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被官府通緝的江洋大盜,隱姓埋名花錢捐官,從知縣升為三品按察使

被官府通緝的江洋大盜,隱姓埋名花錢捐官,從知縣升為三品按察使

清代自康熙首開捐納(賣官)之風後,在晚清時期達到頂峰。應該來講,在康雍乾盛世時期,捐納還是在朝廷的掌控之中的,以此渠道進入官場的人數不多,且所得官職也有限制。可自咸豐以後,這種限制逐漸被打破,有官至總督、巡撫者,也有道員、知府這類掌握行政實權的職務。

被官府通緝的江洋大盜,隱姓埋名花錢捐官,從知縣升為三品按察使

儘管朝廷對捐納的控制日益放鬆,可這也不表明有錢就可以買官。通過捐納入仕的第一步就是要由原籍的地方官調查申請者的身家清白,其次還要有親戚和鄰居的保證,通過這些程序才有資格買官。

可是,筆者今日在清代野史中讀到了一個捐納的案例,讓人驚愕萬分。史料中說,山東有一個江洋大盜,被官府通緝,此後數年此人消失不見。十餘年後他居然成為了陝西按察使,位居三品,掌管一省刑獄。被通緝的要犯成了一省最高司法長官,這種事情曠古未聞。

被官府通緝的江洋大盜,隱姓埋名花錢捐官,從知縣升為三品按察使

史料中沒有寫明此人的名字,只知姓姚。姚某自小家境貧寒,是一個孤兒,因為生活所迫養成了偷盜的惡習。長大成人後更是肆無忌憚,夜裡翻牆入室如履平地,那些大戶人家幾乎都被他盜竊過。當地官府多次發文緝捕姚某,可連個人影都沒見過。不過,姚某是苦出身他知道平常百姓過活不易,因此也從不對普通百姓下手,而且有時還會周濟窮苦人家。當地百姓暗地裡給他起了個「飛天俠盜」的稱號。

憑著這一身「本事」,姚某積攢了不少的財富,史料中說他「囊中黃白物日益充牣」,想來數萬兩白銀應該是有的。姚某是一個頗有抱負之人,無奈自小境遇悲慘,他也曾有過入仕為官為民做主的理想。如今想走科舉之路已是不能,他想到了賣官這條便捷的道路。可是,以他的身份如何能通過正常的渠道買到官位呢?

被官府通緝的江洋大盜,隱姓埋名花錢捐官,從知縣升為三品按察使

姚某頭腦好使,他離開家鄉千里之外跑到了陝西,在一個縣城隱姓埋名定居下來,以經商的身份立世。來到陝西後,他樂善好施,很快得到了當地百姓的認可。此後,他花錢捐了一個縣令,因為他善於運作,不久後便實放知縣。

還別說,姚某真是個做官的材料,他在任上三年頗有政績,當地百姓有口皆碑,加上他交際有方,很得上司賞識,此後升為知府、道員。

在一次旱災中,姚某舉措得當,以府庫之銀向外省購買大量糧食,並號召當地士紳捐錢捐糧。在他的治理下,整個轄區沒有餓死一個人。陝西巡撫事後向朝廷上奏此事,請求予以褒獎。皇帝下旨,升其為陝西按察使,位居三品,成為了一方大員。如果按這個趨勢發展,再干幾年姚某升任布政使、巡撫應該是水到渠成的,可意外還是發生了。

被官府通緝的江洋大盜,隱姓埋名花錢捐官,從知縣升為三品按察使

有一次,陝西一個知縣前來按察使衙門彙報刑獄工作。在交談中姚某覺得很對自己脾氣,於是便請他到家中用飯,席間他們聊得很投機,飯後姚某請他到書房參觀。這時,知縣看到書房中有一件東西非常眼熟,那是一個十分精緻的玉盤,他湊近一看,這不是他家多年前被盜的傳家之寶嗎,當年父親還因此鬱悶病死。

起初,知縣認為定是什麼人孝敬按察使大人的,可是當他試探姚某的時候,發現事有蹊蹺,再加上姚某帶有山東老家口音,即便不是他偷盜的,也肯定是他的朋友所為。於是回到縣衙後左思右想拿不定主意,但父親因此物而喪命,此仇不報妄為人子。於是他將姚某告到了巡撫衙門。

巡撫接到這件案後頗為棘手,馬上上報朝廷。皇帝得知後趕緊派出刑部官員會同巡撫審理此案。當然,真是要追究起來,姚某肯定是經不起推敲的,最終真相大白。可是皇帝接到奏報後猶豫了,是殺還是不殺。最終姚某以江洋大盜的身份謀取朝廷神器,定罪秋後問斬。據說,姚某死後,那些曾經受過他恩惠的百姓將他收屍,並立祠紀念。

被官府通緝的江洋大盜,隱姓埋名花錢捐官,從知縣升為三品按察使

俗話說「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姚某的結局本來沒有什麼可同情的。可是在腐敗的晚清官場中,像姚某這樣一心為民的官有多少呢?那些兩榜進士出身卻道貌岸然的官僚,真的又比姚某好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左都御史 的精彩文章:

開國後劉邦論功行賞,此人戰功平平,卻在韓信之上與蕭何平起平坐
此人是雍正奪嫡第一功臣,卻沒有受到重用,反落得拋屍荒野的結局

TAG:左都御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