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937:一寸山河一寸血

1937:一寸山河一寸血

原標題:1937:一寸山河一寸血



Jul.


8


灼見(微信號:penetratingview)

一段誰都沒有資格遺忘的歷史。


來源 | 周公子愛讀書


姜文有新電影要上映了,《邪不壓正》。


想必大家也都知道,看姜文的片子,是有智商門坎的。說吧,《太陽照常升起》你是第幾遍看懂的?還是一直沒看懂?


所以,這一次,為了值回票價,我打算提前做下準備工作。原著小說沒時間讀了,最起碼也要了解下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吧。


影片故事時間設定在1937,正是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那一年。


如今回望那段歷史,我發現自己的認知居然一直停留在中學課本階段,除「七七事變」,「淞滬會戰」,「 南京大屠殺」等幾個冷冰冰的事件名稱外,之於細節,一片模糊。


這令我感到羞愧。


生活不止有詩和遠方,還應有對歷史的銘記與緬懷。


所以這一期我打算從古代穿越回來,講講1937年,那些血與火的瞬間。

- 01 -


老舍的小說《四世同堂》中有段描述北平夏天的文字,寫得極好,悠悠然講述了當時的飲食風俗,瓜果茶糖,讀來令人口齒生香,垂涎欲滴。


開頭便是這樣一句:在太平年月,北平的夏天是很可愛的


可惜,這份太平年月里的可愛,在1937年的夏天,被一陣槍響徹底打斷。


1937年7月7日,夜。


日本駐屯軍步兵旅團的一支中隊,在宛平城外的盧溝橋附近進行軍事演習。他們演習的題目是「黃昏時接近敵主要陣地,與拂曉時的攻擊」。


演習進行中,突然傳來一陣槍響。


中隊長清水節郎聽出是實彈槍聲,立即清點人數。這一清點不要緊,發現竟然少了一個人,而且活不見人死不見屍!


清水節郎隨即認為士兵可能是被城內的中國駐軍綁架,於是一面向上級報告,一面帶兵包圍了宛平城,要求進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嚴辭拒絕。


日軍就此為由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

那麼問題來了。


事件的導火索,也就是那位失蹤的日方士兵,真的如清水節郎所推測是被城內的中國駐軍綁架嗎?


事實證明,侵略者就是侵略者,一切侵犯的理由都是借口。


失蹤士兵名為志村菊次郎,演習中他因腹痛到路旁的苞米地解手,期間部隊繼續前進,他就此與大部隊失散。


就是這樣一個偶然事件,徹底改寫了中日兩國歷史。


20分鐘後,志村菊次郎重新歸隊,日方卻選擇了刻意隱瞞,繼續挑起爭端。


因為,他們覬覦北平軍事要衝宛平城已經很久了,機不可失!



第29軍司令部命令前線官兵:「確保盧溝橋和宛平城」,「盧溝橋即爾等之墳墓,應與橋共存亡,不得後退。」


- 02 -

北平!北平!


盧溝橋事變10天後,蔣介石發表廬山談話,表達全民抗日之決心:


「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皆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但萬萬沒想到,首先踐行以上宣言的,竟是一支幾乎連槍都不會用的學生兵。


日軍在盧溝橋挑起事端後,零星戰鬥一直持續。到7月28日拂曉,日軍開始對南苑發動總攻。因為南苑是通往北平的咽喉,若將其攻陷,則可直入永定門,佔領北平城。


中日兩軍就此全面交火。


戰鬥一打響,炮火就集中於陣地南面的學生團駐地。


這些「學生團」都是一腔熱血,投筆從戎的知識青年。以平津地區的大學生、中學生為主,年齡最小者僅十五六歲。


那個年代,知識分子何其難得,29軍軍長宋哲元根本不捨得讓他們上戰場,他計劃是將這些學生培養成29軍未來的地方幹部。


所以戰事爆發後,宋哲元特意將學生們安排在敵人最不可能進攻的東南方向。

但是,炮火一響,敵人首先就沖東南方向而來!(陣地布局的情報被漢奸潘毓桂出賣給日軍)


這是學生兵們遭遇的第一場戰爭,也是其中大多數人遭遇的最後一場。由於軍備緊張,他們在戰鬥前幾個小時才剛剛領到槍。


這群年輕人無任何作戰經驗,甚至很多人連槍響要卧倒都不知道,卻以十條命換一條命的代價和日軍正面交鋒,最後甚至貼身拼刺刀。


據倖存者後來講述,眾多同學被日本兵刺中後,鮮血淋漓,卻仍奮力抱著敵人廝打。


「有同班同學叫趙世榮的,嘴唇四周已經血肉模糊,但還是抱著槍拚命射擊。」


學生兵的浴血抵抗,是日軍遭遇的第一場硬仗。在等來增援之前,有近千名學生兵戰死,倖存者不足三分之一。


而他們的犧牲,也不過使得這道陣地在中國軍隊手中多保留了幾個小時而已。


幾個小時,上千名年輕的生命,十比一的代價,值得嗎?


我不是這些學生,我不能也沒有資格替他們回答,只想說:


那一刻南苑陣地之國土主權與尊嚴,是他們以鮮血和生命換來的。

尊嚴,從來不是無代價的。


南苑之戰是當時整個平津地區打得最慘烈的一場。連日軍某著名勇將在第二年接受《朝日新聞》採訪時,都不得不對中國學生兵的英勇奮戰表示欽佩——


「面對面地死戰也不肯退卻」,


「中國兵甚至負傷幾次依然衝上來拼殺」


……


當晚除學生兵傷亡慘重外,中方陣亡的還有兩名國民黨高級將領,南苑最終失守。為免敵方轟炸平民與古都,二十九軍被迫撤離。


1937年7月29日,北平淪陷。



日軍進入北平,八年淪陷期開始


- 03 -

上海!上海!


北平失陷不足半月,8月13日,日艦重炮轟擊上海閘北,中國軍隊奮起反擊。


淞滬會戰就此爆發!


這是中日雙方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張愛玲小說中老上海的電車聲、街邊小販的叫賣聲、食物的香氣等就這樣在硝煙瀰漫中漸次隱去。


8月14日,空戰打響。


三天後,中國空軍第五大隊奉令轟炸日方海軍陸戰隊司令部。


21歲的空軍戰士閻海文當時還是見習官,並沒有被排在任務名單上。但他一再堅決請戰,最終獲准。


在他駕機出征中,日軍高射炮火力兇猛,但閻海文沉著應對,將3000磅炸彈全部投中目標!


不幸的是,其座機最終被日軍炮火擊中,閻海文跳傘,受風向影響落入敵陣。

敵人從四面圍來,他卧倒在地,佯裝死去。等敵兵近前後,他突然翻身而起,舉槍射擊,擊斃7名日本士兵後,將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自戕殉國。


死前的最後一句吶喊是:「中國無被俘空軍!」


閻海文的壯舉令日軍都大為感佩,為其斂葬立碑。日本《每日新聞》特派員將此寫成報道發回國內,文中嘆道:


「此少年空軍勇士之亡,雖如苞蕾摧殘,遺香不允,然此多情多恨,深情嚮往之心情,雖為敵軍,亦不能不令我全軍將士一掬同情之淚也。」


文章最後甚至驚呼:「中國已非昔日支那!」



△ 向年輕的勇士致敬


地面的戰鬥同樣激烈。


比如羅店戰場,作為上海市區的門戶,這裡是1937年淞滬會戰最慘烈的爭奪地,攻守雙方易手15次之多(有說18次),日軍稱此地為「血肉磨坊」。


日方投入遠程炮+飛機轟炸,國軍武器差,可依然頑強死守,有老兵回憶:

「每天一個師又一個師投入戰場,有的不到3個小時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援5個小時死了三分之二,這個戰場就像犧牲的熔爐一片片戰死......」


「一個連一百三十人,打得剩下五,六十人的時候,就要補充。他那個連補充了十八次。」


……


這場戰鬥,中國軍民拼盡了全力,蔣介石派出了國民黨所有的精銳部隊,包括德械裝備部隊,甚至連自己的警衛隊都投入了戰場。


可是敵我裝備差異實在太大了,這是一場工業強國對落後農業國家的不平等戰爭!


最終,淞滬會戰持續了3個月。國軍投入超70萬人,85個師拼光,海軍空軍幾乎全部損失掉,傷亡約30萬人。日軍投入總兵力28萬,傷亡5萬左右。


1937年11月5日,上海淪陷。



日軍轟炸上海火車南站後,廢墟中哭泣的嬰兒


- 04 -


南京!南京!


日軍侵佔上海後,乘勢分三路從東西南三面合圍首都南京,企圖佔領中方政治中心,迫使中國政府投降,迅速解決戰爭。


見證無數興亡的古老石頭城,危在旦夕!


戰前,李宗仁就指出:在戰術上南京是絕地,敵人可以三面包圍,而北面又阻於長江,無路可退。


軍委會作戰組長劉斐更直言不諱:南京處於日軍海陸空立體包圍下,守是守不住的。


可最終還是守了。


1937年12月7日,日軍全面攻城。


面對20萬日軍,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南京保衛戰的中國軍官兵們依然英勇頑強。


當時,戰鬥比較慘烈的地方有:


城南的雨花台首當其衝,陣地前雙方屍體疊加在一起,地上是真正的血流成河。


最終守軍彈盡糧絕,大部壯烈殉國。指揮官朱赤亦中彈犧牲,當時他的口袋裡,還放著結婚照片和一封沒有寄出的家書。


還有中華門,日軍7次衝鋒,只在城門前留下累累橫屍。中國軍隊不斷以白刃戰將擁入門內的日軍逼出城外。


後來在日方几十門大炮轟擊下,中華門才最終失守。



日軍架山炮轟擊中華門


而光華門激戰4天,犧牲兩名旅長級將領,卻一直寸土不讓。到13日南京淪陷當天,中國軍隊才奉令從光華門撤退,此前一直未失守。


12日下午,最高司令官唐生智下達撤退令,無數軍民涌往下關,渡江逃難。江邊槍鳴炮轟,江面上日軍快艇往來穿梭射擊。


槍炮聲中,戰時南京市長蕭山令,命令部下掩護軍民撤退,又下達嚴令:各物可棄,唯有槍彈不許丟!


子彈打完,他振臂高呼:「殺身成仁,今日是也!」,隨後率部下與敵人白刃格鬥。


血戰5小時後,所率憲兵隊全部壯烈犧牲,血染長江。


在江水中指揮軍隊撤退的蕭令山身中數彈,不願被俘受辱,最後飲彈自盡。死時,他的半截身子還在江水中立著。


是的,南京並非如很多人以為的那樣,是一座不戰而降的城市。


事實上,它是一座不屈之城。


中國守軍在南京保衛戰中殉國的將軍就有蕭山令,朱赤等17位,他們的屍體都沒能從戰場上運出。


虎踞龍蟠何處是,只有興亡滿目。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一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正在襲來。



12月13日,日軍舉行南京入城式


- 05 -


以上,就是歷史深處血與火的1937。


本來,我以為講完今天的故事,最後我會說許多慷概激昂,民族大義的話。


可真的行筆至此,卻發現在這樣一段「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沉重歷史面前,一切話語都太蒼白了。


1937年11月20日,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前,有如下聲明,寫在此處或許最為合適:


「暴力不能壓服吾人,終有一日我們的新國家會在斷瓦殘垣中崛起且將與天地俱長!侵略不停,抗戰永不停止!」


時光倒回到1937年7月29日,北平淪陷的第一天。


天剛剛亮,作家朱自清就被一陣電話鈴聲驚醒。


接起電話,一個朋友用確定的口氣對他說:


「北平的局面變了!就算歸了敵人了!」


「可是別灰心…北平的人心是不死的。只要人心不死,最後的勝利終究是咱們的!等著瞧罷,北平是不會平靜下去的,總有那麼一天,咱們會更熱鬧一下。那就是咱們得著決定的勝利的日子!」


掛掉電話,朱自清寫了篇日記,在結尾處他寫到:


「這個日子不久就會到來的!我相信我的朋友的話句句都不錯!」


- 06 -


最後,講一個真實的小故事:



抗戰期間,有個叫邁克的美國戰地記者,有天他在戰場上看到一個中國的娃娃兵,便走過去與他聊天。


邁克:你多大了?


中國士兵:16歲了。


邁克:你覺得這場戰爭能勝利嗎?


中國士兵:我們一定會勝利。


邁克:那麼戰爭勝利了,你想幹什麼呢?


中國士兵:那時候,我已經死了。


—THE END—


?作者:周公子,一個喜歡唐詩宋詞,熱愛閱讀寫作的山東女青年。公眾號:周公子愛讀書(ID: yushanzhaji)。灼見經授權發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灼見 的精彩文章:

藝境 | 北京六環內僅有的一片麥田,他想把它畫在你的心裡
真正高層次的男人,都有這3種特質

TAG:灼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