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洗牌早已開始,城市競爭靠什麼?

洗牌早已開始,城市競爭靠什麼?

摘要:當下中國城市普遍「城市病」纏身,且缺乏個性。同時,城市洗牌已經拉開「戰幕」。化解這個矛盾,真正兌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城市發展也要擺脫依賴,順應時代。

當下中國城市發展呈現出兩種相悖的局面:

一方面,隨著多年的發展和積累,城市發展的「胃口」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城市把發展方向和目標指向「國際化」、「全球化」。同時,城市間的競爭和比拼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這從各種城市競爭力的排名、榜單中就可見一斑。

另一方,在各地「萬丈高樓平地起」,城市建築看上去越來越「高大上」的同時,「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卻遠遠沒有兌現。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的李迪華教授就尖銳地指出,當下城市病觸目驚心,城市建設搞出來的是「與人為敵」的人居環境。有媒體據此進一步發揮,毫不客氣地將中國城市建設概括為「經過三十年的努力,中國終於把城市建設得人嫌鬼厭。」

「人嫌鬼厭」的城市病

媒體的概括或許有些過激,但確實道出了中國城市建設的痛處。

不可否認,這些年伴隨中國經濟崛起,前所未有的造城運動讓諸多農村褪去「滄海桑田」,新城「遍地開花」,城市進入大發展、大躍進,卻也留下陣痛傷疤、弊病重生。

一方面是城市過度膨脹,因為城市建設盲目攀比,比「高」比「大」,在「單中心、攤大餅」之下,城市與郊區的邊界不斷被突破,城市發展規模不斷擴大,導致許多地區新城過剩,「鬼城」遍布;

另一方面是城市病日趨嚴重,且不說鋼筋水泥森林中少了人情味,就是伴隨城市的居住點、工作點、活動點分離,人們早上往中間走,晚上向外走,大量人流每天在城郊之間奔波,飽受「鐘擺式」流動之苦,人為增加了活動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也加重了對交通和資源環境的壓力,城市活力又豈能不大打折扣?

更為嚴重的是城市建設的同質化。走在中國許多城市的街道上,會讓人產生一種不知身在何處的錯覺,因為大部分城市的高層建築、主要道路似乎都是一母所生,千城一面的景象已然成為視覺災難。有的城市一邊拆掉真正古老、有價值的東西,一邊卻又加大投資搞仿古的假「古董」,不知如此大費周章地拆建意欲為何?

甚至,多達數十個城市爭創「國際大都市」,結果「與國際沒接上軌」,倒是搞出很多奇奇怪怪的建築,比如蘇州的倫敦橋、杭州的天都城等拷貝走了樣,反而讓城市在「不倫不類」中沒了自我。

換句話說,國內城市建設中,不但「城市病」纏身,城市功能存在問題,且還沒有個性,「消磨」在「千城一面」之中。

城市功能迷失的內在邏輯

即便是上海這樣的國際化城市,也難逃大城市發展的陣痛,既擋不住人口膨脹、交通擁堵,又無法遏制高樓林立帶來的能源壓力、城市污染。這已是城市發展到特定階段的必然,誰都無法置身其外。因為就連上海都無一例外地陷入「千城一面」之中,而這恰恰與上海的城市功能演變密切相關。

自1843年開埠以來,上海歷經三次重大的城市轉型:

20世紀上半葉

上海雖然處於都市發展蠻荒期,但黃浦江、蘇州河帶來巨量的人流、物流、信息等,極大地發揮了城市的交易功能,以致上海不單成商品貿易、批發的集散地,更成冒險家的樂園,一舉成為世界聞名的「魔都」——「東方巴黎」。

建國以後

伴隨計劃經濟的「格式化」,上海迅速由消費型城市轉變成生產型城市,成為全國最重要的工業中心。此後,圍繞工業化不斷改建、擴建城市,上海的城市規模隨著工業化的擴張而急速膨脹,基本奠定了目前的城市雛形。

改革開放以後

尤以1990年浦東開發為標誌,上海的城市化進入加速階段,不單在國家政策支持下大興建城,如陸家嘴、金橋、張江等園區拔地而起,而且在國內外大規模投資湧入下出現各種要素集聚,這讓上海成為地方規劃師及各國建築師的試驗場,城市功能又豈能不分裂、迷失?

因為大多數建築設計理念和方案直接拷貝西方國家「高樓、高密度、大廣場」的模式,本質上缺乏上海特點,以致當前諸多城市建設基本就如上海一樣,是「小區+城市綜合體」模式,這種工業化模塊套用在城市發展上不僅將人們的生活、交易等分離,而且也在小區「格式化」中導致城市空間極大地雷同。

因此,雖然人們表面上生活在不同城市,卻都生活在一樣的「小區+城市綜合體」之中,又有何城市差異?上海尚且如此,以此看中國城市,在功能迷失中亂了方寸,以致缺乏個性,已是中國城市發展至今的無奈!

舊時代的城市發展思維跟不上新時代的腳步

而城市個性之所以缺失,根源就在於時代變了,城市發展的固有思維和路徑卻沒變。

自工業化以來,我國長期以工業化思維、攤大餅模式主導城市建設,再加上地方經營城市的舊有路徑,以致城市規劃不是在複製西方經典中成為「四不像」,就是在長官意志格式化中「變成鬼話」,有些地方甚至變本加厲導致新城一哄而上,結果變成「鬼城」。

殊不知,當下的互聯網新思維已對傳統城市的發展思路釜底抽薪。因為互聯網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扁平化所有產業,無論是產業還是地域的物理空間已然去邊界化,這無疑消解了城市的地緣優勢,互聯網的去中心化已然讓總部經濟「皮之不存」,那些摩天大樓之「毛又將焉附」?

更為重要的是,以體驗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悄然崛起,需要更多個性化空間,還能依靠曾經固化的城市格局?畢竟體驗經濟強調滿足人精神的、社會的、多元化的需要,其活動針對場景消費,這將極大改變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費方式,也意味著城市將經營人的慾望,極大釋放個性化需求,與之匹配的商業、建築空間等都將很大程度上改變城市。未來城市將掙脫固有束縛,帶上性格特徵和脾氣,由此迎來了個性化浪潮。

從「偽個性」到「真箇性」

然而,當下不少城市錯把個性化當成對國外模式的簡單嫁接,結果「畫虎不成反類犬」, 淪為了「偽個性」。

上海的「一城九鎮」本欲營造異域風情來創造個性,結果南橘北枳、缺乏人氣,即為明證。更有不少城市錯把個性當成一種固定的終極狀態,以為一旦實現便不會失去。

殊不知,個性化是相對特定時空而言的,隨著時代坐標的切換,曾經的個性會慢慢淪為共性,城市綜合體的「一哄而上」,就在過剩中失去了原有的個性魅力。

其實,未來真正的城市個性需吻合三大要素:

一是城市不可複製的烙印

它基於一個城市的獨特「稟賦」,或是地緣的,或是文化的,甚至也可以是「無中生有」的,比如拉斯維加斯在貧瘠沙漠中用賭博與創意迎來全球人隨心所欲的「燈紅酒綠」。

二是有生命力地進化

通過創新來展現性格特徵。比如西班牙的畢爾巴鄂通過斥巨資興建古根海姆博物館,實施都市創新計劃,成功實現了由工業城市向旅遊城市的轉型,使其幾乎一夜間成為歐洲家喻戶曉之城、一個新的旅遊熱點。

三是面向未來的

意味著要吻合未來的發展趨勢。中國即將進入科創時代,新科技、新經濟、新業態層出不窮,智慧城市、海綿城市建設已經展開,城市將在這種大趨勢找到自己的個性定位。

當下,中國城市發展進入拐點,城市已經迎來大洗牌,城市發展如何緊跟時代步伐,兌現其「讓生活更美好」的功能,擺脫路徑依賴,找到自己的個性,無疑將成為其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福卡原創,歡迎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卡智庫 的精彩文章:

不「環保」被「罵」,「環保」還被「罵」,問題在哪?

TAG:福卡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