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肚子一抓一把肉?只要一片生薑,用一個瘦一個,連濕氣重都好了!

肚子一抓一把肉?只要一片生薑,用一個瘦一個,連濕氣重都好了!

進入炎熱夏季,人們關注健康方面更多是「冬病夏治」的問題,希望能利用好夏三月改善自己身體狀態。

中醫講,春夏養陽,夏季人體的陽氣易外浮體表,毛孔張開,經絡氣血流通,但因夏季雨水多等氣候特點,濕熱交替會使脾胃內虛、肺氣燥熱,身體抗病能力下降,尤其是女性,抵抗力比男性要弱,所以女性更容易被濕氣入侵。

濕氣不除百病生!濕氣對人有什麼傷害

1、濕氣重阻礙身體氣機

因為濕氣為重濁之邪,容易滯留於人體臟腑經絡之間,阻礙氣機,使臟腑功能出現失調,經絡阻滯不暢。如濕阻胸膈,氣機不暢則可出現胸膈滿悶;濕阻中焦,則可引起脾胃功能失調,出現脘痞腹脹,食慾減退;濕邪停聚於下焦,者可導致腎臟和膀胱氣機不利,出現小幅脹滿、小便淋漓不暢等。

2、損傷脾胃消化功能

身體濕氣重容易阻礙脾胃氣機,損傷脾陽,導致機體出現消化不良,水濕內生,從而又加劇了體內濕氣的產生。因此濕氣重可以影響人們的食慾,導致出現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瀉、水腫、痰飲等症。

3、濕氣引起的疾病纏綿不愈

因為濕性黏滯,所以濕氣引起的疾病往往都是起病緩慢,病程較長,且容易反覆發作,或是纏綿難愈。

4、濕氣重影響關節活動

濕氣可以阻滯經絡關節,引起關節疼痛重著或者是屈伸不利,因此濕氣重的人也往往會出現頭困身重,四肢酸楚沉重並且附著難移等癥狀。

千寒易去,一濕難除,兩個祛濕小妙招!

1、生薑貼肚臍

準備:生薑一片、幾滴白酒、幾滴醋、一個創可貼。

做法:生薑先給切碎,然後白酒擦肚臍。把生薑粒填滿肚臍。 用棉棒蘸少許白醋,塗在生薑上。 最後用創可貼封住即可,每天晚上九點到十一點之間貼好,就可以入睡了。

生薑貼肚臍能讓你的小肚子消失主要是因為生薑能夠治便秘。生薑發熱的功效很強大,還能散發水氣,貼在肚臍上能夠有效改善血液循環,加快腸胃的蠕動,從而促進大便的形成以及排出。一般第二天早上就會有便意,最遲不過三天就能緩解便秘。

2、薏米泡水

炒鍋什麼都不放,小火燒熱,放入乾淨的薏米,繼續小火炒20分鐘左右,這時薏米顏色微黃,略有焦斑,盛出涼涼。可以直接取一小把薏米,泡上熱水。物盡其用,我直接放入湯鍋中加入清水煮了十幾分鐘,然後蓋上蓋子燜一個小時。煮好後涼涼直接喝,也可以根據需要加入冰糖或檸檬汁。祛濕、排毒、美白,你的專屬薏米水,就這麼簡單。

炒過的薏米更有祛濕效果,薏米一定要炒制,生薏米性偏涼,經常煮喝容易傷身體元氣,但炒薏米就溫和多了,健脾的作用增強,甚至可以治療脾虛引起的腹瀉。薏仁米泡水喝有很多好處,可以改善膚質和發質,還可以調理身體,使身體更加健康。薏仁米泡水喝有一定的美容效果,年輕的愛美女孩可以多喝一點。

傳承200餘年的24味名貴中藥熬制的祛濕名方

從中醫角度來講,濕氣嚴重是有分類的,但是這種分類並非嚴格意義上的分類,很多人會發現自己既有濕熱的癥狀也有寒濕的癥狀,就是這個原因。所以單純的用某一種食材去濕氣的話,很難達到理想中的效果。那麼,有沒有能夠陰陽協調、標本兼治、全方面的健脾祛濕,調養身體,平衡陰陽兩級的方法呢?那就是始於1895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此方採用薏苡仁、芡實、茯苓、白扁豆、藿香、雞內金、百合、葛根、菊苣、魔芋粉、甘草、砂仁、肉桂等健脾祛濕效果最好的中草藥材,經過了三煎三榨的慢火熬制,......肖/`.``。 淑。 `/.。 夫·.、.,``.陽.....達到一個64倍濃縮的最佳狀態,將藥性發揮到極致,最後以蜂蜜收味,形成獨特的口味,並且可達到「滴水成珠的效果。

使用2到3周後的反饋得知,97%以上的人群都能夠達到一個健脾祛濕、消腫解毒、滋養身體的目的,得到了醫學界的一致好評,已經在國家食葯監局備案。很多外國人群也慕名前來在網上諮詢健脾祛濕的問題,但是因為距離較遠,仍然存在郵寄的問題。對於國內的人群來說,快遞隨處可達。

減少濕氣有妙招

1、潮濕往往與「寒」一起來,要注意保暖,不要受涼,也不要吃太寒涼的食物,多吃健脾胃、去濕食物,適當溫補,讓濕氣隨大小便外排。

2、濕氣大、陰雨天時不要常開窗,但最好仍進行通風。

3、注意室內的抽風和抽濕。即使衣服難干也不要勉強穿不幹的衣服。

4、不要久居潮濕之地,盡量不要到外面潮濕的地方勞作。

5、天氣好時要多出外曬太陽,適當運動。有太陽時不妨抓緊時間晒晒自己,晒晒毛巾、被褥,利用紫外線讓心情、身體、環境都不發霉,這也是祛濕的法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薑 的精彩文章:

生薑片泡水喝居然有3大功效 知道的人不多 千萬別錯過
女人用生薑泡水喝,驅寒暖宮,謹記3個「不要」,總有人在亂喝!

TAG:生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