謝產物乙醛有導致DNA突變的能力。

今年1月份,劍橋分子生物學研究所MRC實驗室Ketan Patel團隊發現,在體內存在乙醛脫氫酶(ALDH2)或(和)DNA交聯修復蛋白FANCD2缺失突變的情況下,乙醇的代謝產物乙醛,會引起DNA雙鏈斷裂,導致染色體重排,並永久地改變造血幹細胞的DNA序列[8],增加小鼠患白血病的風險。

遺憾的是,在全球範圍內,攜帶ALDH2功能缺失突變的人非常常見,全世界大約有5.4億,而且大多是東南亞人,在中國、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ALDH2突變攜帶者能夠佔到總人口的36%[9]。

這個研究給飲酒致癌增添了有力的證據,尤其是在乙醇代謝和DNA修復方面存在基因缺陷的人群。

儘管如此,眼尖的朋友肯定從Vincenzo Bagnardi團隊的研究中看出一些奇怪的現象,有些部位的癌症發病風險不受酒精消費的影響有些部位在飲酒的人群中發生癌症的風險反而更低,例如霍奇金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如果單看少量和中等水平的飲酒量,這種現象更為明顯

當然,這種現象並不是在這一個研究中顯現。

「適度飲酒有益健康」

今年5月份,奇點網微信公眾號推送了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胡丙長(Frank B. Hu)教授團隊在美國心臟協會官方雜誌《循環》上發表研究成果。

這篇文章一推出,後台留言就炸了鍋。

全世界成年人(15歲以上)日均飲酒量分布;

中國人均每日攝入酒精11克到16克,俄羅斯人均水平最高,達到27.5克

在這個研究里,他們基於美國護士健康研究和衛生專業人員隨訪研究兩個累計超過12萬人的大型隊列,分別獲取了它們隨訪34年和28年的數據,再與國家健康和營養調查(NHANES)數據以及疾病控制預防中心(CDC)的死亡率數據相結合,估計出了生活方式因素對預期壽命的影響。

他們總結出,如果堅持5種低風險的健康生活方式,可大幅度降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風險,將50歲後的預期壽命延長超過10年!其中女性能夠延長14.0年,而男性則為12.2年[10]。

這5種低風險的健康生活方式是:1、不吸煙;2、維持健康體重(BMI在18.5-24.9 kg /m2範圍內);3、堅持運動(平均每天≥30分鐘的中度或劇烈活動,包括快走);4、健康飲食;5、適量飲酒(例如,酒精攝入量女性為5-15克/天,男性為5-30克/天)

大家疑問最多的就是適量飲酒。

實際上,之前就有一些大型隊列研究發現適度飲酒對心血管有益處[11],但是那些研究隨訪的時間還不夠長。而胡教授的這個研究隨訪時間在30年左右,足夠去分析飲酒與心腦血管疾病,甚至癌症之間的關係

首先可能需要申明一下的是,胡教授這個研究的經費都是來自於NIH等政府機構,沒有第三方企業的贊助和支持。

然後我們再來看看他的數據。

不同水平飲酒與癌症和心臟病之間的關係

先來看飲酒與心腦血管之間的關係。不難發現,把5-15克/天的酒精攝入量作為參考組的話,完全不飲酒的人,因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增加49%;而每天攝入酒精多於30克的人,因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增加17%

再來看飲酒與癌症之間的關係。把5-15克/天的酒精攝入量作為參考組,完全不飲酒的人,因癌症死亡的風險增加3%;而每天攝入酒精多於30克的人,因癌症死亡的風險增加21%。這個數據再次證明,飲酒過多會增加患癌風險

總的來看全因死亡風險,把5-15克/天的酒精攝入量作為參考組,完全不飲酒的人,全因死亡風險增加27%;而每天攝入酒精多於30克的人,全因死亡風險增加25%

所以按照這個數據,完全不飲酒和每天攝入酒精多於30克同屬於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至於少量飲酒對心血管健康的原因,近期巴西聖保羅大學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提供了一個解釋。他們發現,適宜的乙醇濃度會激活乙醛脫氫酶,被激活的乙醛脫氫酶不僅可以清除乙醛,還可以清除心肌細胞受損時產生的反應性分子,起到保護性的作用[12]。

實際上,酒精對心血管的益處,不管是世界衛生組織還是,美國的NIH,或者其他的研究機構,都是不否認的

儘管如此,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在全球範圍內,每年因酒精死亡的人數接近330萬,佔到總死亡人數的5.9%,而且全球5.1%的疾病負擔也因酒精而起[13]。

330萬因酒精死亡的人死因分布

因此還是建議大家盡量少飲酒。

少飲酒。多少才算少?

相比於煙草,酒精對人體的影響顯然複雜的多。

扭過頭去看煙草的公共衛生信息,我們會發現,所有的內容都傳遞出一條明確的信息:不要吸煙。因為所有的研究都表明,吸煙吸多少都會有害,所以沒有適度這一說。

但酒精這個東西,與人體健康之間似乎有一個劑量的關係,但這個關係似乎並沒有那麼明確。

因此,無論是世界衛生組織,還是各國的相關機構,都承認酒精是一級致癌物,但都沒有說明劑量與風險程度之間的關係。這也就導致各國的飲酒指南在酒精的攝入量上千差萬別

各個國家推薦的飲酒量差異較大

總體來看,各國都認為,男性每天攝入酒精應該少於40克,女性小於等於20克[14]。不過這個劑量還是高於胡丙長教授推薦的飲酒量。反而是中國的推薦飲酒量與胡教授的推薦量相吻合。

無論如何,要想證明少量飲酒對人體的影響,我們還缺少一個可信的臨床研究。

被NIH叫停的「適度飲酒有益健康」臨床研究

當下,無論是各國政府機構還是酒精飲料的生產企業都需要一個臨床研究去證實適度飲酒與健康之間的關係。

而且,這註定將是一個影響全世界所有人飲食習慣的臨床研究

Kenneth Mukamal博士對這個臨床研究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作為哈佛醫學院下轄的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的副教授,Mukamal作為領導者,發起了針對中度飲酒和心臟病的臨床研究(Moderate Alcohol and Cardiovascular Health,簡稱MACH15)[15,16]。

MACH15的官方首頁

參與這項臨床研究的還有奈及利亞生物倫理與研究中心、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哥本哈根大學等7個研究機構。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下轄的國家酒精濫用和酗酒研究所(NIAAA)提供了一定的資金支持。

根據研究計劃,MACH15於2018年2月開始,在全球16個地區招募7800名志願者。研究人員將在10年的時間裡評估,與不飲酒相比,每天飲酒一次(約15克酒精)能否為健康帶來益處,比如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17]。

讓人遺憾的是,這個萬眾期待的臨床研究在上個月被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叫停[17]。背後的原因讓人心驚膽戰。

原來,這個研究的絕大部分研究經費來源於酒精行業的資助。世界上最大的五家酒精飲料公司,安海斯-布希英博(Anheuser-Busch InBev)、帝亞吉歐(Diageo)、保樂力加(Pernod Ricard)、喜力(Heineken)和嘉士伯(Carlsberg),先後為這項研究投資6770萬美元[17]。

行業里的「運動員」出資贊助了「裁判員」,這讓調查人員大吃一驚。再回過頭去審查這個研究本身,有些事情就變得很可疑。

例如,這項研究在全球16個地區開展,僅招募7800人,研究規模實在太小。而且隨訪時間只有10年,某些慢性疾病可能還沒有發生。以上種種均顯示,研究人員可能有意證明飲酒的好處,而人為設計忽略飲酒的危害。

三個隊列中不同日均飲酒量佔比

根據這個表格,我們基本可以估計酒精攝入量在人群中的分布

更讓人震驚的是,《紐約時報》還爆料,發起這項研究的科學家們在2013年底和2014年初,曾與酒精行業高管有過直接接觸,他們甚至還暗示這是一個「獨特」的機會,而且他們還強調,這個臨床研究的結果將表明適度飲酒有益健康[18]。

這很容易,就讓人想到2016年被揭發的「甜蜜的陰謀」。

前車之鑒

2016年9月12日,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一群研究人員在《美國醫學會期刊:內科學》公布了一個埋藏五十多年的驚天陰謀[19]。

他們在翻閱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糖業研究基金會的來往信函、內部文件,以及當時有關糖脂爭論的歷史報告後,發現糖業研究基金會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贊助了一些研究,成功地淡化了糖的危害,同時將飲食中的脂肪推為導致冠心病的罪魁禍首。

2017年12月,他們又在PLOS Biology上曝出一個重磅炸彈[20]。

1968年糖業研究基金會資助了一項代號為259的動物實驗研究項目,想看看糖與心血管疾病之間到底沒有沒關係。結果,研究卻證明,高糖飲食的一些代謝成分,不僅是動脈粥樣硬化的罪魁禍首,也涉嫌促進胰腺癌的發生和發展。糖業研究基金會果斷終止了對259項目的資助,研究結果從此石沉大海。

糖業研究基金會這一舉動造成的後果就是,僅2011年全世界糖產量總量約為1.68億噸,全球每人每年平均消費24公斤的糖(在發達國家則為33.1公斤)[21]。現在全球患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人數,此處就不再提了。

總而言之,對於「飲酒與健康之間的關係」這種涉及到公眾安全的臨床研究,無論酒精行業以任何形式參與,都可能影響研究的獨立性、客觀性、完整性和可信度

Dr. Why有話說

無論飲酒與健康之間的關係如何,目前不建議以「有利健康」為借口開始飲酒。不飲酒的,請繼續堅持;有飲酒習慣的,請降到推薦飲酒範圍之內。

我們的知識罐頭,比煙酒好多了~

參考資料:

[1]. https://www.webcitation.org/6HfISAYpQ?url=http://monographs.iarc.fr/ENG/Monographs/vol44/volume44.pdf

[2]. Cogliano V, Baan R, Straif K, et al. Preventable Exposures Associated With Human Cancers[J].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2011, 103(24): 1827-1839.

[3]. Schwarzinger M, Pollock B G, Hasan O S, et al. Contribution of alcohol use disorders to the burden of dementia in France 2008–13: a nationwide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The Lancet. Public health, 2018, 3(3).

[4]. Newsholme A. THE POSSIBLE ASSOCIATION OF THE CONSUMPTION OF ALCOHOL WITH EXCESSIVE MORTALITY FROM CANCER.[J]. BMJ, 1903, 2(2241): 1529-1531.

[5]. Marmot M, Atinmo T, Byers T, et al. Food,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the Prevention of Cancer: A Global Perspective[J]. Applied Animal Behaviour Science, 2007.

[6]. Praud D, Rota M, Rehm J, et 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attributable to alcohol consump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2016, 138(6): 1380-1387.

[7]. Marmot M, Atinmo T, Byers T, et al. Food,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the Prevention of Cancer: A Global Perspective[J]. Applied Animal Behaviour Science, 2007.

[8]. Garaycoechea J I, Crossan G P, Langevin F, et al. Alcohol and endogenous aldehydes damage chromosomes and mutate stem cells[J]. Nature, 2018, 553(7687): 171-177.

[9]. Lai C, Yao C, Chau G, et al. Dominance of the Inactive Asian Variant Over Activity and Protein Contents of Mitochondrial Aldehyde Dehydrogenase 2 in Human Liver[J]. Alcoholism: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2014, 38(1): 44-50.

[10]. Yanping Li, Frank B.Hu, el at.The Impact of Healthy Lifestyle Factors on Life Expectancies in the US Population[J]. Circulation,2018,137:32–47.

[11]. Ronksley P E, Brien S E, Turner B J, et al. Association of alcohol consumption with selecte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outcom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BMJ, 2011, 342(7795).

[12]. Ueta C B, Campos J C, Albuquerque R P, et al. Cardioprotection induced by a brief exposure to acetaldehyde: role of aldehyde dehydrogenase 2[J]. Cardiovascular Research, 2018.

[13]. http://www.who.int/substance_abuse/publications/alcohol_2014/en/

[14]. http://www.iard.org/wp-content/uploads/2016/04/Policy-Review-National-Drinking-Guidelines.pdf

[15]. https://www.mach15trial.org/about.cfm

[17]. https://www.nih.gov/news-events/news-releases/nih-end-funding-moderate-alcohol-cardiovascular-health-trial

[18]. https://www.nytimes.com/2018/03/17/health/nih-alcohol-study-liquor-industry.html

[19]. Kearns C E, Schmidt L A, Glantz S A. Sugar industry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esearch: a historical analysis of internal industry documents[J]. JAMA internal medicine, 2016, 176(11): 1680-1685.

[20]. Kearns C E, Apollonio D E, Glantz S A, et al. Sugar industry sponsorship of germ-free rodent studies linking sucrose to hyperlipidemia and cancer: An historical analysis of internal documents[J]. PLOS Biology, 2017, 15(11).

[21]. Bruinsma J, de Haen H, Alexandratos N, et al. World agriculture: Towards 2015/2030: An FAO perspective. FAO, Rome[J]. World agriculture: towards, 2015, 2030.

本文作者 | BioTalker

「不難看出,絕大多數人飲酒,一半左右的人還喝得不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奇點網 的精彩文章:

《柳葉刀》子刊:男同胞們也不容易啊!多國10萬人大隊列顯示,工作壓力會使有心血管病的男性死亡風險上升68%|臨床大發現
《科學》:少了一段「垃圾DNA」就能變性!科學家找到決定性別的增強子,刪了就能「男變女」|科學大發現

TAG:奇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