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漫話讀書 文/李彥明

漫話讀書 文/李彥明

漫 話 讀 書

讀書是個好詞,是個雅詞,是個有文化的詞;

讀書也是個好事,是個雅事,是個有境界的事。

——題外話

我是讀書人,從前。

這樣說其實很尷尬,有點大言不慚,即使是從前;因為我現在已經很少讀書了。

年輕時喜歡看書,也喜歡買書。

上學時看著大學圖書館裡滿架的書,興奮異常,發誓要把喜歡的書全都看完——當然,這個願望沒有實現。工作以後,也看書也買書,曾立下規矩,每天看100頁——當然,也沒有堅持下去。不過總算雜七雜八胡亂看了一些,這對我的工作倒是大有裨益。

緊接著,經濟中心了,商業社會了。我們肯定不說金錢至上,我們說發展就是硬道理。發展就是賺錢,賺錢就有GDP。怎麼賺錢?逮住老鼠就是好貓!走在街上,似乎所有的人瞪著猩紅的雙眼,四處搜尋,要攫取點財富。至於手段,無人顧及。於是,大款、富豪、財富名人,猶如雨後春筍,一夜之間遍地冒了出來,但仔細一看,沒幾個是讀書人!然後就是……物價飛漲了,房價坐火箭了。我們不能說這有什麼不對,畢竟我們現在享受的富裕的物質生活,有賴於這個階段的發展。但我的書是讀不下去了。

這種時候,工作之餘,泡一杯茶,捧起一本書來讀,似乎是一種很無能,很愚蠢,很不合時宜的行為。所以,除了工作需要看一點相關的書而外,我就不再看書了。否則就可能成為另類,被邊緣化。

——為自己的不讀書找這些理由,其實很無恥。

我有時在想,古代的讀書人都是什麼樣的家境,一個十年寒窗的秀才,是誰在供養他的吃穿住行?如果他要為自己的吃穿住行勞碌,或者還要養活一家老小,不知道他還能不能成為一個讀書人,還能不能考取一點功名?

講究實惠的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

中國人就是講究實惠的人。

有關讀書的名言,古今中外數不勝數。但對中國人影響最深的恐怕就是這兩句:「……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據說這出自宋真宗趙恆的《勵學篇》,他是為了治國而鼓勵仕子們讀書的。但自此之後,這成了天下讀書人的目標和追求,先賢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情懷蕩然無存了。仕子們然欣欣就「奉詔」去尋「黃金屋」、「顏如玉」了。

中國人讀書很大程度上是功利性的。博取功名,封妻蔭子,光宗耀祖,「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多少勵志、課子的故事、名言都是如此。

然而功利性讀書也是讀書啊,也是好事啊!亂世可以出英豪,但在和平時期,這是普通人獲得社會地位的唯一途徑,也是最光榮、最主流、最揚眉吐氣的途徑。

功利性讀書沒什麼不好,但是不能僅止於此。古人畢竟還有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先賢激勵著,今人呢?

不讀書不行,讀得太多了也不行。這是中國人的智慧。

有兩個段子很有意思。

段子一:

「爸爸,我為什麼要上學呢?」兒子上學不久問爸爸。

爸爸說:兒子,你知道吧?一顆小樹長1年的話,只能用來做籬笆,或當柴燒。10年的樹可以做檁條。20年的樹用處就大了,可以做粱,可以做柱子,可以做傢具...

一個小孩子如果不上學,他7歲就可以放羊,長大了能放一大群羊,但他除了放羊,基本幹不了別的。

如果上6年學,小學畢業,在農村他可以用一些新技術種地,在城市可以到建築工地打工,做保安,也可以當個小商小販,小學的知識夠用了。

如果上9年學,初中畢業,他就可以學習一些機械的操作了。

如果上12年學,高中畢業,他就可以學習很多機械的修理了。

如果大學畢業,他就可以設計高樓大廈,鐵路橋樑了。

如果他碩士博士畢業,他就可能發明創造出一些我們原來沒有的東西。知道了嗎?

兒子:知道了。

爸爸問:放羊、種地、當保安,丟人不丟人?

兒子:丟人。

爸爸說:兒子,不丟人。他們不偷不搶,幹活賺錢,養活自己的孩子和父母,一點也不丟人。不是說不上學,或上學少就沒用。就像一年的小樹一樣,有用,但用處不如大樹多。不讀書或讀書少也有用,但對社會的貢獻少,他們賺的錢就少。讀書多,花的錢也多,用的時間也多,但是貢獻大,自己賺的錢也多。

段子二:

高曉松回到母校清華大學辦演講,他很認真。

講他看到的世界,理解的生活。

講生命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每個人赤手空拳來到這個世界,就是為找到那片海不顧一切。

他講得很用心,也很博學。座位上的年輕校友很呆雞。

講座結束了,一個女孩提問:「高老師,你覺得我是應該去國企還是外企?」那一刻他很尷尬,也很無語。

「我準備了很久的演講,不是為了給你解答這個問題的!」「你可以去問成功的商人,他們比我更擅長。」

從此以後,他決定再也不去大學講課。也不願意去大學當客座教授。他說:「現在的教育,只教出了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老師沒有風骨,學生不再求知!」

這兩個段子能給我們很多啟示。

讀書越多,賺的錢越多。

讀書勵志,一般都是針對中小學生的,大學以上則可免了。因為他們要走向社會,要安身立命,要解決溫飽,農村孩子還要急急地想著還貸款,解救家裡的父母兄弟。

現在的教育,只教出了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沒有詩和遠方,連北大清華這樣名校的學子,也沒有應有的心胸和格局,沒有擔當,讀書與修齊治平毫不相干。大學生們,不讀書了,只盯著腳下的路。

然而,問題的根源在哪裡?

固然,名校是國之重器,名校之師應有名校之師的風骨,名校之生應有更大的心胸和格局。但是「老師沒有風骨,學生不再求知!」真的只是老師和學生的問題嗎!

詩和遠方很美麗。家境如高曉松者可以隨便折騰,退學也罷,入獄也罷,從來不需要考慮溫飽問題。但家裡欠著債,自身背著貸款讀完大學的孩子,如果不趕緊找個工作賺錢,卻還想著詩和遠方,恐怕也太不孝、太無恥了吧。

我想說的是,清華大學的孩子們,你們問得沒錯,不丟人。馬克思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你們和高曉松不是一個圈子的人。

新聞媒體,電視廣播,整天都是明星、大款、富豪,全社會都瞪著猩紅的眼睛盯著錢,生存成本高到讓人絕望,卻要窮學生有心胸和格局,要讀書人想著詩和遠方,——真XX無恥!

本來心平氣和慢悠悠地寫著,一不小心臟話出來了,還是修養不到家啊。

回到讀書上來吧。

王國維說讀書有三重境界。現在讀書應該有三個層次。

第一層,功利性讀書,成就自我;

第二層,研究性讀書,貢獻社會;

第三層,修身性讀書,修養身心,自我提高。

第一第二層,在成就自我的同時,貢獻社會;或貢獻社會的同時成就自我,二者其實不可分割。唯有第三層,無關任何利益,只為自己的興趣愛好,修身養心,陶冶性情,提升自我。——這樣的讀書人,不知道現在有沒有?

有人說,退休以後可以這樣讀書了。

可是,退休以後,要麼跳廣場舞了,要麼讓孫子纏的焦頭爛額了。這樣的讀書人真的很少見。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興起過一陣讀書熱,後來被大潮淹沒了。現在有人統計中國人的人均讀書量,和這個國家比,和那個國家比,比來比去都是最低。

中國人為什麼不讀書?

一個詩書傳家的民族,一個講「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民族,一個以讀書為人生進階唯一途徑的民族,如今怎麼就不讀書了呢?

我始終不認為這是中國人自身的問題。

網上流傳這樣一個故事:

1

那年,你23歲。第一次去女朋友家,見父母。

其實,以前你們也見過,在視頻里。這次不一樣,是女朋友父母的盛情邀請。

坐在滿滿的一桌飯菜前,場面太正式,你有些隱隱不安。

餐過半程,女朋友的父親,果然開始提問,先是些無關緊要的話題,然後話鋒一轉:

大概什麼時候買房?

旁邊,女朋友的母親,也漫不經心說,隔壁家老劉的准女婿,剛買了套三室兩廳。

你不知道,說些什麼才好。你腦袋裡,滿是那張每月4000的工資卡。

然後,氣氛就冷了。你匆匆吃完飯,找了個公司有事的借口,當天就返程了。

一個星期後,你約了女朋友出來,平靜地分了手。

她的淚水,就像決堤的壩,但你仍然冷靜的走了。

不是你冷靜,而是你開始懂得,談不起錢的愛情,註定走不遠。

2

你26歲了,你終於有了些積蓄。

這三年,你去了新的城市,換了新工作。你曾拚命陪客戶喝酒,也曾加班到天亮。

你的工資翻了兩倍,某個時刻,你甚至感覺全身充滿了力量。你決定去買房。

含著職業微笑的銷售顧問,帶你去了樣板間。

但問了總價,你就沉默了。房子漲價的速度,太快了。

你知道,還不出手,可能再也追不上房價了。

你狠下心,給父母打電話,拿來了他們的10萬養老錢。你給所有的親戚打電話,陪著笑臉,向他們借錢。

三天後,湊夠了首付,你去簽了購房合同。

按上指印的那一刻,你的眼睛酸了。

有錢多好啊。

你開始懂得,有錢,就有家,你就有穩穩的確定感。

3

離28歲只有四個月的時候,你失去了工作。

你開始重新找工作,從這個城市的南邊,奔波到北邊。

你突然發現,過了30以後,工作越來越難找了。

要麼是薪水太低,要麼是要求太高,一大群剛出校門的大學生,等在面試室外,隨時準備把你PK掉。

還完3個月的房貸,你突然發現,卡里只剩下1000塊錢了。

幸運的是,你終於趕在28歲前,找到了新工作。

雖然公司距離住的地方,有點遠,但一切看起來,都是有希望的樣子。

4

轉眼,你32歲了,成了別人眼裡的中產。

日子過得波瀾不驚,一切都走上了正軌,孩子也已經3歲,該上幼兒園了。

你有兩種選擇:樓下的雙語幼稚園;或者是把他送到隔壁安置小區,那裡也有一家民營的幼教機構。

前一家,每月費用4000,有外教。後一家,1800就夠了,老師都是中年的阿姨。

你在電腦上,看了一晚上的虐童新聞,第二天早餐時,你和妻子說:

就去那家4000塊的優質幼兒園吧。

你沒有和妻子說,這段時間,公司正在進行崗位調整。

你準備申請調崗,從現在悠閑的辦公室工作,調到一線工作部門。雖然會累些,但收入會增加不少。

知道調崗的消息後,妻子果然抱怨了你,說你不自量力。

你沒有辯解,相反你在心裡笑了。

5

又過了三年。

所有的事情,都在向好處發展,你甚至有了野心勃勃的計劃,等父母都退休了,就把他們接到身邊來。

但清晨,母親的電話就來了,父親在晨練時突發腦溢血,縣城的醫院束手無策。

你相信,這裡有優質的醫療資源,有一流的醫生,一切會重新回到原來的樣子。

但每天幾千塊的支出,很快就讓你感覺到了壓力。父親的醫保證,在這裡形同廢紙。

兩個月後,父親堅持要出院。你不肯,但父親用含糊的固執的聲音告訴你,剩下的,就是康復訓練了,老家也可以,哪裡都一樣。

你送他們回家,平時三個小時的路程,你開了六個小時。

因為你總是忍不住,想爬在方向盤上想哭。

父母老去的速度,比你想像的快多了。

你開始懂了,錢有時也是孝心。如果你有足夠的錢,就不會對父母無能為力。

6

如果你沒有經歷過買房,你不會知道錢有多重要;

如果你沒有經歷過家人生病,你不會知道,錢是多麼不可或缺;

如果你沒有過月薪三千的生活,你不會知道,賺錢是為了什麼。

同樣,為什麼年輕時要努力賺錢?

不是為了成為富豪,也不是為了享受。

而是有一天,你有底氣說,我可過上更好的生活;

你也有底氣對親人說,親愛的,別怕,一切有我。

王爾德說:

「我年輕時還以為金錢最重要,如今年紀大了,發現那句話一點不假。」

千萬別在年輕時假裝不愛錢,你應該更努力一些。

我們努力賺錢,就是為了不對親人說無能為力說不,是為了能夠對社會說「不」。

你為什麼年輕時要多賺錢?這是我聽過的最好的回答。

故事講的是年輕時為什麼要多賺錢,而我覺得卻是中國人為什麼不讀書的最好解釋。

其實這個故事還有一點沒說明,孩子是誰帶的?現在一對年輕人成家立業生孩子,是經濟、人力的巨大消耗,能把雙方家長都拖垮。

金錢至上的風氣自古有之。

但中國人的生存壓力從未有如此之大。

據說,現實的就是合理的。

不說了!

2018年3月5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塞上筆譚 的精彩文章:

榆林學院六十年校慶徵文:夢回西沙 文/蔣峰榮

TAG:塞上筆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