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位老漁夫的一席話,影響了太平天國的命運?楊秀清表示不服

這位老漁夫的一席話,影響了太平天國的命運?楊秀清表示不服

1864年7月,天京城破之日,忠王李秀成為了掩護幼天王洪天貴福突圍,不幸被湘軍俘虜。在兩江總督大營,應曾國藩之請,他寫下了洋洋洒洒幾萬字的《自述書》,對太平天國的成敗以及各諸侯王的能力做了一一點評,其中不乏對自己洗白之成分。其《自述書》里有這麼一段話,成為後人評說太平天國失敗的理由之一,即是不北上河南,定都洛陽抑或開封,而是定都金陵,堪願偏安。「後有一湖南老水手(實則漁夫),大聲揚言,親稟東王,不可往河南……,南京乃帝王之家,城高池深,民富足余……,被該水手說白,故而改從,後即未往,移天王駕入南京,後改為天京。」

按照李秀成的這一段自述,太平天國為何定都南京,東王楊秀清為何執意前往金陵而不是開封或洛陽,原因居然是受老漁夫這一席話的影響。現在,許多人都認為,太平天國從這一刻起,其失敗已經註定。因為,定都南京,實為偏安一方,不思進取;況且,江南繁華,太平天國領導人容易墮落,會在燈紅酒綠的秦淮河畔慢慢將革命鬥志消磨殆盡。當然,這一切都是楊秀清個人之原因導致的,誰讓他相信了老漁夫的話呢?就此而言,東王就是天國滅亡的罪魁禍首,難辭其咎。對此,楊秀清若是還活著,肯定表示不服,這純屬事後諸葛,隨意解讀。

其一、楊秀清定都金陵之計劃在「道州決策」時已表明,並未受漁夫影響。李秀成這一段自述內容,講的是東王在攻下南京後,一老漁夫走上前來,向其提議要定都於此,而不能聽從洪秀全之建議,大軍揮師北上,拿下河南,定都於洛陽或者開封。換句話說,太平天國定都在南京,是一個臨時決定,而不是高瞻遠矚的戰略規劃。其實,楊秀清在湖南道州時,已經做出了定都南京,利用江南財富擴充軍力,然後北上決戰滿清之戰略計劃,史稱「道州決策」。該決策制定的時間是在公元1852年秋季,而太平軍攻下南京,時間是1853年4月,兩者時隔幾個月。所以,太平天國定都南京,與老漁夫的這一段話,壓根沒半點關係。

其二、從主客觀因素考慮,定都南京遠比定都開封或洛陽優勢大。在許多人的潛意識裡,定都南京就是偏安,一定會被北方政權消滅,如東吳、陳朝、南唐、南宋、南明等。但是,定都南方的王朝或政權,在條件成熟之情況下,依然可以北伐成功,如明朝北伐和後來的國民革命軍北伐。所以,都城的地理位置,不是贏得戰爭的決定性因素,尤其是在火器大規模裝備的情況下。套用網友一句話,在洋槍問世以後,所有的游牧民族都變得好客了。在經濟重心已經南移的大背景下,江南的經濟實力遠超北方,與開封、洛陽相比,南京無疑具有很強的經濟優勢。若是定都開封或洛陽,太平天國一家老小近百萬人,連糧食供給都成問題,談何擴充實力呢?此外,太平軍當時有水軍優勢,利用長江之便利水運,可保天京城內糧食供應充足,而不用擔心被敵人截斷糧道。

其三、太平天國滅亡在於內鬥,不在於定都地點。若說定都南京,太平天國領導人因經不住美好生活之腐蝕而堪願墮落,最終葬送革命前途的話。那麼,清王朝定都於寒冷、荒涼,連基本食物都靠江南輸送的北京,為何又腐敗不堪,而不能保持原先游牧時代的節儉呢?所以,太平天國的失敗,與定都南京沒有必然性關係。況且,在楊秀清的治理下,太平天國國勢蒸蒸日上,幾乎就要實現推翻清王朝的夙願了。李秀成在《自述書》里還說到:「昔東王佐事,事事嚴整,立法安民,民心佩服」。太平天國最終失敗,原因就在於內鬥以及諸侯王各懷異心,不相互配合,最終被湘軍各個擊破。例如,天京事變,精銳損失,元氣大傷;九江被圍困,石達開見死不救,林啟榮敗亡;安慶被圍,李秀成不配合「西征武昌」,陳玉成敗逃廬州,中計被俘虜,受凌遲而死。

綜上所述,太平天國定都南京,跟東王楊秀清受老漁夫之影響沒有任關係,而是早在道州時就已做出的戰略規劃。太平天國的失敗,不在於定都的地理位置,而是內部相互火拚,且各自為政,見死不救,以致讓清廷躲過一劫,延續國祚近五十年。歡迎點評!

本文由「縱橫國史」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漲知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縱橫國史 的精彩文章:

扶不起的不只是阿斗,還有洪秀全,看看他錯失的這三次翻盤機會就知道
都說愛屋及烏,努爾哈赤如此寵愛阿巴亥,為何不讓其子多爾袞繼位?

TAG:縱橫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