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塔克拉瑪干沙漠深處的古村落,面積上萬平方公里,竟400年無人知

塔克拉瑪干沙漠深處的古村落,面積上萬平方公里,竟400年無人知

塔克拉瑪干沙漠位於塔里木盆地中心,東西長約1000公里,南北寬約400公里,面積33.76萬平方公里,僅次於非洲撒哈拉大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瑪干"維吾爾語意為"進去出不來",又稱"死亡之海",酷暑最高溫度達67.2℃,晝夜溫差達40℃以上。

塔克拉瑪干沙漠流動沙丘面積廣大,沙丘高度最高達300米左右。全年有三分之一是風沙日,風沙活動十分頻繁而劇,大風風速每秒達300米。絲路古道南道的精絕、小宛、戎盧、圩彌、渠樂、樓蘭等古代城鎮和許多村落都被其流沙所湮沒。

但是,在這"死亡之海"卻存在一塊神奇綠洲,於公元十九世紀初葉世界著名探險考古學家斯坦因意外發現,

在被發現之前,神秘的克里雅人在400多年間一直不為人所知。至上世紀50年代,和田縣政府才知道在自己管轄範圍內的沙漠里,有這樣一群村民。

達里雅布依人,雖經人種、人口、生理、倫理、社會、考古、遺傳學家長達百年的考察研究,但對其來歷,血統和成分尚無一個確切的定論。時至今日,在古老的達里雅布依人身上仍籠罩一層神秘的光環,社會各界對其來歷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一說是羅布泊人西遷的後裔,一說是蒙藏人的子孫,一說是丁零人的血脈,但以維吾爾稱謂的居多。

在政府的關注下,1989年成立了中共達里雅布依鄉黨委和鄉人民政府。下設獸醫站、醫院、糧站和胡楊林管理站,總人口1300餘人,轄區南北長365公里,東西寬96公里,總面積15344.6平方千米。從此在這片神秘之地,標誌著現代文明開始走進這裡,達里雅布依的主人由游牧走向定居。

但這裡依然沒有公路,沒有公共汽車,沒有耕地,沒有自來水,更沒有娛樂場所。這裡只有望不到邊際的沙漠,有清清的克里雅河水,有大片大片活著和死去的胡楊林,有沿河道兩岸生長茂密的紅柳和蘆葦。

達里雅布依人的宅院有大有小,院圍都是用胡楊枝和紅柳紮成的籬笆牆,院門是用木板釘起來或用紅柳編起來的。自古以來這裡都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當地人沒有一家外出鎖門的現象,在院門口的籬笆牆或門上搭塊毯子或一件舊衣服舊帽子表示家裡沒有人。

達里雅布依人善良好客傳統一直保留到現在,他們把到家裡來的陌生人視為客人,願意給予無私的幫助。如果路人經過主人不在家的房子時需要找水喝、找食品吃,可以進房去找並享用,但不能動他家裡的其它東西,更不能拿走他家的任何東西包括食品。

這裡的牧民居住條件比較原始,每戶牧民獨居之間距離從幾公里到幾十公里。胡楊是當地的寶物,它能遮風擋雨固沙,改善氣候環境,牧民蓋房建院必須之材,生活中做飯取暖全用胡楊。

他們的飲食很單調,平時以麵食饢、庫麥琪、拉條子為主食,有時也做抓飯,蔬菜比較少。很早以前他們吃的米面主要是趕著牛羊到沙漠以外產糧地方換購,現在在鄉政府小商店裡就可以買到。

達里雅布依的羊肉是最好吃的,這裡的羊都是小尾巴羊,吃的飼草主要是蘆葦、紅柳、胡楊葉,飲的水全是含鹼高的水,羊肉含油少,吃著不膩好消化。受飼草的影響,當地羊比草原羊長得慢,羊肉每公斤60元。

當地牧民收入主要有三塊,一是政府補貼,二是養羊收入,三是種大芸,大芸在胡楊樹下、紅柳根旁種植,前些年每公斤大芸能賣30元左右,現在種大芸的人多了,每公斤只能賣7、8塊錢,所以牧民種大芸的積極性也不高了。

當地人習慣悠閑自由的生活,不習慣有約束、勞動強度大的工作,這裡的牧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不高,所以外出打工的人不多,但他們的幸福感指數很高,他們十分知足,感到很幸福。這裡的牧民們不缺吃不缺穿,沒有重體力勞動,婦女們除帶孩子做簡單的飯外再沒什麼家務,男人們放羊也不需要看著,早上放出後,傍晚羊群自己會回來。走走親朋、晒晒太陽、逛逛大漠,這種世外桃源的生活以成為他們不可或缺的生活內容。

每逢周五,住在大漠各處的男人們步行或騎摩托車趕到鄉政府清真寺做禮拜,禮拜儀式結束後他們都會到巴扎(市場)走走看看,購買點東西或吃點烤肉。這個巴扎是近幾年才形成的,大約有七八十米長,路兩側有十多戶個體經營者,鋪面很小,主要經營日雜、食品、蔬菜、水果及小飯館。

有的年輕人把這個巴扎稱為達里雅布依的王府井大街。每逢周五這裡都紅火幾個小時,人最多時可以達到一二百人,平時這裡基本上沒什麼人。達里雅布依鄉是沒有公路、不通公共汽車的鄉,摩托車是牧民家裡的主要交通工具,每戶牧民家都有一輛或幾輛摩托車。

從鄉上到縣城單程需走10到12個小時,鄉上只有幾倆小貨車,每輛貨車最大載重量9噸,運費每公斤1元。由於運費高鄉上的物價也高,所以這裡僅有的一些簡陋商品里出售的東西都比縣城高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百。

政府對這裡非常關懷,所有居民每家都裝有太陽能發電,每家都有一口壓井(當地水位在20米左右),家家都有電視機,這些全是免費的。

為了提高牧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政府對這裡的牧民有個搬遷安居計劃,目前已在縣城附近的英巴格鄉建好105套安置房,每套80平方米左右免費提供,。其實政府曾多次希望他們遷到自然條件較好的地方去定居,但克里雅人實在不願搬遷出。他們說他們屬於「達里雅布依」,屬於自然,是自然的孩子。經政府反覆做思想工作僅有50戶牧民搬遷入住,其它房子還空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正 的精彩文章:

TAG:上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