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首款民營中型火箭2020年首飛,商業航天賽道迎中國「飛俠」

首款民營中型火箭2020年首飛,商業航天賽道迎中國「飛俠」

今年2月初,美國科技大亨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的「獵鷹重型」(Falcon Heavy)火箭在佛羅里達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升空,將馬斯克本人的櫻桃紅色特斯拉跑車送往太空,這標誌著人類航空史上的一個新的里程碑。

5個月後,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藍箭航天」)在北京地標 「水立方」展示了其最新研發的中型液氧甲烷運載火箭「朱雀二號」,這款火箭也成為了國內在研運力最大的民營運載火箭,計劃於2019年完成全部地面試驗,2020年首飛。

目前,國際知名的火箭公司如特斯拉CEO馬斯克的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亞馬遜CEO貝索斯的藍色起源(Blue Origine)都在制定液氧甲烷火箭的發射計劃。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藍箭已經與世界領先的火箭研發公司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儘管「朱雀二號」的運力遠低於SpaceX和藍色起源的火箭產品,但仍可將兩輛大型SUV轎車同時送入太空。

藍箭航天CEO張昌武向第一財經記者介紹道,「朱雀二號」液體運載火箭將是中國民營商業火箭領域第一款中型火箭,對標世界民營火箭公司研發的產品,未來「朱雀二號」拓展型火箭運力將有望超越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並可執行空間站、深空探測和登月等發射任務。

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孫家棟,著名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見證了這一中國民營航天史上重要的時刻。

中型火箭發射量占近五成

藍箭航天在發布百噸級液氧甲烷發動機技術的同時,還提出商業航天的未來是中型運載火箭。張昌武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型液體運載火箭是火箭發射市場的緊缺產品,而一台環保、高性價比、大推力的火箭發動機則更是決定了運載火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未來,具備中型火箭研製能力的企業才能在以中低軌衛星發射需求為主流的商業發射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

市場數據顯示,目前衛星製造、衛星應用出現了井噴式發展,但真正上天入軌的衛星仍遠遠跟不上地面的衛星規劃及市場需求。張昌武認為,其核心原因在於運載火箭的總體運力距離衛星發射需求尚有較大距離。

「在SpaceX以大型火箭成功佔得市場先機,美國航天飛行創業公司 Rocket Lab(火箭實驗室)、Vector Space(矢量航空)等的小型火箭對市場進行有效補充的同時,適合進行微納衛星(質量小於10千克)組網、中小衛星組網及補網的中型火箭擁有了明顯的市場機會。」張昌武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藍箭航天CTO康永來援引數據稱,截至今年年中,我國現有的各型運載火箭,共發射278次,其中近地軌道運力在1.5噸到4噸的中型運載火箭發射次數最多,佔比51%。而國外各型運載火箭,共發射了4200餘次,其中中型運載火箭共發射約2500次,佔比約60%。「世界各國中型運載火箭的需求量是最大的。」康永來說道。

目前,中國及世界各國主流的中型運載火箭都屬於老一代運載火箭,普遍面臨不夠環保、價格昂貴、發射準備時間長、難以復用和產能不足等問題。對於民營火箭公司而言,誰能解決技術和成本問題,將衛星真正送入軌道,誰才能稱得上是跑進了世界商業航天的賽道。

康永來向第一財經記者介紹道,朱雀二號液體運載火箭的首要特點是經濟性,以商業航天市場所看重的高效和高性價比為研發準則,全箭零部件種類降低50%,所用的液氧甲烷推進劑每公斤成本約為5元,遠低於液氧煤油的每公斤十幾元和液氧液氫每公斤100元的成本。一體化電氣單機使全箭電氣成本降低80%。無塔架發射系統大幅度提升發射效率,可將發射準備時間縮短到7天,未來每公斤發射成本預計將低於獵鷹9號。

據藍箭航天方面介紹,朱雀二號已於今年6月完成詳細設計,與之配套的百噸級液氧甲烷發動機100%完成詳細設計出圖,推力室、渦輪泵、閥門等核心零組件已全面鋪開生產。為了保障順利生產,公司在浙江自建的智能製造基地和百噸級液體發動機熱試車台也將在2018年陸續建成並投入使用。

中國航天基金會理事長吳志堅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以藍箭為代表的商業火箭公司作為新興航天參與力量,大幅降低了發射門檻和成本,推動了整個航天產業的商業化進程。」

火箭燒錢,資本實力較量

SpaceX的梅林(Merlin)發動機的問世,打破了人們認為中等推力液體火箭尤其是可重複使用的液體火箭發動機只有國家級力量投入才能完成的偏見。私人商業航天公司讓美國重新奪回了航天發射的市場,這也正是得益於可重複使用等先進技術帶來的發射成本大幅下降的好處。

據測算,可重複使用火箭將使得後續發射成本降至數千萬美元,比起現在歐洲航天局的阿麗亞娜火箭和中國的長征運載火箭,前者發射成本可能只有十分之一。而如果中國民營企業的可重複使用液氧甲烷火箭發射成功,這將是中國航天的重大突破。

在商業航天領域,擁有布局運載火箭研製和發射能力的公司,就擁有了行業的話語權。運載火箭作為通往太空的唯一入口,將極大地撬動中下游的航天產業需求,催生大量的商業應用和行業生態。SpaceX在擁有了獵鷹9號火箭的低成本批量發射能力之後,目前已經開始往低軌通信衛星領域和衛星應用產業拓展,並公布了自己的衛星星座計劃。

數據顯示,2010年以來,衛星的小型化和低成本化極大地促進了商業衛星產業的發展,未來十年,小衛星製造和發射市場規模為301億美元,發射重量增長近20倍。而作為進入太空的唯一載具,火箭現有的全部運力僅能滿足未來十年全球小衛星發射需求的40%,是高門檻的強賣方市場,是下游空天大數據、移動互聯網、數字圖像等產業實現爆髮式增長的前提和基礎,也唯有火箭才能帶動形成衛星應用萬億市場規模。

不過研發一款百噸級的液體火箭發動機無疑是一個燒錢的項目。馬斯克曾表示,SpaceX的資金都是燒他自己的錢。貝索斯也表示:「每次你看到我賣掉一些亞馬遜的股份,都是為了把錢投到藍色起源。」

過去三年,藍箭航天陸續獲得了由金風科技領投的數億元人民幣的投資。「我們非常小心地花投資人的每一分錢。」張昌武表示,「我們也在不斷接觸新的投資人。」據透露,藍箭航天正準備新一輪的募資。

「作為投資人,我們從來沒有對藍箭航天施加盈利方面的壓力。」金風科技副總裁肖治平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我們曾經問藍箭,『現在投資的錢,能夠容許你們失敗幾次?』我們相信,航天技術的進步就是在不斷的試錯當中發展起來的。」

張昌武向第一財經介紹,從產業鏈上下游技術鏈條傳導來看,最上游的運載火箭研製和發射服務是技術難度和門檻最高的,但如果一旦掌握了這個通往太空的入口,從產業鏈的上游向下游拓展就會很容易,相反從下游的衛星應用產業要拓展到上游的火箭研製困難極大。

中國航天企業已經開始探索。例如由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總抓研製的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的發射中,由該院下屬的上海埃依斯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對發射風雲三號第四顆衛星的火箭進行改造,搭載多個商用元器件,這也開拓了商業航天市場的重要領域。

由於運載火箭造價昂貴,商業航天需求沒有得到大規模釋放,只要新進入者不斷入局帶來新的技術,運載火箭的成本能夠大幅降低,將極大地撬動中下游的航天產業需求,催生大量的商業應用和行業生態。

「墨子號」量子衛星工程常務副總設計師、衛星系統總指揮王建宇院士此前曾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民企做航天也不會太遠,現在航天已經不是非常神秘的事情了,發一顆衛星幾個億也不是太困難的事情,民營企業家要籌幾個億很有可能。」

王建宇還向第一財經記者介紹道,量子通信下一步要小衛星組網,也會動用社會和企業的力量。他同時透露:「未來空間物聯網潛力無限。現在的物聯網通過地面光纜,通過空間的話受限程度會更小,空間可以突破這種限制,美國要發1000顆衛星做空間物聯網,我們也在努力做這個事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迷失在金融業,通用電氣憾退道指
亞馬遜計劃收購網上藥店PillPack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