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何為「一條鞭法」,為何說其是中國賦稅的一次重大轉變?

何為「一條鞭法」,為何說其是中國賦稅的一次重大轉變?

作者:李蕾,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說起「一條鞭法」,就不得不提及這樣一個人。他是明朝萬曆朝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開創了「萬曆新政」;他是一位著名的改革家,當國十年,所攬國之大權;他是「通識時變,勇於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謂非幹濟才。而威柄之操,幾于震主,卒致禍發身後。」他就是張居正。而我們所要提及的「一條鞭法」也正是由張居正所廣泛推廣的。

明神宗

「一條鞭法」是明朝所實現的賦稅徭役制度,它最初的提出者並不是張居正,而是桂萼在嘉靖十年所提出的,後由張居正廣泛推廣實施。那麼關於「一條鞭法」的具體內容又是什麼呢?史料記載道,「一條鞭法」改革的具體內容是:「一條鞭者,總括一州縣之賦役,量地計丁,丁糧畢輸於官。一歲之役,官為僉募,力差則計其工食之費,量為增減;銀差則計其交納之費,加以增耗。凡額辦、派辦、京庫、歲需與存留共億諸費,以及土貢方物,悉並為一條,皆計畝征銀,折辦於官,故謂之一條鞭。」一條鞭法是指將各州縣的田賦徭役等合為一條,統一按照銀兩進行徵收,按畝折算繳納。萬曆六年張居正下令清丈全國土地,限三年完成。萬曆九年採用一條鞭法,作為全國通行的制度。萬曆十年張居正病死,一條鞭法也走向了末路。

張居正

那麼這樣一種制度它有何具體意義?它對於明朝又有什麼積極意義呢?一條鞭法的實行,簡化了明朝的賦役制度,平衡了貧民與地主豪強之間的賦役負擔,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緩解了經濟危機,減輕了人民的負擔。是中國賦稅制度歷史上具有深遠歷史影響的一次社會變革。它的意義是十分深遠的。雖然"一條鞭法"是封建統治階級實施的經濟措施,但依然可以為我國當前稅收制度改革所借鑒。

一條鞭法實行圖

關於「一條鞭法」走向失敗,美國歷史學家黃仁宇認為:「一條鞭法的失敗還有技術上的原因。中央政府既沒有建立一個區域性的銀庫,也沒有一個通常的採買機構。儘管地方政府的後勤保障能力有所提高,卻仍然不足,還必須由民眾無償應役。稅收解運仍然是由專門的接收部門對應專門的供應部門。一條鞭法簡化了稅收征管但是並未簡化稅務結構,雖然納稅人可以按易知由單上總的稅額繳納稅銀,但在地方政府的賬目上,所有稅目卻一一保留、無法化簡,官方文移更為複雜。但根本的原因是國家沒有足夠的能力在與利益集團的鬥爭中推行法律。」作為賦稅制度層面的改革,它不可能觸動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更不可能觸動封建社會的生產關係,所以不可避免地帶有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

參考文獻:

1.《「一條鞭法」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施他

2.《古代賦役改革比較與借鑒——以明代「一條鞭法」與清代「攤丁入畝」為例》陳永成

3.《論明代一條鞭法的實施與推行——以山東地區為中心》朱年志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趙培文

歡迎訂閱季我努沙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晚清「西化」潮的由來與演變
李岩與李自成究竟有什麼淵源,李自成非要殺他?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