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兩次世界大戰間的中國銀行業: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

兩次世界大戰間的中國銀行業: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

兩次世界大戰間尤其是 1927 年至 1937 年, 是中國銀行業快速發展的重要時期。銀行制度的演變、 銀行業法規的建設、 銀行家隊伍的成長以及近代中國銀行業經營運作理念和方式的變化等等,是這期間銀行業快速發展的內因條件。 從數據變化和內在因素出發進行分析, 不僅可以了解中國銀行業的整體狀況, 還可以看出, 中國銀行業的快速發展, 是多種因素特別是內在因素髮揮作用及金融界、 政界、 理論界人士共同努力的結果。

1918 年至 1937 年 , 即兩次世界大戰間的這段時期 , 在近代中國歷史上佔有特殊地位 。許多影響此後中國歷史的制度和因素 , 都可以在這段時期找到源頭 。在經濟方面, 它不僅留下了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發展最快的一段記錄 , 也留下了外來經濟組織和制度在中國土地上成長的獨特軌跡 。這份遺產 , 很值得我們去認真地分析和研究 。本文通過對這段時期特別是 1927 年至 1937年中國銀行業的考察 (1927— 1937年的中國銀行業, 與此前相比, 發展變化的特點更為典型和豐富, 因此本文將分析重點置於此時期), 探討這種外來金融組織在中國成長的狀況和特點, 並對導致其發展的因素和條件提出一些個人看法。

學術界在涉及此期中國銀行業的發展演變時 , 一般都用速度較快來形容 , 但其 「較快」 的具體內涵以及銀行業的整體狀況, 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 鮮見有全面的反映 。因此 , 筆者首先整理了以下統計表, 希望通過這些統計表 , 對這期間中國銀行業的演變全貌, 有一個較為明確的數量概念。

首先從銀行設立的數量上進行觀察 。為有一個具體比較 , 現將中國出現首家銀行的 1896 年至 1937 年 40 余年間各年設立和停業的銀行數目列表如下 (見表1)。

從統計表看 , 在這 40 余年中國銀行業的發展過程中 , 晚清時期華資銀行的數量不足 10 家 ,總體說來無足輕重 。兩次大戰間有兩段時期是銀行創立的高峰期, 即 1917 年至 1923 年和 1928 年至 1935年 。前一段時期顯然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 即與一次大戰從外部給中國資本主義發展造成了難得的機遇有關 。

第二段時期即本文重點論述的 1927 年至 1937 年 , 是銀行業數量增長的又一個高峰。 1937 年 《全國銀行年鑒》 在分析這 10 年的銀行業發展時總結說 :「在此十年中 ,新設之銀行達一百三十七家, 其中已停業者僅三十一家, 現存者達一百另六家, 占現有銀行三分之二強, 易言之, 現有銀行一百六十四家, 其中三分之二 , 均成立於最近十年之內 。可見此短短十年實為我國銀行史上之重要階段」 。

同時 , 這時期與上一個高峰期相比還有一點明顯的差異, 即 1917 年至 1923 年成立銀行 131 家 , 停業 95 家, 停業率達 72.5 %。 1928 年至 1935 年成立銀行 129 家, 停業 31 家, 停業率只有 24 %, 明顯低於 1917 年至 1923 年時期, 表明銀行業在第二個高峰期的發展性和穩定性均好於上一個高峰期 。表 2 顯示了 1934 年後分類銀行和分支行的數量演變情況。

從表 2 看 , 這幾年銀行總行的數量變化不明顯, 除農工銀行數量有較大增長外 , 其他銀行數量均變化不大, 商業銀行的數量甚至有所減少, 但分支行的數量卻有很大變化 。其中 , 除華僑銀行的分支行數減少外, 其他銀行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尤其以中央銀行、 特許銀行和省市立銀行的分支行數增加明顯 , 行員數量也有較大增長。特別是中央及特許銀行本行只有 4 家, 但分支行數和行員數均占第一位, 遠遠超過其他銀行, 表明 1927 年南京政府成立後 , 通過設立中央銀行和改組中國 、 交通和中國農民銀行為特許銀行等手段, 使其在銀行業中的實力有了明顯增強, 進而對銀行業也有了更強的控制能力。當然, 從總體上看, 銀行業的發展仍然保持著覆蓋範圍繼續擴大、 穩中有增的趨勢。

下面再從資本數量、 儲蓄存款及純利潤等幾個銀行資力方面的指標進一步考察這期間銀行業的實力變化情況。

表 3 、 表 4中的實收資本 、 存款放款和純益數字, 均呈現出穩定的增長 。其中, 十年間實收資本和放款增加兩倍多 , 而存款和純益增加三倍多的情況, 從不同的側面和角度表明了這期間中國銀行業的快速發展狀況和增長水平 。下面再將全國銀行資產總額的變化情況製作成統計表 5 , 從中可以對銀行的實力得到更清晰的印象。

據表 5 , 1932 年時全國銀行資產總額在 30 余億元, 1936 年時, 資產總額已增長到 72 余億元。時隔 4 年資產總額增長近 1.5 倍, 增速不可謂不快 。

以上統計顯示的是銀行業快速發展的情況 , 但是 , 這期間銀行業發展的缺陷和不足也相當突出, 其中最明顯的仍然是銀行資本金額的普遍不足和銀行地域分布的不平衡。表 6對 1934 年以後銀行資本級別數的變動情況作出了統計。

從表 6 看 , 直到 1937 年 , 資本在 100 萬元以上的銀行數量與 1934 年相比 , 雖有一定的增長 ,但仍只有 74 家 , 僅占銀行總數的 45 %。資本在 500 萬元—1 000 萬元和 1 000 萬元以上的銀行分別只有 9 家 。銀行總體資本仍然較為薄弱 。

除銀行資本的普遍薄弱外 , 銀行地域分布的不平衡現象更為嚴重 。以下整理出的三個統計表, 從不同角度反映了銀行分布的不平衡狀況。

從表 7 看, 江蘇 、 浙江省擁有的銀行數 , 總行 90 家, 佔全國銀行總數的一半多;分支行572 家, 也占 1 3 強。全國銀行分布不平衡的狀況, 僅此一例 , 即可以得到充分的反映。而銀行在各大城市的分布情況, 可通過表 8 進行觀察 。

根據表 8 , 1936 年時上海一市之銀行總行即達 58 家 , 佔全國銀行總數的 35 %;分支行 182處, 佔全國分支行總數的 13.7 %。如以上述 9 城市銀行數量合計論 , 則總行達 99 家, 佔全國銀行總數的 61 %, 分支行 386 處 , 佔全國分支行總數的 29 %。如以江浙兩省銀行所佔全國銀行總數的比例 , 與土地人口所佔的比例加以比較 , 這種不平衡的狀況在表 9 中反映的就更為明顯。以上主要是通過統計數字對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尤其是 1927 年至 1937 年銀行業發展演變情況所作的一個大概考察 。

從這些統計表來看 , 儘管這期間銀行業的發展還存在不少問題 , 但中國銀行業處於一個快速的發展階段則無可置疑。還在 1925 年即北洋政府統治末期 , 中國華資銀行的實力大體就能夠與在華外資銀行和中國錢莊業相抗衡, 成為鼎足而三的一方。1927 年至 1937年, 中國銀行業的快速發展與外資銀行業的基本停滯和錢莊業的衰退更形成鮮明的對照 。

那麼 , 導致這期間中國銀行業快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什麼 ? 這期間中國銀行業的快速發展反映出什麼問題? 在前人對此的研究和回答中 , 是否還有關注不夠或者遺漏之處? 提出這樣一些問題並進一步深入探討 , 無疑對深化認識這期間中國銀行業的發展乃至這時期的中國社會不無意義。

檢視前人的研究成果 , 大都認為這期間中國銀行業的快速發展是一種不正常現象 , 是一種畸形的 「繁榮」 。而關於這種快速發展的原因 , 也多從內地農村破產、 現金大量流向城市尤其是沿海大城市後導致城市遊資增多 ;國民政府成立後高折扣大數量濫發債券, 銀行從中獲取豐厚利益;國民政府形成金融壟斷網, 獲取超額利潤以及銀行業從事房地產業投機獲取利益等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應該說, 這些分析從不同側面和角度觸及了銀行業快速發展的某些要因 , 都有其符合事實的一面。但是關於銀行業發展原因的既有研究, 都忽略了直接影響銀行業發展的另外一些因素特別是內在因素, 例如, 南京國民政府的經濟金融政策是如何制定的? 銀行業快速發展在國民黨統治期間表現得特別突出與這些政策是否有關? 這期間銀行業自身出現了哪些變化? 這些變化對銀行業自身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這期間中國銀行業的經營理念和經營方式有什麼特點和變化? 等等 。

也就是說, 對直接涉及銀行業制度和銀行業內部變化等因素的探討還很少。鑒於此, 筆者將這期間特別是 1927 年後 10 年間銀行業發展演變的制度因素和內在變化作為分析的重點, 希望通過這種分析, 使我們對這段歷史的了解, 能夠更為客觀和全面 。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學會會員金玲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影像中國史 的精彩文章:

大冬天的,逃難路上的老百姓住哪兒?兩個木板就是一間房!
戰場重器!炮手的訓練

TAG:影像中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