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兒發燒 同病異治

小兒發燒 同病異治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近日先後兩次為好友馬君的女兒治療發燒,雖同是發燒,但病因不同,故用藥也自有別,玆記錄如下。

6月20日,馬君打來電話,說他女兒這兩天一直流涕,此前雖按我說的服用了保濟口服液,但仍不見好。觀其舌苔,舌體偏大,薄白苔,略有水痕,舌尖偏紅。考慮到近日天氣多變,應為感受風寒所致,但孩子並不發燒,也無明顯畏寒情況,只宜輕疏風寒,因此書予桂枝二越婢一湯。又因這孩子素常感冒後容易咳嗽,且舌象偏帶痰熱,故於方中加入法半夏、山藥。2劑。

不想沒過一會,馬君即發來信息,說孩子好像發燒了,問這葯是否還可以吃。我了解了一下,孩子手足心與肚臍周圍的體溫明顯要高於身體其他部分,這顯然是積食發燒。但既有表證,就應該先解表;此時如妄服瀉藥,容易傷及脾陽,損耗津液。故此,我告知馬君,上藥可繼續服用,等孩子不流涕了,如果還發燒,再看具體情況給方,同時注意觀察孩子的大便情況。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一個多鐘頭後,馬君又發來信息,說女兒剛剛大便了,但看起來很是疲倦。我理解他的擔憂,因此跟他說,既已大便,應該就沒有什麼大問題,但這兩天一定要注意清淡飲食,勿食寒涼。

翌日上午,馬君發來信息,說昨日的葯吃了半劑,女兒醒來後已不發燒,也不流涕,只是說話帶有鼻音,問是否還吃藥。我讓他給孩子再吃半劑,第二劑先不忙著煮,看情況再說。到中午,馬君說,孩子一上午都挺正常,沒發燒也不流涕,只是還有點鼻音。我讓其繼續觀察,如下午還有鼻音,就再吃半劑。服藥後如果還會,可吃幾天參苓白朮散善後。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不想6月25日上午,馬君又打來電話,說他岳父昨天生日,孩子跟著去岳家祝賀,多吃了些東西,昨天沒有大便,今早便又突然發燒,情況與上次相近,還是手足心與肚臍周圍發燒明顯。因此次沒有表證,在了解過情況之後,我便寫了調胃承氣湯方與他,1劑,分作兩三次溫服。並讓他密切觀察孩子大便的情況,如服一劑不大便,則大黃加量再服一劑。

當天孩子服了一劑葯,體溫略有下降,但依然發燒,故此我讓馬君將方子中的大黃加量,給孩子再服一劑。這樣到了第二天下午,兩劑葯服完,馬君的女兒才終於有了大便,燒也就退了。他問能否讓孩子繼續服用參苓白朮散,我回說:可以,至少要堅持吃幾天,最好能吃上一段較長的時間,以補益脾胃。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由於習醫的緣故,平日我常會被人問到某病應如何治,我常尋思著要不要直接回答「我不會治」。這話說起來看似突兀,但醫者如果不了解患者的具體情況,單以病名論治,實在已脫離了中醫的範疇,病家無形之中是在為難醫者。為什麼你到醫院治療,需要做一系列檢查之後才能開展治療,而到了中醫這裡,你便認為只需要提供一個病名,中醫就可以給出治療方案呢?這到底是病家太過草率,還是病家認為中醫就是神醫?

事實上,中醫講究「辨證論治」,並不拘泥於具體的病名,故而同一病名可有不同治法,謂之「同病異治」;不同病名也可施以相近甚或相同方葯,謂之「異病同治」。本次馬君的女兒雖然前後兩次都是發燒,但前者有表證,當先解表,而後清里;後者則為單純的里證,故而可直接通腑瀉熱,這就是中醫所謂的「同病異治」。

(歡迎長按識別並關注本訂閱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米醫話 的精彩文章:

TAG:大米醫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