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家風家訓】晉江安海石井書院:崇文重教仁義寬厚 家訓傳承遺澤後人

【家風家訓】晉江安海石井書院:崇文重教仁義寬厚 家訓傳承遺澤後人

原標題:【家風家訓】晉江安海石井書院:崇文重教仁義寬厚 家訓傳承遺澤後人


泉州安海是「閩學開宗」之地,自古以來文脈相承,人才輩出。朱松、朱熹、朱在三代人都在安海留下了豐富的印跡。朱氏在安海倡學興教,開堂授課,不僅帶來了理學,促使安海文風興盛。在這裡,明末清初江蘇崑山縣人朱柏廬所作的《朱子家訓》深得民心,在它影響下,塑造了安海人崇文重教,仁義寬厚的品格。八百多年來,通過勤勞付出富裕起來的安海商賈,謹記家訓,不忘家鄉,通過築橋、修路、興教等善行義舉反哺家鄉,造福世世代代在此生活的子孫後代。


如今的安海鎮


朱氏三代結緣安海 傳播理學文風興盛


安海,古稱安平,建制始於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至今已經有888年歷史。安海人的文化根脈,就隱藏在這裡的石井書院中。當年,宋代理學家朱熹曾在這裡授課講學。


書院為什麼命名為「石井書院」?據《安海志·井》記載:安海古有一口井,在宋石泉門內往東而上,轉水南門內晝錦坊前,北上至高處,再轉西餘十餘步,井在屋畔,石盤為底,中泐一縫,泉中自出,清冽甘美,臨海不咸,人以為奇,故稱石井。南宋安海始設鎮級建制,稱「石井鎮(清代復稱安海鎮)」,首任鎮官朱松,後書院就以「石井書院」為名。書院前身是「鰲頭精舍」,由當時的安海長者、著名慈善家黃護捐建修復,書院與泉山書院、小山書院、歐陽書院並稱泉州「四大書院」。

步入書院,古韻書香氤氳其間。石井書院最早是按州郡學府的規格修建的,中間以大成殿為主軸,後殿為尊德堂,大成殿祭祀孔子以及朱松、朱熹父子,軸線兩側建有富文、敏行、移忠、立信四個書齋。院內有杏壇、樂軒、廡舍,院前建有碑坊(毀於1575年前後)。書院經歷百年風雨,目前只保留原本的祠堂部分。2008年晉江市政府進行修繕重修並恢復到原來三進院落。


書院和朱松、朱熹、朱在三代人的關係,還得從朱松說起。1130年,朱松到安海任鎮官,他是位博識勉學的官員,工作之餘,經常到鰲頭精舍,向百姓傳授文理之學,開啟了安海的「閩宗文脈」。朱松離任20年後,他的兒子朱熹擔任同安縣主簿,因為兩地相隔較近,朱熹常到安海尋訪父親老友,在鰲頭精舍里談論經義,闡釋孔孟之道。朱熹的兒子朱在,於嘉定初任通判泉州,奉郡守鄒應龍之命,負責修建石井書院的工作,將鰲頭精舍擴建成書院的規制。朱氏祖孫三代結緣安海的文化現象,較為罕見。


石井書院不同於一般書院的啟蒙教育,教育規格之高,已達大學水平,開堂授課的影響使得安海文風更盛,人才輩出,安海古代科舉中進士者達一百多人。



石井書院

時至今日,教育,仍是安海鎮的重要名片。1928年,以陳清機為首的華人華僑會同安海諸鄉賢發起創辦養正中學。在陳清機的影響下,一大批安海華僑紛紛興業辦學,相繼創辦了靈水、可慕、培基、啟惠等小學。1956年和1958年,又先後創辦了安海僑中及靈水中學。這些學校的創辦,為我國培養和輸送了眾多人才。


朱子家訓弘揚傳承 父子造橋善舉感人


朱柏廬的《朱子家訓》在這裡深深影響著安海人。「黎明即起,洒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524字的《朱子家訓》,精闢地闡明了修身治家之道。


如今,在書院內東側閩南古建築迴廊,《朱子家訓》宣傳展廊,豐富了石井書院內部常態化展出內容的深度。展覽節選了《朱子家訓》的部分精華,摘錄原文及譯文,結合安海文物古迹、傳統習俗等獨具風格的圖片進行展示,是安海鎮紀委精心打造的廉政文化宣傳陣地,意在培育涵養個人美德與社會價值的源泉和活水,感染並影響更廣泛的人群。


《朱子家訓》


直到今天,朱熹題寫的「善為傳家寶,忍是積德門」的對聯,還掛在書院的牆上。


善,即為善行,它可以凝聚一個家庭的精神力量。讓當地人驕傲、世界上最長、保存最完整的梁式石橋——安平橋,不僅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勇氣,也凝聚了一段接力造橋的善舉。


安平橋的主要倡建者是僧祖派、僧智淵及黃護,主持續建完工者是時任泉州郡守的趙令衿等。相傳,當年晉江安海鎮和南安水頭鎮之間的海面,有六七里寬,老百姓來往靠木舟搭渡,颱風時海里潮水洶湧,過往船隻往往難以倖免。當地商人黃護經常往來兩岸,看到百姓們生活不便,在僧祖派、僧智淵的鼎力支持下,萌生了建橋的想法。然而,在那個缺乏石材、沒有機械的年代,建橋用的每一塊石樑,都要利用大船從海上的金門島運來,最小的石樑有3噸,最大的石樑重達25噸,只能利用海水漲潮退潮的力量運送。整個工程進度慢,耗時久,造橋耗盡了黃護的精力,大橋還沒有竣工時,黃護就去世了。在他彌留之際,不忘囑咐兒子黃逸,一定要繼續完成安平橋的建造。泉州郡守趙令衿負責續建安平橋,黃逸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傾其所有,發動其他村的人捐款。這段接力造橋的故事,感動了安海人民,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經過14年的不懈努力,一座跨海的巨型橋樑修建完成,從此也有了「天下無橋長此橋」的說法。


暮光中的安平橋


遠渡重洋愛心接力 勤勞致富反哺家鄉


在安海當地,與「善」有關的故事,也是一個個關於家風的故事。


清道光二十四年,準備赴京參加科舉考試的倪人俊,趕考路上看見路旁被遺棄的女嬰,毅然放棄功名前途,把趕考路上所帶的銀兩都拿出來,回到家鄉,成立安海育嬰堂。由於收養的孩子越來越多,日常開支加劇,倪人俊只好變賣家產,用以維持育嬰堂的支出。夫人十分心疼,但倪人俊卻堅持要把育嬰堂辦下去。


倪人俊遠渡重洋,前往新加坡、菲律賓等地籌募經費,請求那裡的華僑,幫助家鄉的孩子們。當地華僑的善款,都要有人遠渡重洋帶回來,那時海上時常會遇到險惡的海盜,為此付出生命的事時有發生。一次次悲壯的海外募捐,讓倪人俊飽受海上狂風巨浪的艱險。由於長期積勞成疾,他沒能撐過人生的第47年。倪人俊臨終時,把兩個兒子叫到床頭,拼盡了全身的力氣,說出一句遺言:「濟世利人,辦好育嬰堂。」


遵循著先祖留下的遺訓,倪氏家族的一代代後人,把心血傾注到了育嬰堂中。1949年後,育嬰堂改為公立,用以收養失去父母的孤兒和殘障兒童。倪氏後人對孩子們的關心從沒有中斷過,每年都會向育嬰堂捐錢捐物,如今,育嬰堂里的孩子們許多都已經長大成人。


在安海古鎮的臨海處,那座近千年歷史的白塔,既是安平橋的橋頭堡,也是古時船舶出入海港的航標。在歸鄉的安海人心中,白塔就是家方向。



安海白塔


今年70歲的張世源,是一家小文具店的老闆。兒時的張世源經常和小夥伴們一起爬到白塔上玩耍,在這裡就可以看見安海的全景。2014年,一場強颱風侵襲了安海,白塔嚴重受損,看著日漸殘破的塔身,張世源心裡很不是滋味。一本本子,進價三毛二,售價四毛錢;一支鉛筆,進價四毛三,售價五毛錢……經過和在上海工作的兒子張達斌商量後,決定把這些年做小買賣,省吃儉用才攢下來的100萬元錢捐出來,作為修葺白塔的啟動資金。「安海人都這樣,不只我,五里橋和白塔,是安海兒女的情結。」


正是這樣的情結,在改革開放之後,那些通過勤勞致富的安海商賈,在日用品、食品、機械、科技等領域成為行業翹楚後,不忘回報家鄉,以自己的方式不斷為家鄉的發展助力,為家鄉人民謀福利,為安海人民的生活添彩。


(來源:泉州文明網·


張君琳 佘子藝 蔡熒瑩 蔡路茜/文


林勁峰/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 的精彩文章:

【坊巷名人】張元干

TAG: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