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胃腸道間質瘤,野生型不可切除,怎麼辦?

胃腸道間質瘤,野生型不可切除,怎麼辦?

胃腸道間質瘤,野生型不可切除,怎麼辦?

一例胃腸間質瘤MDT診療分析。

作者丨王學軍梁寒天津市腫瘤醫院胃部腫瘤科

來源丨醫學界腫瘤頻道

病史回顧

當地醫院

患者,女性,17歲,主因全身乏力,伴上腹脹痛,就診於當地醫院,化驗Hb 46g/L;

胃鏡示:胃腔內多數巨大隆起,質軟,部分頂端潰爛出血;

胃鏡病理:(胃竇)結合組織化學及免疫組化,符合胃腸道間質瘤,活檢組織不能進行危險度評估;

當地醫院CT示:1、脾胃及胰腺之間見多髮結節狀軟組織影,病灶與胃分界不清,胰腺受壓;2、雙側附件多發囊性密度影;3、少量盆腔積液。

胃腸道間質瘤,野生型不可切除,怎麼辦?

2016.2.7 CT

當地醫院診斷為胃惡性間質瘤、缺鐵性貧血。

治療:口服伊馬替尼400mg/日,5天後消化道出血,再次住院,對症治療後好轉,停葯一個月後,再次口服伊馬替尼,至3個月。

A市腫瘤醫院

2016.8.10A市腫瘤醫院複查腹部強化CT:胃體後壁不規則腫物,考慮惡性;胃小彎腫大淋巴結,考慮轉移;右側附件強化結節,轉移?盆腔少量腹水。

胃腸道間質瘤,野生型不可切除,怎麼辦?

2016.8.10 CT

基因檢測提示:c-KIT基因未見突變。

改用舒尼替尼50mg/d,口服一個月,服藥期間出現明顯消化道反應、脫髮,因而停葯。

B市腫瘤醫院

2016.10.8於B市腫瘤醫院查腹部強化CT示:胃間質瘤服藥後,局部仍可見巨大團塊影,腹膜後大小不等淋巴結。

胃腸道間質瘤,野生型不可切除,怎麼辦?

2016.10.8 CT

天津市腫瘤醫院

2016.10.20於我科MDT討論:建議口服阿帕替尼250mg/d。

2016.11.30我院CT示:1、胃小彎及胃竇部胃壁增厚並多髮結節及腫物,考慮間質瘤可能性大;2、腸系膜區及腹膜後多發淋巴結。

胃腸道間質瘤,野生型不可切除,怎麼辦?

2016.11.30 CT

2016.12.1於我科MDT討論:建議繼續口服阿帕替尼,遂繼續口服阿帕替尼。

2017.1.6我院複查CT示:胃小彎及胃竇部胃壁增厚並多髮結節及腫物,呈融合狀,以腔外生長為主,增強檢查強化不均、局部並囊性低密度影;胰腺呈受壓改變,與2016.11.30片比較:未見明顯變化。

胃腸道間質瘤,野生型不可切除,怎麼辦?

2017.1.6 CT

2017.2.19我院複查CT示:1、與2017.1.6上腹CT片比較:胃竇部腫物較前略縮小,余無著變;2、盆腔積液。

經MDT討論,2017.3.6全麻下行胃間質瘤切除+遠端胃次全切除+Roux-en-Y吻合術。

術後病理(494489)(胃體後壁)多發胃腸道間質瘤(治療後病例,不予複發危險性分級),腫瘤主要位於肌壁間,腫瘤內可見出血、少量壞死及膠原變性,符合治療後反應,核分裂像3個/50HPF。

胃腸道間質瘤,野生型不可切除,怎麼辦?

術後病理 少量壞死變性(較多腫瘤細胞)

上切端(-),下切端(-)。

區域淋巴結可見腫瘤累及:8A區0/2,11p區1/2,大網膜0/6。

免疫組化:CD117(+),Dog-1(+),CD34(+),S-100(+),SMA(-),Ki67(10%+),Desmin(-),CK廣(-)。

基因檢測:c-KIT基因第9、11、13、17外顯子,PDGFRA基因第12、18外顯子,均未發現病理性突變。

2017.4.27於我科MDT討論:建議繼續口服阿帕替尼。

2017.7.17複查B超示:宮頸那勃氏囊腫,上腹未見明顯異常。

2017.7.20於我科MDT討論:建議繼續口服阿帕替尼靶向治療,250mg/d。

2017.11.1我院強化CT示:與2017.4.17CT片比較:子宮直腸陷凹處腹膜增厚伴結節,考慮轉移,請結合臨床;腹膜後部分淋巴結較前略增大;余無著變。

2017.11.9於我科MDT討論:建議繼續口服阿帕替尼治療,250mg/d。

2018.3.1於我院CT:與2017.11.1CT片比較:總體未見明顯變化。

病例分析

上述病例是一例胃間質瘤患者,繼發伊馬替尼和舒尼替尼不耐受的病例。那麼什麼是間質瘤呢?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

什麼是胃腸間質瘤?

胃腸間質瘤(GIST)是胃腸道最常見的、間葉性腫瘤,好發於50歲以上的成年人,罕見於兒童。大多數GIST發生於胃(60%),部分發生於小腸(30%),少數還可發生於結直腸、闌尾、食管以及胃腸道外,後者包括大網膜、腸系膜、盆腔或腹膜後。

目前將GIST定義為一種發生於腹腔內(包括胃腸道和胃腸道外)的非上皮性(間葉性)腫瘤,瘤細胞表達C-kit蛋白(CD117)或PDGFR-a蛋白,或顯示有Ⅲ型受體酪氨酸激酶基因(C-kit或PDGFR-a)突變。

GIST的發病機制多認為是由C-kit或PDGFR-a基因突變所引起的,從而組成活性依賴配體的受體並抑制信號通路,後者導致細胞周期與細胞增殖失控,並抑制細胞凋亡。

C-kit和PDGFR-a基因都在染色體4q12上,均為編碼Ⅲ型酪氨酸激酶家族的跨膜受體,其天然配體為幹細胞因子和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c-kit和PDGFRA基因突變是GIST的主要致病因素,也是大多數病例發生惡性轉化的重要原因。

分別有60~80%和5~8%的GIST病例攜帶有KIT基因突變和PDGFRA基因突變。但也有8~15%的病例未檢測到KIT/PDGFRA突變,也就是所謂的「野生型GIST」。

大約三分之一的GIST無癥狀,最常見的是不明原因的腹部不適和疼痛、腹部腫塊及消化道出血,其次為急慢性腸梗阻、腹瀉、便秘、貧血等,有的患者以遠處轉移為首發癥狀。

GIST的影像診斷以內鏡及CT為主,最終確診要靠標本的病理學檢查及免疫組織化學標誌物CD117和CD34的檢測,同時,基因突變檢測也十分重要,有助於一些疑難病例的診斷、預測分子靶向治療藥物的療效和指導臨床治療。

不可切除病灶治療

該患者出現「全身乏力,伴上腹脹痛,化驗Hb 46g/L,內鏡顯示有潰瘍出血」,同時,結合胃鏡病理免疫組化結果,即可診斷為「胃間質瘤」。CT結果顯示,「脾胃及胰腺之間見多髮結節狀軟組織影,病灶與胃分界不清,胰腺受壓」,確診為不可切除病灶

根據NCCN胃腸道間質瘤臨床治療指南,對於確診GIST不可切除、複發或廣泛性轉移的病灶,可應用甲磺酸伊馬替尼3周,評估治療效果,如果病灶無進展,經外科會診,考慮是否切除,如果不能切除,考慮是否繼續伊馬替尼治療。

伊馬替尼的常見不良反應有水腫、胃腸道反應、白細胞減少、貧血、皮疹、肌肉痙攣以及腹瀉等。大多數不良反應為輕至中度,多在用藥的前8周出現,呈一過性和自限性,對症支持治療即可改善。

基因檢測為野生型GIST

該患者在服藥後5天出現消化道出血,住院對症治療後好轉,停葯一個月後,口服伊馬替尼至3個月。再次CT結果顯示,「胃小彎腫大淋巴結,考慮轉移」,伊馬替尼並沒有控制住該患者的病情。因此,該患者進行了基因檢測,結果為「c-KIT基因未見突變」。

GIST檢測基因突變的位點,至少應包括KIT基因的第11、9、13 和17 號外顯子以及PDGFRA 基因的第12 和18 號外顯子。

根據中國胃腸間質瘤診斷治療專家共識(2011 年版),對於病理形態學符合GIST、但DOG-1和KIT免疫組化陰性、其他免疫組化結果又不支持神經鞘瘤或平滑肌源性腫瘤診斷者,若檢測出KIT或PDGFRA基因突變,則可確立GIST的診斷。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c-kit和PDGFRA基因無突變,也不能完全排除野生型GIST的可能。根據基因檢測結果,該患者為野生型GIST,遂改為口服舒尼替尼治療

舒尼替尼作為多靶點的分子靶向藥物,可通過抗c-kit/PDGFRA酪氨酸激酶通路作用與抗腫瘤血管生成作用兩條途徑治療GIST,A6181004研究顯示,對於伊馬替尼治療進展或不能耐受的患者,應用舒尼替尼二線治療仍然有效,能夠改善疾病進展時間和總生存期。

舒尼替尼的主要不良反應包括貧血、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手足綜合征、高血壓、口腔黏膜炎、乏力以及甲狀腺功能減退等;多數不良反應通過支持對症治療或暫時停葯可以獲得緩解恢復,但是少數嚴重者需要停用舒尼替尼。該患者因服藥一個月後出現明顯的消化道反應而停葯。

藥物控制後手術切除

伊馬替尼、舒尼替尼,該患者均不能耐受,而CT結果顯示,目前不適宜手術,還能有什麼方法能夠控制病情?難題擺在了我們面前。2016年10月20日,該患者在多方輾轉治療未果的情況下,來到我院,經我科MDT討論認為,嘗試口服阿帕替尼治療。

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是應用於晚期胃癌的小分子靶向藥物,其作用機制是高度選擇性競爭細胞內VEGFR-2的ATP結合位點,阻斷下游信號轉導,抑制腫瘤組織新血管生成。目前國內有一些應用阿帕替尼治療晚期胃癌的探索性研究,但是對於間質瘤的治療還比較少見。

2017.2.19患者於我院複查CT示:與2017.1.6上腹CT片比較:胃竇部腫物較前略縮小,邊界較前清晰,內部有液化壞死組織,余無著變,再次經MDT討論,建議可以進行手術切除。

遂於2017.3.6在全麻下行胃間質瘤切除+遠端胃次全切除+Roux-en-Y吻合術。

術後病理:(胃體後壁)多發胃腸道間質瘤(治療後病例,不予複發危險性分級),腫瘤主要位於肌壁間,腫瘤內可見出血、少量壞死及膠原變性,符合治療後反應,核分裂像3個/50HPF。

基因檢測:c-KIT基因第9、11、13、17外顯子,PDGFRA基因第12、18外顯子,均未發現病理性突變。

隨著伊馬替尼的問世,手術治療GIST所佔的地位有所弱化,特別是對於不能完整手術切除、複發或轉移的GIST,主張首選伊馬替尼治療,手術只是為了解決GIST造成的不可控制的併發症,如穿孔、出血、梗阻等。但是對於原發GIST,手術治療仍是惟一有治癒可能的治療手段。

中國胃腸間質瘤診斷治療專家共識(2011年版)對GIST的手術治療原則,以及胃、小腸、結直腸以及胃腸外GIST的手術方式均作了較為詳細的規定:

  • 總體手術原則是完整切除腫瘤,不主張清掃胃周圍淋巴結;

  • 對胃GIST而言,根據腫瘤部位、大小,一般採取局部切除、楔形切除、胃大部切除、全胃切除、聯合臟器切除;對於小腸GIST應酌情掌握淋巴結清掃範圍;

  • 對於十二指腸GIST可根據情況行胰十二指腸切除、局部切除等;

  • 對於發生在直腸的GIST,盡量採取局部切除、前切除,避免腹會陰聯合切除。

該患者手術順利,術後依舊口服阿帕替尼至今,2018.3.1於我院的CT顯示:與2017.11.1CT片比較:總體未見明顯變化,病情目前得到控制,阿帕替尼治療伊馬替尼、舒尼替尼不耐受的野生型GIST的長期療效,還有待進一步隨訪觀察。

關於這個病例,你還有哪些疑問?歡迎文末留言,我們會儘可能找投稿醫院專家解答。

(本文為醫學界腫瘤頻道原創文章,轉載需經授權並標明作者和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學界腫瘤頻道 的精彩文章:

這種「胃痛」要小心胰腺癌!如何撕破胰腺癌的層層偽裝?
高級職稱考試明日開考,這幾套試卷必須做!

TAG:醫學界腫瘤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