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第1096期詩意語文?詩意成長第四十八期:寧靜而致遠——讀周軼鈞的《寧靜》有感

第1096期詩意語文?詩意成長第四十八期:寧靜而致遠——讀周軼鈞的《寧靜》有感

欄目負責人:劉亞

【編者按】

時光若水,無言即大美。日子如蓮,平凡即至雅。靜心享受,享受靜心——靜心能讓壓力的灰塵得以沉澱、洗滌,讓匆忙的腳步得以平穩、舒緩,讓壓抑的情緒得以盡情釋放。「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心如止水,靜水深流。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用心去傾聽崔兆雲老師對「寧靜而致遠」的解讀與感悟吧!

(陝西延安新區第一中學甄換換)

寧靜而致遠

——讀周軼鈞的《寧靜》有感

黑龍江省蘿北縣高級中學崔兆雲

重新思考「寧靜致遠」這四個字的內涵,表面上似乎早已了解,其實並沒有真正把握它的精髓。無意間讀到周軼鈞的《寧靜》,又讓我的心靈進行了一次寧靜的旅行。

「寧靜致遠」這話最早是諸葛亮教育自己兒子的,先不說他的兒孫有沒有真正領會他的良苦用心,而幾千年來又有幾個人真正領悟並踐行了這四個字呢?其實這兩個詞是條件關係,即只有內心寧靜了,才能致遠。對於致遠,我的理解是實現夢想、提升操守、達到人生的至高境界。那麼要想達到「致遠」,「內心的寧靜」便是前提。

怎樣才是真正的內心「寧靜」呢?靜靜地發獃?不是。不爭不搶,謙讓?不是。安分守己,不是。歸隱田園,不問世事?不是。莊子的逍遙遊?也不是。我覺得「寧靜致遠」中的「寧靜」是一種修養——提升自我境界的一種修養。似乎很像莊子的逍遙遊狀態,但莊子的逍遙遊境界無人能及,那是仙的境界,而諸葛亮的「寧靜」是常人能及的,是人的境界。這種修養是寵辱不驚地去做應該做的事,成功了會安然不驕;失敗了會超然不餒。浮躁中保持理智,安逸中積極進取。這樣的寧靜,怎會不達到「致遠」呢?

很多時候我們為什麼不能保持內心寧靜呢?生活中,我們難免要面對這樣那樣的問題,或成功,或失敗,喜怒哀樂都會一股腦地湧向我們,充斥著我們的內心深處。若你在面對不幸和悲哀時,不能釋懷,便會認為世間的苦都會針對你一個人,久而久之,你就會變得仇視一切,寧靜便在你的心裡無處藏身;同樣,當你面對幸運和榮譽時,很容易在美麗的光環下忘乎所以,久而久之,你便會心中浮躁,不思進取,內心也就無法留有寧靜的一隅。

白岩松說:「世間最奢侈的東西不是香車,別墅,不是名利,地位,而是內心的寧靜。」而現實生活中這種精神的奢侈品有多少人能真正擁有?我們處於網路的社會,幾乎手機不離手,電腦人人有。我們似乎無力去抵擋這個信息社會推送給我們的種種誘惑,而這恰恰是阻擋我們前進的溝壑,是阻礙我們保持內心寧靜的迷藥。有時候,我們也會有自責和良心發現的時候,痛下決心,不再去沉迷手機和網路,可是朋友的一聲召喚都會讓你又賠上半個或一個小時。手機和網路是神奇而有用的東西,不可否認,用過頭了,便是魔鬼,內心的寧靜便是告訴人們在面對任何事時都要把握一個度。

作為教師,我們常常教育學生:你要坐得住板凳,耐得住寂寞,你就會真的投入學習,最終贏得高考。其實這裡面就包含著「寧靜致遠」的道理。有的學生,無論老師在或者不在;班級學習環境亂與不亂,他們都能安靜專註地學習,而且清楚地明白該學什麼,這樣的學生大多都能考上理想大學。正是這份安寧才能讓他們堅持三年如一日而不覺厭煩,最終實現理想。這就是寧靜而致遠。

如何才能做到內心的寧靜呢?首先,讀書是一種方法,所讀之書必是積極向上、讓人心靈震撼、豐盈人內心世界的書;再則,可以練字。練字能讓人從簡單的橫豎撇捺中品出陽剛之氣和陰柔之美,品出精神氣質,一支筆握於手中,吞吐的氣息貫於筆端,而心隨之而釋放,隨之而寧靜,萬物已瞭然於心,得失早已釋懷;或者,可以親近自然。不一定非要遠足,品賞窗前的一葉一花,駐足於路邊的一草一木,你都會從那點滴自然生命中發現令人悸動的感懷和思索;最後,你要讓自己實現夢想。也許你曾想讓自己的教學成為一種風格,想讓自己的教師生涯達到一種境界,還可能夢想過要當茶藝師,要當插畫匠,要成為國畫手,或許你也曾強烈地想學一門外語,想學會一種球技,想計劃一次徒步旅遊等等。那麼現在就可以去實現,不要讓生活太累等借口絆住腳步。一天里能否勻出一些時間去為你心中的願望努力一下,這樣每天都那麼充實,長久地堅持,你會發現夢想並不是神話,沉浸於夢想的一方凈土中,便是最上的寧靜。

這樣看來,審視自己的內心,保持內心的寧靜,心無旁騖地努力,不斷提高自己的品行修養,就能夠「致遠」。那些不聲不響就把事情做了的人是值得敬佩的。我們在抱怨工作累時,有人已經在準備各種考試;我們覺得生活困窘時,有人已經開始重新規劃他的人生;當我們還在羨慕別人的成績時,有人已經在書海里提升自己了。這就是內心的寧靜,使他們不消極,不亢奮。「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是一種內心的寧靜;「勾踐卧薪嘗膽終吞吳」也是一種內心的寧靜;「蘇軾被貶三州,依然留下政治家、文學家、養生家、美食家等美名」更是一種內心的寧靜。內心的寧靜是一種修養,具有波瀾不驚,心靜如水的定力;是一份清醒,能在浮躁紛繁中留一份警覺,留一份真實;是一份骨子裡的博大和堅韌,能將人帶到至高的境界。

我們總是期望少有所為、老有所依,其實保持內心的寧靜會讓這份期望看起來並不遙遠。每天平靜並積極地做有意義的事,默默地努力,慢慢地,你會發現保持內心的寧靜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在這種習慣中你會不斷地收穫夢想帶來的驚喜,也能夠坦然地面對成功與失意、歡喜與悲傷,這便是致遠的結果。所以如果我們能常常仰望夢想,保持內心的寧靜,我們就生活在幸福中。

【作者簡介】崔兆雲,黑龍江省蘿北縣高級中學語文教師。熱愛讀書,喜歡寫作,在詩意語文這片沃土上,詩意前行。

本期責編:甄換換 袁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董一菲詩意語文 的精彩文章:

TAG:董一菲詩意語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