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全力提升教學質量是大學的強基工程

全力提升教學質量是大學的強基工程

大學最根本的任務是培養人才。「以教學為中心」是大學培養人才的關鍵,是大學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出發點和歸宿。然而,許多大學正在背離「教學中心」的軌道,轉而投向以課題、經費和論文為代表的「科研主義」懷抱,導致優秀師資對教學的投入熱情大大下降。

從學校的角度看,科研經費、高級別課題、高水平科研成果、獲得重大獎勵是提升學校實力的硬體,其影響是顯性的、立竿見影的。由於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對大學的評價大同小異,注重看得見、摸得著的科研硬指標,而對教學質量並無可操作性的硬性要求和標準。許多大學為了在評估中獲得上級部門的認可和好評,也為了更好地提高學校知名度,在科研方面不惜巨額投入。甚至為了借雞生蛋,直接以提供高薪、巨額安家費、科研啟動費以及豪華別墅等各種優惠措施,向海內外名校、國家級科研機構引進科研水平高、成果豐碩的知名專家,以期在短期內提高自身知名度。當然,教學也一直是學校不可或缺的話題,但由於其影響是隱性、無形且漫長的,所以並無明確而具體的獎勵和懲罰措施,在人力、物力和財力方面的投入更是明顯不足。像武漢大學專門評聘教學型教授,浙江大學百萬重獎長期從事本科生基礎課教學並取得優異成績的教師的做法,在中國高校不過是鳳毛麟角,並未得到普通認同和推廣。

從教師的角度看,軟體再好,硬體不足,也難有成就感,更缺乏利益保障。一個全心全意投入教學、讓學生終身受益的優秀教師與那些敷衍教學、完全偏向科研的教師相比,除了獲得道義上的榮譽外,所獲得的經濟效益常常是幾何級差距。長期以來,各大學晉陞職稱主要以科研作為決定性的硬體,而對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等軟體並無具體明確的要求。易言之,「一俊遮百丑」,只要教師的科研成就顯著,就完全可以掩蓋其教學的缺陷。因此,無論是中老年教師,還是剛登上三尺講台的青年教師,也不管科研水平高低、科研能力強弱、主動還是被動、願意和喜愛與否,反正「我的眼裡只有你」,主要精力都用於科研領域,教學不過是科研的「備胎」。尤其是地方性的教學型大學,教師獲得高水平項目非常有限,加之受項目人數的限制,相關專業的教師不一定獲得參與機會。因此,教師的科研過程難覓學生蹤跡,研究成果無法融入教學、惠及學生。在某種意義上,這樣的科研投入與教學質量成反比。

一方面,大量優秀師資的隱性流失並未引起足夠重視,高校反而覺得科研經費、項目、論著、獲獎等各項硬指標的大幅度提升與師資力量的增強成正比,卻恰恰說明優秀師資隱性流失日益加劇。另一方面,直接導致教學走向邊緣化。沒有一流的教學質量,就難以成就一流的大學。享譽全球的一流大學從來就沒有動搖過「教學中心」這一至高無上的目標,無一不以提高教學質量作為辦學的主要任務。

在我國,縱向比較看,無論是研究型、教學研究型還是教學型這三類大學,對教學質量重視程度明顯遜於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橫向比較看,也遠不如世界名校,導致教學質量整體下降。近年來,一些研究型、教學研究型等名校教授掛名現象普遍,名下的課程經常由碩士生或博士生「客串」主講,自己則轉戰科研或創收。於是相關部門和學校不得不出台嚴厲措施,其中一條便是教授必須親自給本科生授課。可見,名校教授遠離教學的問題已是沉痾重疾。相比而言,教學型大學無論師資、設備還是其他資源,已經具備了大幅度提升教學質量的充分和必要條件,然而,教學型大學教授的主要精力同樣用於名利雙收的科研。因此,無論是名校還是地方院校,「備胎」狀態下的教學質量不可避免地滑入下行通道。

人才培養是大學的首要任務。如果大學自上而下硬生生地將科研與教學撕裂成涇渭分明的兩張皮,各類教師依然沉迷於科研而敷衍教學,要想提高學校的辦學水平和質量,無異於「南山有鳥,北山張羅」。因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對大學的評價,學校對教師的職稱晉陞、年度考核、績效工資等方面必須以教學質量作為最高標準,並逐步形成一套完善可行的教學激勵機制,從而吸引最優秀的教師將科研成果有效融入教學全過程,使教學真正成為學校不可撼動的中心。此乃全面提高辦學質量並惠及學生、順應大學發展規律的「強基工程」。

(作者系嘉應學院發展規劃與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

《中國教育報》2018年07月09日第6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芭蕾舞等藝術教育將走進鄉村課堂
「野雞大學」何以層出不窮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