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忘恩負義,大殺功臣,被稱流氓,但他仍是歷史上最有情懷的皇帝

他忘恩負義,大殺功臣,被稱流氓,但他仍是歷史上最有情懷的皇帝

傷心楚漢之韓信篇:胯下犬(43)

主筆:江湖閑樂生

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正月,漢朝開國大功臣、淮陰侯韓信被人誣告謀反,呂后竟不經審問而將其族誅,事情傳開,一時沸沸揚揚。但殺功臣事件並沒有就此平息,反而愈演愈烈了。

是年三月,梁王彭越又被誣謀反而遭處死、夷三族,其屍體還被剁成肉醬分賜諸侯。

七月,不想也變成肉醬的淮南王英布果斷反了。

這一年漢高祖劉邦已經62歲,算很老了,身體又有病,實在不願出征,便打算派太子去平叛,這當然是荒唐,英布天下名將,楚國又是當時天下精兵所在之處,呂后一聽說,趕緊跑來哭著求著不要讓自己兒子上戰場:

「黥布,天下猛將也,善用兵。今諸將皆陛下同輩之梟雄也,乃令太子將此舊屬,無異使羊將狼,莫肯為用;且使布聞之,則必放膽揮軍西進,關中動搖,全局瓦解!陛下雖病,可強卧輜車指揮,諸將不敢不儘力。如此陛下雖辛苦,還請為妻子兒女自強!」

劉邦想了一下,也覺得英布確實只有自己才能收拾,只得一聲長嘆,罵罵咧咧道:「「吾固知豎子不足遣,乃公自行耳。」然後帶病親征。

十月,英布兵敗被殺。不久,折騰了兩年多的代王陳豨叛亂也終告平息,陳豨也在代地兵敗被殺。

次年二月,高祖劉邦青梅竹馬的好兄弟、最後一個比較大的異姓王燕王盧綰竟勾結匈奴,以謀後路,高祖聞信大怒,乃派樊噲領兵攻燕。盧綰不敢應戰,逃往匈奴。

現在大家應該已經很清楚了,這一系列事件都是高祖和呂后的既定謀劃,他們早就想徹底消滅異姓王了,所以才千方百計製造借口,激化矛盾,必欲除之而後快。這樣一段歷史當然非常血腥與罪惡,但若能因此而平滅隱患,使新建的漢王朝走向統一而不反覆,卻也不失為歷史的正軌。畢竟人心難測,儘管異姓王當時不想謀反,但不能保證他們今後不會謀反,更不能杜絕他們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因為榮華富貴使人盲目,絕對權力使人瘋狂。

在此之後,高祖為了進一步穩固漢帝國的政治穩定,又採取了一個影響力深遠的戰略性舉措,那就是功臣們相約「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白馬之盟。大家不要小看這個盟約,漢帝國正是因為有這個盟約作為政治基礎,周勃才得以安劉,光武才得以中興。

三月,高祖聽聞樊噲也有不軌之舉,大怒,便命陳平周勃二人去前線奪兵權而殺樊噲,陳周二人沒有聽命,只是把樊噲抓了回來。

四月,高祖來不及處置樊噲,便在長樂宮駕崩了,時年六十三歲。

也就是說,高祖在駕崩的前一刻,都在憋著一口氣想收拾掉最後一個隱患才肯咽氣!這既是一個垂暮帝王的悲哀;也是一個暮年帝王的壯心不已。

做弱者,多不得好活;做強者,多不得好死。這句話真的很有道理。項王是自刎而死;淮陰侯更慘,三族被夷;劉邦也好不到哪裡去,他稱帝七年,就親征六次,比曹操還要老驥伏櫪疲於奔命,最後還因攻打英布時受的箭傷複發而死。此三人,可憐亦可哀,豈不使英雄淚滿襟耶?

唉,劉邦這輩子啊,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斗到最後,雖然搞的自己很孤寒,卻總算給子孫留下了一個還算太平的江山,他也死的值了。後人雖批評他「業愈高,德愈薄」,但沒辦法,這就是一個帝王的必由之路,沒有一個開國之主能逃的過。

所以,劉邦其實對死亡看的很開,他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數幾個不求長生的帝王,他甚至在臨死之前還拒絕治療,將醫生趕走,並發表了一段很霸氣的話:「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劉邦能夠坦然接受死亡,死的豁達而又洒脫,光從這一點,他就比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強。

在劉邦去世前一年的冬天,他攻打英布凱旋而歸,順路回了一趟老家沛縣。

十五年前,他在這裡起兵,當時他是沛縣村官亭長劉季;十五年後,他再一次回到故土,他已是天下至尊大漢皇帝;十五年的風風雨雨恩恩怨怨,一時間全部湧上心頭。

劉邦確實很老了,多年的征戰為他換來了整個天下,同時也換來了他滿頭華髮與遍體鱗傷,當年在鴻溝,項王給了他一箭,上個月在淮南,英布又給了他一箭,這兩次箭傷幾乎都要了他的老命。

但是在他心中還有一個隱秘的傷口無可告人,那就是韓信全家的慘死。

劉邦明白,他雖然在形式上擺脫了韓信,但在內心,他知道他還是欠他的,他可以欺騙全世界,但他騙不了自己,他永遠無法忘懷韓信那股滿懷怨望的眼神,那是他一生的愧疚,那是他一生無法承受之重。

想當年,漢王與韓信,解衣推食,拜將陳策,君臣相得,共創大漢,一切是多麼的美好。然而現在……

——唉,韓信哪韓信,假令汝學道謙讓,不伐已功,不矜其能,於漢家勛可以比周公旦、姜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我又何必害汝?

歡樂的同鄉聚會上,劉邦卻莫名的沉溺在了昔日的過往中,不可自拔。

人老了總是愛回憶的,當你經常發現過往種種紛至沓來的時候,你就真的老了。

眼見皇帝似有憂思,沛縣的父老便特意召集了120個少年兒童,為之歌舞助興。

高祖很高興,乃一個勁的與同鄉故舊們乾杯勸酒,大家都知道受傷的人最忌喝酒,但劉邦顧不了那麼多了,人生在世須盡歡,縱情快意有幾回,劉邦越喝越盡興,只覺得胸口有一種夾雜的激情與傷感正欲噴薄而出,忍不住隨手拿起竹尺,撫築擊弦,慷慨高歌道: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人這輩子,能有多少機會看到皇帝表演節目?那120位少年見此情景,著實激動萬分,乃更賣力表現,共舞唱和。一時間,歌聲激蕩豐沛山野,聲遏行雲,將酒宴的氣氛推向高潮。

劉邦悲喜交集,乃拖著老邁的傷軀,起而共舞,不住的高唱道: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天下雖初定,然北邊匈奴仍對大漢虎視眈眈,朕已老,時日無多,此生既不能雪白登之恥,徒以和親納貢堪堪羈縻住日益狂悖的胡族,而太子又幼且文弱,安可再得如韓信、彭越之輩而鎮四方乎???

想至此,劉邦慷慨傷懷,不由雙淚滾流,泣數行下……

在人生的最後時刻,劉邦終於體會到了身為一個帝王的激昂、壯麗、孤獨、無奈與悲涼。

不可否認,劉邦在人生最後時刻這首充滿情懷的壯麗悲歌,給他加分不少,甚至讓有些人對這位流氓天子頓時改觀、而刮目相看,大文學評論家劉勰稱讚這首詩是「天縱之英作」,宋代詩人陳岩肖則說「漢高帝《大風歌》不事華藻,而氣概遠大,真英主也!」朱熹也評論說:「自千載以來,人主之詞,亦未有若是其壯麗而奇偉者也。」我堅信所謂文如其人,一個流氓無賴是寫不出這種文字的,高祖雖出身草莽,但自有其英雄氣,他做的那些可恥之事,也自有其政治上的無奈。

當然,也有太多人不理解他的,千年之後,清代有一詩人黃任言此事而詩曰:

天子依然歸故鄉,大風歌罷轉蒼涼。

當時何不憐功狗,留取韓彭守四方?

詩人的心永遠無法體會一個帝王的處境與情懷,由是便可觀之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名將英雄夢 的精彩文章:

真正體現韓信天才指揮藝術的不是井陘、濰水之戰,而是垓下之戰
匈奴攻佔太原和上黨,大漢危矣,劉邦有兵仙韓信在手,卻為何不用

TAG:千古名將英雄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