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構建讓自己睡得著的投資組合?

如何構建讓自己睡得著的投資組合?

本書節選自《帶你讀》第13期

前面做了一些「熱身訓練」,教大家一些基礎的理念和意識;隨後我們具體討論了股票和債券投資的風險和回報,教大家一個簡單判斷股價的公式。本期我們將提供一種特定的股票投資策略,它將使業餘投資者獲得和職業投資者一樣、乃至更好的投資收益。

先看看兩個故事:

一個30歲的人和一個60歲的人,前者剛剛步入收入的巔峰時期,能夠承受高風險帶來的任何損失,而後者接近退休,已不能在財務上有任何閃失,風險承受能力較弱。

除了風險承受能力,還有個風險偏好(對風險的態度問題)。比如,同樣是一個30歲的人和一個60歲的人,他們都投資於定期存單,這時後面60歲的可能是因為前面說的風險承受能力變弱,但前面那個30歲的則可能出於對風險天生的厭惡(風險偏好的問題)。

很多人都會面對困惑,就是在一生的各個階段,對持有的股票、債券、房地產、貨幣工具等資產如何進行平衡?一些投資大師給我們的結論是:投資者收益的90%取決於所挑選的資產類別、以及各類別資產的佔比,而只有10%的投資收益才是來源於對個股或基金的挑選。另外,我們的年齡、工資水平、以及生活中所承擔的責任等等,都將決定我們投資組合的構成。

(一)資產配置的四條原則

1,風險和收益密不可分

高風險高收益,雖然你可能聽膩了這句話,但它在投資決策中確實非常重要。

以上這張圖,很明確的說明了這一點。在1926-1997的70餘年裡,普通股確實拿到平均11%的回報,但它也承擔了較大的風險(風險指數、標準差達到20%),甚至收益更高的小盤股,風險指數高達33.90%。所以記住,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高風險是你為高收益必須付出的代價。

2,投資股票、債券的實際風險取決於你持有它們的期限或長度

能持有一個產品多長時間,會決定一個人的風險承受力。為什麼這麼說呢?比如一個債券,10年到期後可以拿到5%的利息收益。但是在這10年過程中拋售的話,你的回報可能是10%,也可能是零,甚至是虧損。這樣,如果你能持有十年以上,那麼它就是一個低風險產品,你的風險承受可以較低;但是如果只能持有三五年,那麼它就是有一定風險的產品,你需要有一定的風險承受能力(能接受一定虧損)。

再看股票,如果你長期持有股票,也可以消除大部分的投資風險。美股從1926年到90年代末,標普指數平均年化收益為11%,但是每年還是有很大波動性,如果你想要1年期投資、並且有正收益,那麼還是老老實實買短期國債或銀行大額存單吧。但是如果投資5年、10年、15年、25年,情況又會發生樣的變化呢?

(投資相應年限的最大盈利/虧損,黑圓圈代表年收益平均值。)

可以看到,如果僅持有一年,你可能大賺52.62%,也可能巨虧26.47%。但是隨著投資周期的拉長,年收益會越來越集中於一個正收益的區間,尤其在投資25年情況下,平均可能拿到11%的收益(而最大收益13.1%和最低收益7.9%之間也僅僅隔了5%)。

所以這裡得出的結論就是,持有一份股票投資組合,並耐心的持有(持有的時間足夠長),那麼你肯定能得到不俗的回報。相反,如果頻繁調整自己的投資組合,只是給券商、基金公司交手續費、給他們打工。

再做一個延伸,如果持有時間足夠長,股票打贏貨幣、債券的收益幾乎毫無懸念。所以這也說明,年輕人應該比老年人持有更多的股票。而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能投資的時間也較短,工資收入也沒有了,此時難以承受股市波動造成的損失,因此持有債券、貨幣是更佳選擇。

3,「等額投資法」能降低投資股票、債券的風險

這裡其實指的就是「定期定額投資」,即每月固定的時間,將固定的金額,投資於某股票/基金產品或產品組合,俗稱定投。這種投資方法能讓你在高位時買的少、低位時買的多,實際上使得你買入基金的平均成本低於投資期間該基金的平均價格,比如下面這個案例:

該案例中,每期投入150美元,期間基金價格從75美元跌到25美元、再回升至50美元,那麼在投資三期後,總持有基金份額是11份,總投入是450美元,於是計算出每份額基金的成本是41美元(顯然低於該基金期間的平均價格50美元)。

可以看到這裡面的竅門在於-----在大跌中,搜集到大量該基金的廉價籌碼。定投讓你即便在熊市中,也能像在牛市中那樣有勇氣、有子彈去繼續投資,而不管當時市場有多麼糟、投資者情緒有多差。而且實際上,定投正喜歡這種大跌,這樣越能搜集較多的廉價籌碼,將定投策略的效用發揮到最大。

我們來看一個案例,假設期初投入500美元,以後每月定投100美元,投資於一只羅伊價格成長基金:

20餘年後,定投的本金合計2.98萬美元,但持股市值達到了23.5萬美元。即便成長股和羅伊公司當然時也不是太好,定投還是創造了小小的奇蹟。

4,風險承受能力取決於總體財務狀況

適合你個人的投資種類和配比,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投資之外的收入來源。我們舉幾個例子:

一位60歲的獨居老人,還有房貸要還,她全部的生活來源:一是受益人是她的價值25萬美元的保單,一是已故丈夫留下的5萬美元小盤股投資組合。很顯然,這時她已經不太適合這個波動較大的小盤股投資組合,而是需要改投優質的債券、股息較高的藍籌股、房地產信託等。

另一位僅26歲的年輕女性,剛從名校畢業,馬上要上任知名公司的主管,最近還繼承了祖母留給她的5萬美元的資產。她期待一個投資組合,以支付幾年後的買房費用、還有籌劃未來的退休後生活需求。很顯然,她的組合可以傾向於激進些,因為她未來的日子還很長、工資也能提供較好的保障,此時前面老太太不適合的小盤股投資組合,正好適合這位年輕女性了。

還有一位40歲的通用汽車公司的車間主任,每年凈賺5萬美元,他的妻子以推銷化妝品一年收入1.25萬美元。同時他們有四個孩子,有房子、僅有少量利息要還。為了應付未來較大開支,他定期存下一筆錢,併購買了通用汽車的股票(持股市值達到12萬美元)。

可以發現他的投資組合有如下問題:一是投資過於單一,一旦通用公司經營不善,組合里就一隻股票全跌,而沒有其他公司的股票做對沖;二是不僅他持有的股票會跌,作為通用公司的員工,他自己的工作也可能出問題。所以總結就是,該名通用員工應該將投資組合儘可能分散,而且投資所冒的風險(此案例是通用的股票)不能與其收入來源(此案例是來自於通用支付的工資收入)過於緊密。

(二)設計生命周期投資計劃的三條指導原則

1,特別的資產獻給特別的需要

或者說,什麼樣的需要,決定什麼樣的資產。比如為一對年輕夫婦制定投資方案,如果他們的目標是準備1年內要付的購房首付,那麼只能買定期存單了;如果他們是要支付3-6年後孩子的教育費用,那麼可以購買債券等產品;如果他們是為了將來養老制定退休儲蓄計劃,那麼按照生命周期理論制定適合他們的投資組合策略,而且在當前年紀,可以加大股票類資產的投資比例。

2,認清自己的風險容忍度

前面講了很多根據自己的財務收入、需要等來決定自己的投資組合,此處再加上一個「你自己對待風險的態度」(風險容忍度或風險偏好)。如果因為持有較多普通股而睡不著覺,一遇到下跌就會身體不適,那麼就把股票都去掉吧。

3,不論數目多小,堅持按時儲蓄,肯定有好回報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自己手上錢很少,做投資理財沒有任何意義,理財不是有錢人才需要考慮的事么。實際上完全不是這樣!

我們來看一個案例,每月存入100美元,假設投資收益率為8%,則產生的投資回報是這樣的:

可以看到,即便每月很少的投入,存入一定時間,最終的數目會讓你瞠目結舌。這裡面其實也就是我們經常講的「複利」的力量。

(三)生命周期投資指南

前面其實已經講過,對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他們能承受任何虧損,未來有足夠的時間打工賺錢,因此投資組合中可以有更多的普通股(甚至是小盤股、成長股),還可以選擇一些海外的股票。

而步入老年後,投資組合中應逐步減小股票類資產的佔比,增加債券類資產,整個投資組合更趨保守,更多關注利息收入、而不再是過多考慮資產的升值(當然,可以有25%以下的普通股、15%的房地產REITs以抵禦通貨膨脹)。

好了,本期關於不同年齡段的人群應該建立什麼樣的投資組合說完了,大家在投資過程中可以加以靈活運用,另外現在很多平台都打造了「智能投顧、智能組合」產品,可以在你填寫一些問題後測出自己的風險偏好和風險承受情況,給你配置適合你風險等級的投資組合,比如好買的機器人(被動指數型)和牛基寶(主動管理型),大家可以去體驗。

本期內容就到這裡,我們下期再見!

本文系好買商學院原創,如需轉載,請在文章開頭註明來源於公眾號「好買商學院」。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轉載,否則將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免責條款:本文內容為基於公開資料研究完成,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應審慎決策、獨立承擔風險。

閱讀第1本《巴菲特投資聖經》請點擊:

閱讀第2本《巴菲特的投資組合》請點擊:

閱讀第3本《聰明的投資者》請點擊:

本期節選自《帶你讀》,我們把500頁投資經典,融合深度解讀與專業觀點,濃縮成15節精華課程,限量僅售6.90元(年費會員免費收聽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買商學院 的精彩文章:

TAG:好買商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