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祝勇:文物的「美」是為煙火紅塵里的人生賦予的意義

祝勇:文物的「美」是為煙火紅塵里的人生賦予的意義

您的瀏覽器不支持此視頻格式

封面新聞見習記者 鍾雨恆 實習生 李靖

北京故宮,在歷史的層層砂礫里,以一種「孤獨」而耀眼的光芒存在著。它是對我們古老文明的驚嘆與感慨,更是一種由文化血統帶來的由衷自豪。

7月8日下午,故宮博物院影視所所長祝勇攜新書《故宮的文物之美》再次做客蓉城,這是他繼《故宮的風花雪月》《故宮的隱秘角落》《在故宮尋找蘇東坡》之後推出的又一部「故宮美文」。在這本書中,祝勇選取了18件故宮藏品,以18篇散文講述一件件國家寶藏的前世今生,連綴起一部故宮裡的藝術史,再現中華文明的營造之美。

文物的「美」是一種對生命的態度

「北京的故宮博物院有186萬件文物,每年的展出量只佔館藏量的百分之0.6。」在祝勇看來,擁有眾多稀世珍寶的故宮博物院還有太多「寶貝」沒有能被大眾所熟知,因此,祝勇便想把這些文物寫進書裡面。和《在故宮尋找蘇東坡》不同的是,深耕於故宮文化的祝勇,這次將對象從「人」回歸到「物」,強調文物「美」的意義和它獨一無二的價值。

何為文物之美?祝勇認為,美不是奢華,不與金錢等值。美,是一種觀念,一種對生命的態度,是我們為煙火紅塵里的人生賦予的意義。

名垂千古的《千里江山圖》,宋代畫家王希孟完成之時僅18歲,並在此後不久於人世,但憑藉一幅畫就能萬古流芳。《千里江山圖》也正因此,在美學價值之外,沾染了上了神秘又令人嘆惋的色彩。」所有的藝術品都是生命的凝結, 文物的美體現在它的感染力和表現力,更體現在它所傳達的情感。」祝勇還舉了一個例子,古人燒制瓷器,遇上成色不好的物件便毫不猶豫地打碎,力求完美,正是這樣精益求精的態度,才讓瓷器之美更加驚艷。

透過文物背後還原時代

作家馮驥才曾評價祝勇:「祝勇已經著魔一般陷入了昨天的文化里。這樣的人不多。因為一部分文人將其視做歷史的殘餘,全然不屑一顧;一部分文人僅僅把它作為一種寫作的素材,寫一寫而已。祝勇卻將它作為一片不能割捨的精神天地;歷史的尊嚴、民間的生命、民族的個性、美的基因和情感的印跡全都深在其中。」

確如馮驥才所言,從《故宮的風花雪月》到今天的《故宮的文物之美》,祝勇通過文學傳達出來的不僅僅是歷史與古物本身,更貫穿著自己對於中華文明的思考。祝勇在分享會上談到,寫書的初衷原本是想通過故宮文物勾勒中國的藝術史,筆墨所及者更多的在於古人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之物,譬如碗筷、頭飾。但是久而久之,祝勇的思路慢慢開始發生了一些變化,他筆下的文物剪影,除了「美」,還濃縮著屬於時代的印記。

在《故宮的文物之美》的第一章,祝勇選擇了青銅器作為全書的開篇,他把這稱作是「國家藝術」。在祝勇看來,青銅器是國家力量的象徵,這不僅因為青銅器象徵著財富,更因為它本身就是財富。青銅器的主要成分銅和錫,在當時無疑是貴金屬,據祝勇介紹,夏商時代,數以千計、萬計的奴隸,分散在深山荒野,尋找著銅錫礦藏,「這或許是導致夏、商都城頻繁遷移的原因之一」。

還原時代,將文物與歷史深處的人和故事相結合,便構成了祝勇筆下的18件故宮藏品別具一格的魅力。

歷史和情感相關更接近文學

7月8日下午成都下著不小的雨,但在分享會的現場仍然湧來了不少祝勇的「鐵粉」書迷。祝勇是北京作家協會理事,曾獲朱自清散文獎,文風優美,同時又極具歷史感。不管是探索故宮建築之謎的《故宮的隱秘角落》,還是還原光緒、慈禧宮廷斗陣的《血朝廷》,祝勇總是能在歷史與文學之間找到最佳的平衡點。

一位在場的大學老師告訴封面新聞記者,每次祝勇成都的簽售會自己都不會缺席,「我最佩服祝勇老師的地方是,這些事件其實我很熟悉,但他能把熟悉的東西都寫得很精彩,同樣的事件從不同的角度又有了不同的見解。」

祝勇也談到,歷史其實更接近文學,和情感相關,自己更願意用文學表達情感。而在之後的寫作計劃里,故宮系列仍然是祝勇首要去完成的,「人、書畫、建築我都寫過了,這次的文物之美還會繼續延伸下去」。

同時,關於「故宮三部曲」的第三部,祝勇也透露,將著墨於上世紀30年代故宮文物南遷的歷史事件。值得一提的是,南遷之路上,四川是重要的一站,成都的大慈寺就曾在當年,接納過從北京「流亡」而來的珍貴文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封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吳昌蘭:小鳥回「家」
峨眉山「追星族」把星空拍成了「壁紙」

TAG:封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