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寧靜致易群《說說書法看看甲骨文》

寧靜致易群《說說書法看看甲骨文》

寧靜致易群《說說書法看看甲骨文》

2018年7月1日趙文耕老師

趙文耕,祖籍河北,現居北京,自幼學習書法,筆耕不輟。熱心教育,專長書法教學,後創立文耕學堂,主要教授書法和甲骨文。先後拜寒石和黃波先生為師學習。熟悉隸書篆書。

趙文耕: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下跟書法和甲骨文相關的議題。

在下面我的觀點分享前,先恭祝一下黨的生日。真心希望黨也能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易靜:唐代大畫家閻立本小楷

趙文耕:唐代大畫家閻立本小楷,這是大家。這是用生命在書寫的作品。可以看出作者當時虔誠的心。

張吉華:道上的東西就是不一樣!

趙文耕:今天分享的主題概括一下就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一個中心是探索中國文化本源。用書法和甲骨文兩個基本點。這是我要分享的觀點。

第一,書法。在當今中文圈(之前更甚),書法比漢語還有更高的認同。大家的語言系統不一樣,但是,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人都會寫中國書法,而且大部分使用漢字。而且,書法也是世界上特殊的文化符號。能夠用自己的文字系統延伸成一種特有的藝術形式。隨著收藏市場的火爆,價格也是直線飆升。

趙文耕:第二,甲骨文。中國最古老的最成系統的文字。早於春秋戰國,而春秋戰國又是百家爭鳴,傳統文化形成的關鍵時期。可見,從甲骨文中就可以找到後來文化的源泉。所以,今天就從這兩個方面來探索中國傳統文化的本源。

趙文耕:大家知道,隨著社會和時代發展,不管是理論體系,還是文學體系,越來越完整,越來越完善,分工越來越細,學說的分支也越來越多。如果都大家討論的是後來行程的學說,肯定容易打嘴架。文化或者一個學說總有一個源頭。源頭就一個,大家都不用吵。

所以我就挑簡單的說,說本源。比研究宋明之後的學說簡單。

比如,書法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大家都接受,這個和本源有關係。如果要探討書法的學習方法,就要吵架了。有的人說楷書,有的人說篆書,有的人說隸書。我今天要說,從甲骨文入門最好。但是這個是有前提的。

書法的入門方法:第一,要看學習者的年齡。不能一刀切,如果是小朋友學習書法,還要看是幾歲的小朋友。這裡有一個分層,就是學齡前和學齡童。如果是學齡前,肯定是甲骨文最好。如果是學齡童,就偏重於楷書。

張吉華:文學分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這書法好像也如此?然,中國文化之傳統,分儒與道兩向作派,上面那個狂舞之下的書法,肯定不屬道家理念,也好像不是儒家精神的體現!與莊子又如何?不便定性!

趙文耕:楷書的書法特點:左重右輕,左低右高。這是什麼意思呢?對於一條橫線來說,楷書當中不是水平的,其實是斜的,就是往右上角傾斜。所以,習慣寫楷書的人不會寫水平的線條。

大家有興趣試試的話,回家拿出毛筆,試著寫幾個橫線,再用尺子比較一下,看看是平的,還是斜的。

記住:會寫書法的人,不管是橫線,還是平線,都會寫。如果只會寫斜線的人,本身就不會寫書法!

第二,要學五種書體。如果只學某一種書體,肯定營養不良,也不能夠感受書法的全貌,所以,一個對書法感興趣的人,有志學習的人,一定要學習五種書體。

這五種書體是: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楷。

第三,為什麼要學習書法?記住了,不是為了提高書寫水平,而是為了傳承文化。提高書寫水平,只是最低的目標。

這五種書體至少對應了五個朝代,代表著或者反映了當時中國人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於是歷史上的書家就得心應手,書為心畫。

趙文耕:@張智源_雲南對,書法就是心和手的統一。書法都到了所謂的療愈水平了,怎麼能夠大言不慚地說我要學習書法,以提高自己的書寫水平,這樣的話呢?

第四,至少要定一個5年計劃,學習書法,是一個大坑,深坑。是時間的積累,歲月的磨練。

以前出現過少年英雄,少年天才,但是很少出少年書家,為啥啊,人書俱老啊,這才是標準。

我很慶幸,我每天能夠寫寫書法,家裡好幾本字帖,隨手拿來一本,就開始臨。一下子2個小時過去了,3個小時過去了,這是養心啊。

為啥那麼多長壽的人都寫書法啊。

好了,關於如何認識書法,學習書法就到這。下面說說甲骨文。

首先,明年是2019年,甲骨文發現120周年。這值得紀念一下,相信明年肯定會有很多相關活動。

但是我要說的是發生在1899年和1900年間的一個事情。

這個時間點,大家看到了吧,正是八國聯軍入侵北京。

這對於國家,對於人民都是一場災難。清政府的昏庸無能,讓中國人飽嘗了史無前例的屈辱。今天中國人在外國人面前都抬不起頭來。崇洋媚外到現在都根深蒂固。

王懿榮(1845-1900年)字正儒,一字廉生,原籍雲南,山東省福山縣(今煙台市福山區)古現村人。生性耿直,號稱「東怪」。中國近代金石學家,鑒藏家和書法家,為發現和收藏甲骨文第一人。光緒六年進士,授翰林編修。三為國子監祭酒。庚子年,義和團攻掠京津,授任京師團練大臣。八國聯軍攻入京城,皇帝外逃,王懿榮遂偕夫人與兒媳投井殉節,謚號「文敏」。王懿榮泛涉書史,嗜金石,撰有《漢石存目》、《古泉選》、《南北朝存石目》、《福山金石志》等。與翁同龢、徐郙、潘祖蔭、吳大徵、羅振玉、劉鶚等鑒藏家和學者交遊密切。

善書法,為清末書法四家之一。深得慈禧賞識,慈禧御筆作畫,時命王懿榮題志。

見《清史稿》、王崇煥輯《王文敏公年譜》、《王懿榮文集》、呂偉達著《甲骨文之父--王懿榮》等。

當時的一個文官,相當於學校校長的職位吧,業餘研究文字,尤其是金文,號稱當時的金石大家,他叫王懿榮。山東人,煙台的。

煙台的朋友肯定聽說過王懿榮吧。

一個文職官員,在面對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時候,竟被委派守城將軍。。。

相信大家都知道了結果。

北京城被突破的那天,他自己帶著自己的家人跳井,以身殉國了。

王懿榮就是甲骨文發現的第一人。

憑藉以前金石文字的研究,當時王懿榮釋讀出了幾個字,重要的是他提出了一個猜想:發現了比西周時期的青銅銘文更早的文字,可能就是傳說中的殷商。。。

王懿榮生前收藏了幾千片甲骨,可惜,第二年,1900年的時候,犧牲了。

於是他的收藏就輾轉到了劉鶚手裡。劉鶚是一個作家,比較心繫民生的作家,他拿著一麻袋的甲骨片無從下手,他只懂點文學,不懂文字。

後來,在王懿榮生前好友羅振玉的啟發下,把這些甲骨做成了拓片。就是中國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第一部甲骨文出版物,書名叫《鐵雲藏龜》。當然,這些甲骨片的最開始的主人是王懿榮。

羅振玉通過劉鶚的收藏,也開始研究甲骨文,並且找到了甲骨的出土地,並幾次下到當地考察,還寫了田野調查的文章。可以說,中國考古的創始人有羅振玉一號。

羅振玉(1866年8月8日-1940年5月14日),字式如、叔蘊、叔言,號雪堂,永豐鄉人,晚號貞松老人、松翁。祖籍浙江省上虞縣永豐鄉,出生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中國近代農學家、教育家、考古學家、金石學家、敦煌學家、目錄學家、校勘學家、古文字學家,中國現代農學的開拓者,中國近代考古學的奠基人。對中國科學、文化、學術頗有貢獻,參與開拓中國的現代農學、保存內閣大庫明清檔案、從事甲骨文字的研究與傳播、整理敦煌文卷、開展漢晉木簡的考究、倡導古明器研究。

這個羅振玉有多牛呢,說學問吧,他是清末皇帝的老師,論職稱吧,是當時的朝廷大員,結果呢,人家還特別喜歡研究中國的傳統文化,為中國傳統文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基本上也是傾其家產保護或者收購流放到民間的文物。最後全部捐獻國家。

在做學問上,羅振玉也是開山鼻祖,而且不止一門。比如說:甲骨學,古文字學,考古學,敦煌學等,這些響噹噹的學問的創始人,都是羅振玉。

後來清華四君子的王國維,還是羅振玉的學生加老鄉呢。

我們現在回到書法。

剛才說了,學習書法是傳承中國文化的一個途徑,不僅僅在於學習五種書體,還有背後的歷史,還在於學習甲骨,了解中國文字從無到有的學問。

紫牛:後來清華四君子的王國維,還是羅振玉的學生加老鄉呢。

趙文耕:如果學習書法的人都不研究甲骨,不臨寫甲骨,豈不是辜負了1900年的屈辱?

這是天象啊。這就是中華不滅啊。

在國難當頭的1900年,王懿榮提出了甲骨文對應殷商的學說,把中國文明又向前推了近1000年。

研究甲骨,可以了解西周,春秋時期學說的來源。

如果學習書法只停留在提高書寫水平,難道不汗顏嗎?這本身就是墮落。。。

還有那些研究或者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人,如果不學習書法,能走的通嗎?

結尾啊。之後就是討論。

第一,中國人最好研究一下中國文化,尤其是先秦文化,這是本源啊。

第二,研究中國文化最好學學書法。

第三,學習書法最好寫寫甲骨。

希望大家都能對得起中國人的稱呼。

寧靜致遠:第一,中國人最好研究一下中國文化。第二,研究中國文化最好學學書法。第三,學習書法最好寫寫甲骨。最重要:不忘初心。記住使命@趙文耕

趙文耕,祖籍河北,現居北京,自幼學習書法,筆耕不輟。熱心教育,專長書法教學,後創立文耕學堂,主要教授書法和甲骨文。先後拜寒石和黃波先生為師學習。熟悉隸書篆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六分半堂聽雨樓 的精彩文章:

白陸論道「北斗與天罡」

TAG:六分半堂聽雨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