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趣味 > 因為砸缸讓司馬光家喻戶曉,但誰知道缸里的小孩叫什麼?

因為砸缸讓司馬光家喻戶曉,但誰知道缸里的小孩叫什麼?

小時候看趙麗蓉老師的小品,印象最深的就是司馬光砸光的包袱,我想主要還是大家對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的原因,千百年來,作為極佳的兒童啟蒙教育,無數人口口相傳著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同樣也讓司馬光流芳百世、家喻戶曉。

那麼問題來了,被司馬光所救的那位,掉進缸里的小孩究竟是誰呢?有誰知道他叫什麼名字嗎?作為故事的男二號,吃苦受罪,但和司馬光的知名度比起來,簡直是天差地別啊。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發生在北宋時期的河南光山縣,司馬光的父親時任光山縣令,司馬光在此誕生,所以取名為光,根據歷史學家的研究,查找光山縣誌等資料,終於找到了那個掉進缸里的孩子的名字,他就是上官尚光。

上官尚光與司馬光是兒時好友,名字都帶個光字,想必兩家父母取名字的時候有商量吧,根據《宋史》等書記載,司馬光從小就是神童,七歲就能讀懂《左氏春秋》。

砸缸事件發生的時間,也正是司馬光七歲的時候,具體過程就不贅述了,大家都知道,當然這裡邊並沒有提到上官尚光的名字,現代很多人,包括一些學者,也對司馬光砸缸的真實性產生懷疑。

一個七歲的小孩,就算能想到砸缸救人,但他真的有力氣砸破可以裝一個小孩的大缸嗎?很多人想必也都有類似的疑問,其實,司馬光砸缸確實有虛構的成分,準確的說他砸破的那個東西,其實叫做瓮。

我們現在印象中的大缸,是很厚很結實的一種東西,在宋代還沒有製造這種大缸的技術,這種大缸的技術是清朝時期才改進的,材料中參雜了鐵等金屬,非常結實,七歲的孩子確實很難把它砸破。

根據史書記載的用詞,司馬光砸的就是瓮,而非缸字,區別在於瓮的口小,缸的口大,成語請君入甕,說的就是這個,當時瓮的材料大概就是陶或者瓷,相對於現在的缸,要脆弱很多。

既然砸的是瓮,為什麼要說司馬光砸缸呢?主要還是一個押韻的問題,司馬光砸光還是司馬光砸缸,都很押韻,司馬光砸瓮就感覺很拗口,瓮和缸勉強算是一種東西,所以不知道什麼時候起,就變成了砸缸。

也就是說,砸缸是後人因為押韻改的標題,標題黨,砸瓮才是真實情況,這個故事還是很真實的,被司馬光所救的上古尚光,長大後經商賺了不少錢,還專門重金修了一個亭子叫做感恩亭,感謝司馬光的救命之恩。

而司馬光後來考中進士,官至宰相,成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歷史學家,相比於司馬光的人生成就,砸缸其實就是一件小事而已,最早並非是砸缸讓司馬光出名,而是司馬光有名後讓砸缸的事發揚罷了。

正因為如此,沒有什麼社會地位的上官尚光,才不為人知,如果上官尚光也做了官,那個這個故事肯定就變成了司馬光和上官尚光雙主角了,古代社會也很真實啊!

司馬光砸缸救了誰的問題是解決了,但最後還有一個問題,司馬光砸的到底是誰家的缸呢?

我是鹹魚道長,感謝您的支持。

歷史上姜太公只封過八位神,知道的人不多

她是中國最美女妖怪,東渡日本一人戰一國

外國神話也用泥土捏人?盤點世界五種神話中的人類起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鹹魚道長 的精彩文章:

她是中國最美女妖怪,東渡日本一人戰一國
漢武帝微服私訪調戲民女,天有異象救了他

TAG:鹹魚道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