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自然萬物皆吾師

自然萬物皆吾師

《隨園詩話卷二》少陵云:「多師是我師」非止可師之人而師之也;村童、牧夫,一言一笑,皆吾之師,善取之皆成佳句。

隨園擔糞者,十月中,在梅樹下喜報云:「有一身花矣!」余因有句云:「月映竹成千『個』字,霜高梅孕一身花。」餘二月出門,有野僧送行,曰:「可惜園中梅花盛開,公帶不去!」余因有句云:「只憐香雪梅千樹,不得隨身帶上船。」

譯文:杜甫說:「別人都是我的老師」,不是只向可以做老師的人學習;村童、村夫,一言一笑,都是我可以學習借鑒的地方,善於從中摘取,都能成為佳句。

隨園挑糞的人,十月里在梅樹下欣喜的報告說:「有一身的花」我因此有詩:月光照著竹子成為了千個「個「字,霜花落地梅樹飽孕一身花。

我二月出門,有山僧為我送行,說:「可惜園中梅花盛開,你帶不走」。我因此有詩句說:只可惜芳香潔白的梅花有千個,不能隨身帶上船。

在這裡,杜甫、袁枚都以他人為師,更往上追溯,但凡越是大師,越是有學問、學識淵博的人,越是謙虛好學,非止可師之人而師之。

唐朝時期,是我國詩歌最繁榮的時期,詩人如天上的星辰,在我國文學星河裡熠熠生輝。

在眾多的詩人中,有一個叫齊己的詩人,創作了一首《早梅》詩,詠誦在冬天裡早開的梅花。詩中有兩句這樣寫道: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

有一個叫鄭谷的人,看到齊己寫的這首詩後,將這兩句詩改為: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因為他認為既然數枝梅花都開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鄭谷的這一改動,雖然只將「數」字改為「一」字,卻使詩的主題更貼切,意境更完美了。齊己因對鄭谷的這一改動而稱鄭谷為自己的一字師。

再向上追溯,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的孔子曾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幾個人在一起,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師。

這幾個人中,可能是身份地位、學識見聞比他要低得多的人,或許就是山野農夫,或許就是僧侶道人,他虛心向別人學習的精神十分可貴。

除卻這種精神,孔子也好,杜甫、袁枚也好,都在向我們傳遞一個思想,一個真理,那就是生活是我們的老師。

生活中的人、事、景、物,都可以成為我們的老師,關鍵在於我們是不是有心去關注,有意去感悟,有情去學習。

做生活的有心人,懷抱一顆謙虛好學的心,便能習得更多。對於寫作,對於人生的感悟,源頭便在於生活,離不開生活中遇到的人、事、景、物。

智者無言,山、水,都是我們感悟人生的老師,所以才有「智者樂山,仁者樂水」之說。

偉大的人往往都是孤獨的,像李白這種有時想上天摘星,有時想下海撈月的人,尤其孤獨,因為他的內心太過於浩瀚了,一般人難以理解。

所以,李白的詩中,有著許多描寫他內心孤獨的詩,如「古來聖賢皆寂寞」,如「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不過,要說最能表達他那曠世的孤獨的詩,我卻覺得是這首隻有二十字的《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雲獨無依。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

這首五言絕句,讀起來就像白話,卻是他那孤獨的內心的最好表達。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上元二年(761年),李白已年過花甲,在經歷了安史之亂,經歷了牢獄之災,經歷了帶罪流放之後,李白第七次、也是人生中的最後一次來到宣城。

他獨自一人步登上敬亭山,獨坐許久,吟下了《獨坐敬亭山》這首千古絕唱。

群鳥高飛漸漸消失無影無蹤,孤雲獨自悠悠飄蕩。山由躁而靜,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彼此之間兩兩相看,互不相厭。

詩人的注意力集中在了面前的敬亭山上,他眼中只有山,山面前也只有他。他在獨坐中,已經與敬亭山物我交融,此時的李白就和敬亭山一樣,寂然默然,遺世獨立。

山是孤獨的,李白是孤獨的,但山也是強大而永恆的,因而李白他的孤獨也是強大的,強大的他也是永恆的。

《唐詩訓解》雲:描寫獨坐之景,非深知山水趣者不能道。無疑李白是懂得山的智者無言的,無疑無言的山也可以是智者李白的師。

像喬達摩·悉達多那等富貴,世間繁華享受已盡,卻決意棄絕,經苦行之磨難,而最終在滔滔東流的大河邊獲得開悟,獲得無上正等正覺,且自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脫脫然一圓滿之人。

所有的磨折、掙扎與曲折借化為歲月之流的清澈與歡快。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這說的大概是:從一朵花里就可以看出整個世界,用一片葉子就能代表整棵菩提。

周敦頤的《愛蓮說》里,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形象和品性,便成了作者和君子們身處濁世而不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的美好典範。

雖然是植物,但是如「蓮花、蘭草、菖蒲」等植物身上具有的「潔凈、單純、雅緻、清幽、質樸、淡泊、正直、莊重」等美好品性,正是君子學習的榜樣。你能說這些植物,不是所有向善向上者學習的老師嗎?

師者,不僅限於「傳道、授業、解惑」的人,無言的山、水和植物,皆可以成為我們的老師。故:自然萬物皆吾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能仁譚 的精彩文章:

展現和平寧靜的田園生活——賞讀辛棄疾的兩首詞

TAG:能仁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