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錦繡中華之古都洛陽

錦繡中華之古都洛陽

洛陽,古稱斟鄩、西亳、洛邑、雒陽、洛京、京洛、神都、洛城等,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中下游,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洛陽有著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等十三個王朝在洛陽建都,有十三朝古都之稱。《易·繫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自古就有「天下之中」、「十省通衢」之譽。說到洛陽一般都會和西安聯繫在一起,因為這兩個城市實在太像了,一東一西遙相呼應,幾乎同時興起、同時成為國都、同時離開中心、同時轉型發展,不論是歷史底蘊、還是人文風情都高度相似,可以說在中國歷史很難再找到如此相似的兩個城市了。今天我們從一匹馬、一條街、一盤鍋貼作為切入點,聊聊洛陽的故事。

先說一匹馬。

這是一匹白色的馬,因馬立寺全中國就只有中國第一古剎洛陽白馬寺了,白馬寺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老城以東12公里。白馬寺的由來還得從東漢永平七年(公元64年)說起,話說漢明帝劉庄(劉秀之子)做了個夢,夢見一個身高六丈,頭頂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來,在殿庭飛繞。第二天,就把這個夢告訴給大臣們,博士傅毅說「西方有神,稱為佛,就像您夢到的那樣」。漢明帝聽罷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餘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經、佛法。永平八年(公元65年),開始「西天取經」的萬里征途,在大月氏國(今阿富汗境至中亞一帶,大概就是前段時間我們給大家介紹的阿富汗國寶(公元25-50年)那個時代文明的碰撞—域外寶藏VS長渠綴珍),遇到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見到了佛經和釋迦牟尼佛白氈像,懇請二位高僧東赴中國弘法布教。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應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同返國都洛陽。漢明帝見到佛經、佛像,十分高興,對二位高僧極為禮重,親自予以接待,並安排他們在當時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臚寺」暫住。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里御道北興建僧院。為紀念白馬馱經,取名「白馬寺」(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寺」字即源於「鴻臚寺」之「寺」字,後來「寺」字便成了中國寺院的一種泛稱。攝摩騰和竺法蘭在此譯出《四十二章經》,為現存中國第一部漢譯佛典。

白馬寺山門(山門為單檐歇山頂建築,斜脊上還清晰3個小獸(分別是獅子、天馬、海馬)和騎鳳仙人)

馱經白馬(記得小時候去時還能騎,現在已經圍起來了)

鐘樓

鼓樓

看到鐘鼓樓我突然想起一句成話晨鐘暮鼓,指的就是寺廟中早晚報時的鐘鼓聲,形容時光的流逝,陸遊就有此感受「百年鼎鼎世共悲,晨鐘暮鼓無時休」,唐朝李咸在《山中》詩「朝鐘暮鼓不到耳,明月孤雲長掛情」。

大殿的斗拱

白馬寺晚課

大殿(懸山式建築)

清涼台

清涼台山門

齊雲塔

齊雲塔創建於東漢永平己巳年(公元69年),距今近兩千年,於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重修,重修後的齊雲塔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是洛陽一帶地面現存最早的古建築,也是中原地區為數不多的金代建築遺存之一。

在一片蒼翠之中隱約看到一個墓碑,走近才發現原來狄公仁傑之墓

狄仁傑之墓,位於白馬寺與齊雲塔中間

狄仁傑(630年-700年),字懷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時期政治家,他最大的功績是力勸武則天復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續,才有後來的唐朝極盛時期――開元盛世(這個時期的中國是當時世界上經濟最發達、技術最先進、貿易最活躍的國家,當然因為生活條件好人口也是世界上最多的國家)。狄仁傑廣為大家熟悉,應該是前幾年熱播電視劇《神探狄仁傑》系列的原因,元芳你怎麼看?

《神探狄仁傑》電視劇劇照

通過對白馬寺的介紹,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白馬馱的不一定都是王子,還可能是唐僧,或是經書。

再說一條街。

這條街就是洛陽的東大街,洛陽古城有很多古街,每條古街都承載著歷史的記憶和厚重的文化。西起十字街口、東到東門的東大街正是這樣一條古街,該街是隋唐洛陽城的宣仁門外大街,金元時期成為東城的主街,明末移鐘鼓樓於東大街,因此該街又被稱為鼓樓街或古樓街。

鼓樓

鼓樓

清朝時,東大街南側有文廟、儒學,還有玉虛書院、望嵩書院、奎光書院、敬業書院等著名書院,因此東大街是考取功名的讀書人置產安居的首選之地,居住著不少世家大族,自然也包括懸壺濟世的醫生。

說到醫生又不用不說濟世堂――李占標故居

懸壺濟世是頌譽醫者道者救人於病痛的一個詞語。醫者仁心,以醫技普濟眾生,世人稱之,便有懸壺濟世之說,出自《後漢書-方術列傳-費長房》。許多人也許不明白為什麼一些中藥店門前要掛一個葫蘆,但是,提到「葫蘆里不知賣的什麼葯」這句俗語,你就會知道這葫蘆肯定與葯有關。葫蘆,古代稱作「壺」,俗稱葫蘆瓜,古代道家的象徵之一。《詩·豳風·七月》中「八月斷壺」,特指的就是盛葯的葫蘆,即「葯葫蘆」。葫蘆只不過是一隻盛葯的「葯壺」,或曰一種行醫、賣葯的「招幌」而已。不過,醫家掛葯葫蘆還有深意:一是向世人表明其「懸壺濟世」之宏願;二是看重葫蘆之實用價值,用葫蘆保存藥物確實比其他的容器如鐵盒、陶罐、木箱等更好,因其有很強的密封性能,潮氣不易進入,容易保持藥物的乾燥。從歷代史籍中得知,古時候的行醫者無論走到哪裡身上都背著葫蘆,如唐代藥王孫思邈採藥時就必掛一個葯葫蘆。而且,葫蘆除了能盛葯,本身也可為葯,醫治很多疾病。因此,後來人皆稱賣葯的、行醫的為「懸壺」,美稱醫生職業為「懸壺濟世」,歷代醫家行醫開業則以「懸壺之喜」等為賀。

民居

居然還有明古屋,其實是個古董店

最後是一盤鍋貼。

去洛陽之前一心只想著吃水席,到了才發現還有一個最接地氣的小吃——小街鍋貼。小街鍋貼是洛陽老字號,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風味樓小街鍋貼

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洛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風味樓小街鍋貼(網路圖片)

關於美食咱不多講,這間普通的飯店,從裝修簡單(從第一張門頭的照片就可以看出)的背後,展現出來的是對歷史的傳承(從店裡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獎牌可以看出),特別是在店鋪的角落中還擺了這麼多的陶瓷和几案傢具,不但有牡丹紋賞瓶(牡丹是洛陽的標誌之一,只有洛陽牡丹可以和桂林山水分享這甲天下的美譽),還有龍紋青花瓷盤,幾、案、桌、椅的陳設都是按照傳統的樣式進行擺放,這些細微的地方透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這是最讓我折服的地方。

店內擺的陶罐

龍紋青花盤

白瓷鬥彩牡丹紋賞瓶

一對賞瓶(請注意,這對賞瓶並不是放在桌子上,而是放在案子上,關於案與桌的區別我們會在今後給大家介紹一下)

一座古寺、一條古街、一盤鍋貼,從細微之處折射出洛陽這座古城一路走來的印跡。古寺述說了古都曾經的輝煌,記錄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體現了中華文化的自信與包容。古街反映了近代洛陽遠離國家政治、經濟中心後的自我發展、完善與崛起的過程。一盤鍋貼所代表的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則承載了幾千年來中華文化的傳承與記憶。小小的三個點所展現的是中華文明的偉大、河南歷史的厚重、洛陽古都的風采。

隋唐洛陽城國家遺迹公園隨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痴夢龍吟 的精彩文章:

TAG:痴夢龍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