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幸運的狀元,僅僅因為名字取得好!
「十年寒窗無人識,一舉成名天下知」,這是對古代科舉制度最好的寫照。有人窮盡一生都在為考取功名利祿而無所得,有人像范進中舉般喜極而瘋。在古代,學而優則仕是人們的普遍共識,若高中狀元,則福及鄉里,光宗耀祖,從此鯉魚躍龍門,平步青雲。
但要在人才濟濟的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談何容易,簡直比登天還難。然而在歷史上卻有一位最幸運的狀元,僅僅因為名字取得好,便被欽點為狀元,他就是清朝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
大家都知道,科舉考試的流程是鄉試、會試、複試和殿試,而這最後的殿試便是由皇上出題考試,這也是欽定狀元的最後一場考試。在公元1904年7月,清廷照例又舉行了一次殿試,主考大臣經過認真挑選,把入選的試卷按名次排列,呈請慈禧太后「欽定」。
當時內外交困,憂心忡忡的慈禧太后正準備做七十大壽,想從科舉之中得到一點吉兆。她首先翻開主考官列為頭名的試卷,字跡流利清秀,文詞暢順華麗,內心頗喜。但目光一投向落款時,一股陰雲陡然開起,奪魁的舉子是廣東人朱汝珍,一見「珍」字便想起了珍妃,因為珍妃支持光緒皇帝改良,使慈禧太后十分不悅,後來將珍妃推入井中溺死,所以一見「珍」字便肝火上升;又加上朱汝珍是廣東人,更使慈禧火上澆油。想起太平天國洪秀全,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高舉反清大旗的孫中山……這些大清朝的「首逆」都出自廣東,在慈禧看來廣東人是她的剋星,是無法容忍的,於是將朱汝珍的試卷扔到一旁。
當慈禧翻開第二份試卷時,心頭又不禁高興起來。因為第二份試卷是直隸(今河北省)肅寧人劉春霖的,「春霖」二字含春風化雨、甘霖普降之意,這一年又逢大旱,急盼一場春雨。加之直隸地處京畿,「肅寧」又象徵肅靜安寧的太平景象,這對烽火四起、搖搖欲墜的清王朝,自然是「吉祥」之兆。於是,大筆圈定,名列榜首,發榜時劉春霖由原來的第二名而成了頭名狀元。
雖然劉春霖幸運地獲得了狀元,其實大家想想,能進入殿試並獲得前二名的成績,他可豈又是泛泛之輩,而最後殿試的前兩名實力基本懸殊不大。雖然劉春林確實是靠名字獲得狀元,其實還是實力加運氣。在這裡,老邪不得不感嘆,名字起得好是多麼的重要,怪不得老一輩人取名時都要經過算命先生的指點。
再如現在的高考狀元,名字也是既響亮而又有寓意,像2013年廣西理科狀元——莫凡人,2017年北京文科狀元——熊軒昂,2018年遼寧理科狀元——王天嗣.......
各位網友,你們覺得名字起的好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嗎?


TAG:吳老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