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反坦克槍曾是陸戰之王的噩夢,卻為何退出了歷史舞台?

反坦克槍曾是陸戰之王的噩夢,卻為何退出了歷史舞台?

文/夏唯

當坦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亮相時,它立馬吸引了各國軍隊的眼球。它的裝甲在當時的武器環境下除了使用大口徑火炮轟擊外極難收到損傷,因此對於反坦克武器的研發也緊接著開始了。上圖為一戰英國的馬克I型坦克。

重型的反坦克武器暫且不論,我們先來談談步兵使用的輕型反坦克武器。

在馬克型坦克首次亮相以後,德軍在不久後便開發了一種叫做K子彈的步槍子彈。其實就是增加裝葯和強化穿透力的8*57mm毛瑟彈。由於膛壓極高,發射這種子彈會對步槍造成損傷,而且后座力很難控制。同時K子彈的穿透力也沒強到哪裡去,馬克IV型的裝甲就可以對它完全免疫。同時開發的還有集束手雷,即將當時德軍使用的Stielhandgranate 24木柄手雷幾個彈頭捆一塊,以強大的衝擊力對裝甲造成可觀的傷害,不過由於重量很大,攻擊範圍非常短。

在那之後德軍又研發出Mauser 1918 T-Gewehr反坦克步槍。也就是大號的G98,它發射的13×92mm子彈可以在65米以內輕鬆擊穿當時的所有坦克,並且也成為了大量後來反坦克槍的靈感。但同時即便有了兩腳架的支撐,它的後坐力也仍然難以控制。

時間來到幾十年後的二戰,此時大部分歐洲國家都已經開發出了自己的反坦克槍。但是隨著戰爭中坦克的裝甲不斷增加,當時主流的反坦克槍都很難再擊穿坦克裝甲。

(假如面對和德軍二號坦克同級的坦克,離得足夠近,而且又垂直擊中裝甲薄弱處才有可能擊穿)而且這種小口徑動能武器的破壞力也很有限,即便擊穿裝甲,除非傷到如引擎,乘員等弱點,也很難對坦克造成傷害。再加後坐力,不便攜帶等問題反坦克槍漸漸退出歷史舞台。

在那段時間裡,反坦克步槍的作用越來越小,同時反坦克磁雷和粘性炸藥的攻擊距離後太短,步兵因而很難再有效對抗坦克。直到1942年。諾曼底登陸後美軍必須面對大量的德軍坦克,為了使步兵面對坦克也有一定的還擊能力,他們開發了M1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筒。

巴祖卡發射的火箭彈彈頭內採用錐形裝葯技術,在彈頭被引爆之後,錐形的金屬會被壓縮成一道密度極高動能極大的金屬射流,在擊穿裝甲的同時飛濺的內層裝甲碎片也可以對坦克內部造成相當大的傷害。

德國在繳獲了巴祖卡後進行了仿製並加大威力,研發出了Panzershreck坦克殺手火箭筒

但是另一個問題隨後暴露出來了:坦克殺手的重量很大,而且同時操作起來也很麻煩,士兵們要經過特殊訓練後才會熟練使用,於是Panzerfaust鐵拳應運而生。鐵拳是一次性的無後坐力炮,即將火藥燃氣從炮管後導出純粹以發射葯爆燃時的動能推動彈頭。它重量輕,成本低而且拿起來就可以發射,在二戰後期後被大量使用。

即便這樣的反坦克武器極速發展,它們的射程仍然大大小於坦克炮,而真正使步兵反坦克戰場從被動變成主動的是接下來這個武器:反坦克導彈

(最早的反坦克導彈之一:馬爾卡拉)由於彈道不穩,即便火箭燃料足夠在遠距離上也幾乎無法擊中坦克,但是如果讓彈藥本身就具備追蹤的能力,射程也不再是問題。

第一代反坦克導彈需要由操作員手動駕駛導彈飛向目標,隨後的第二代只需要讓操作員不斷瞄準目標,彈道計算機會自動控制導彈,現在的第三代反坦克導彈會自己追蹤並擊中目標,發射之後不再需要更多的操作。上圖為以色列長釘反坦克導彈。

但是反坦克導彈造價昂貴,不便攜帶,不可能分發給所有步兵,所以輕重型反坦克火箭筒仍然有存在的必要,不過它們本身的威力在現代戰爭中也只夠殺傷輕型裝甲目標。上圖為美國AT4火箭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驢212 的精彩文章:

曾幫中國大忙的小國遭美報復,中國1億美元軍援雪中送炭
志願軍夜戰B-29!一束強國射向蒼穹美軍慌了,5架嘩嘩嘩往下掉

TAG:戰驢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