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山西臨汾:翼城省級「非遺」「轉身鼓」傳承老人的期盼

山西臨汾:翼城省級「非遺」「轉身鼓」傳承老人的期盼

盛夏時節(2018年7月7日,當天小署)天氣奇熱,筆者走翼城王莊鄉王莊村78歲席廷亮的古宅院。

「家裡坐、家裡坐」「繞過樹、繞過樹」「樹上剛打過葯」老人的女兒席彩蘋提醒。

「這房子的廊檐還是老樣子,房屋於84年前翻新過,梁脊板上最早建造年代的記載也消失了」席廷亮老人介紹。但是廊檐與廊棚還保留著原始的模樣。筆者與朋友看了看建築結構與廊檐木材的風華程度,判斷老人的古房大約為清代晚期建造,在上世紀1934年翻修。

老人是「非遺」傳承代表人

一番寒喧,解渴的白開水,擺在了不曾相識的筆者與朋友眼前。牆上的一個出席證引起筆者注意,老人的話匣子也隨之「開閘」。

「1950年,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周年,那一年我9歲,隨著父輩與先祖一起排練轉身鼓,那一年表演的場景用終身難忘形容一點不為過。那時父輩對我講,是席家先祖與王莊村的先祖到陝甘寧一帶做生意時帶回來的一門藝術,傳承的特點與要求與陝甘寧一模一樣,『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轉身鼓傳到王莊有300多年的歷史了,到我這一代也是第六代、第七代,因為中間有斷代,也說不清楚」席廷亮說道。

翼城當地有「棄里大鑼鼓、官莊蹺、王莊轉身鼓扭折腰」的說法。王莊轉身鼓由四人轉著圈打,配器有梆子、呆鑼、小鈸等,古時用於祭祀和社火活動,後來經加工,既可在廣場表演,也可在舞台表演,成為重大節日和各種慶典必不可少的表演節目。

王莊轉身鼓表演時,場上放四面大鼓,由四人轉著打,配器有兩個梆子,兩個呆鑼,四個小鈸。其鼓點有六七種,不同於一般的鼓點。表演時不僅壯觀,而且很有韻味,可謂鼓舞之精華。服裝以古代武士和現代鑼鼓裝束為主。

王莊轉身鼓以擊鼓心、敲鼓邊,碰鼓槌所發出的聲音,有節奏、有規律、有快慢、有強弱地運用到各種曲牌中,構成了和諧而動聽的音樂;表演時熱情高漲,鼓點緊湊,節奏明快,動作乾淨利落,瀟洒大方。手、臂、腿、腳、腰都非常靈活,擊鼓時以各種轉身動作姿態及踏步、半蹲、扭腰為見多,舞姿有張有弛,繁而有序;「轉身鼓」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轉」,每個鼓手都不停地圍著鼓邊擊邊轉,每個鼓手分別以左右轉身擊鼓,鼓手邊自轉邊集體逆時針方向朝左移動位置,鼓點與舞姿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轉身鼓歷史悠久,表演形式獨特,與人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無論是早期的祭祀、賽社,還是如今的節慶、社火,轉身鼓都表達了歷代勞動者祈求美好生活的良好夙願,挖掘、傳承、發展轉身鼓藝術,對繁榮民間藝術,構建和諧新農村將產生重要的作用。

老人心中有期盼

「自9歲那年學會王莊轉身鼓,也就在大眾面前表演過那一次,這一『段』就是50年,在2000年,憑藉兒時那點記憶,一點點整理將轉身鼓再次展現在村民眼前,當時成功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席廷亮說,現在好了,打破了先祖的傳承約束,男女老少都來學。如今僅王莊村就有50多人會「轉身鼓」,2011年,「轉身鼓」列入省級「非遺」,2012年,山西省文化廳向老人頒發了「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證書」。

「轉身鼓,北從大同,南到風陵渡,山西境內僅有兩家,而且那一家就是同處一個市的襄汾令伯村,令伯村的轉身鼓有那些打法?有什麼樣的曲調?我非常想知道,能在有生之年了卻我這一點小小的想法就很知足了」席廷亮老人感慨。看看人家的轉身鼓,學習交流,充實地域文化,這樣王莊的轉身鼓才更有活力。

幽默的老人說:「走出去,請進來,用時髦的話說這是『文化改革開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臨汾平陽文化 的精彩文章:

中國授時中心之蒲城「日晷」安裝「正確」嗎?

TAG:臨汾平陽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