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我科學家成功合成「金屬氮」;蜘蛛飛行秘密被揭開

我科學家成功合成「金屬氮」;蜘蛛飛行秘密被揭開

【今日封面】

近日,NASA宣布人類首枚太陽探測器帕克的熱力保護系統安裝完成。NASA準備於8月4日向太陽發射人類首枚探測器--帕克太陽探測器,這一被稱為「觸碰太陽」雄偉計劃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太陽風。圖為藝術家繪製的帕克飛向太陽的假想圖。

新發現

澳大利亞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英國《柳葉刀·公共衛生》上發表報告稱,醫用大麻不一定能減輕慢性非癌性疼痛。最新實驗顯示,使用醫用大麻的人在一系列評估報告中稱,他們感到更疼和更不安,日常生活更不便,醫用大麻緩解疼痛的效果並不佳。這表明,醫用大麻並不一定能幫助減少患者的疼痛與不安程度,也無助於減少阿片類藥物使用劑量。

幾百年來,蜘蛛「乘氣球」式的「飛行」方式令科學家著迷。據一項新研究發現,蜘蛛「飛行」,大氣電場可能也發揮了關鍵作用。研究人員在排除空氣流動等因素、電場可控的實驗室環境中開展實驗。結果顯示,打開電場後,蜘蛛「飛行」行為顯著增加,這說明蜘蛛能夠探測到大氣電場;當蜘蛛在空中時,關閉或打開電場會分別導致蜘蛛向下落或向上飛。

純科技

圖註:KITLG基因的兩個適應性序列變異在世界人群(其中標紅色的為19個亞洲人群)中的頻率與緯度、紫外輻射強度以及冬季(1月份平均)溫度的相關性。

我國科學家發現了同時調控現代人膚色變淺及適應寒冷的基因。該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期刊《分子生物學與進化》上。科學家發現,一個名為「KITLG」的基因在現代人走出非洲、向高緯度地區擴散中可能經歷了不止一次的選擇事件。在歐洲和東亞人群體中,該基因的選擇信號出現在不同區域,包括基因上游和下游的調控區。同時,研究人員通過細胞低溫培養實驗驗證了該推測。

中國和美國研究人員從中國傳統藝術「拉花剪紙」中得到靈感,製備出形貌特異的三維納米結構,有望在生物分子識別和光通信等領域獲得應用。研究人員採用高劑量「聚焦離子束」作為「剪裁」手段,使厚度只有幾十納米的金膜從二維平面彎折成複雜的三維立體結構。該器件可讓多激光束在光纖中傳輸互不干擾,可用於開發新型光學晶元,在光通信等領域有廣泛應用前景。

近日,中科院科研人員採用超快探測方法與極端高溫高壓實驗技術,以普通氮氣為原材料成功合成了超高含能材料聚合氮和金屬氮,揭示了金屬氮合成的極端條件範圍、轉變機制和光電特徵等關鍵問題。全氮材料聚合物被認為是五種常規超高含能材料之一,是目前常用炸藥TNT能量密度的十倍以上,該成果不僅能夠對其他形式高能氮材料的合成提供指導,也為未來「金屬氫」的成功合成奠定了重要基礎。

消息站

美國「開普勒太空望遠鏡」是世界上首個專用於搜尋太陽系外類地行星的航天器,號稱「行星獵人」。美國航天局6日宣布,由於燃料即將耗盡,「開普勒」已進入節省燃料的休眠模式。美航天局說,在「開普勒」休眠期間,項目團隊正為回傳它所收集的最新數據做準備。按計劃,項目團隊將於8月2日把休眠中的「開普勒」喚醒,指揮其將天線指向地球方向,開始回傳數據。

看天下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一種新的廉價方式,藉助細菌打造的太陽能電池將陽光轉變成能量。他們打造的這種太陽能電池產生的電流比之前記錄的任何類似裝置都要強,而且無論在強光和弱光環境下都同樣有效。這一革命性的太陽能新技術能夠進一步推廣到更多的地方。經過進一步的研發與完善,這些生物太陽能電池有可能和傳統太陽能電池板中使用的人造電池同樣高效。

在海中尋找隕石

今年3月7日,一顆重約兩噸的隕石今年划過華盛頓州上空,墜入太平洋。近日美國一支科考隊宣布,艱難搜尋及初步篩選,他們在太平洋海底發現了兩塊疑似隕石殘骸,其完全符合隕石穿越地球大氣層時摩擦燃燒所產生的表面特徵。研究人員說,這些碎片中可能含有未知的外星金屬,比我們迄今見過的任何隕石墜落物都更加堅硬。如果最終確定這些碎片確實來自外太空,這將是科學家首次從海洋中找到隕石。

音頻由訊飛配音提供技術支持

編輯:劉義陽

審核:管晶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Science ? 大殺器丨?哈斯基級潛艇:俄未來核威懾力量的海下狼群
普吉島潛水教練:沉船事故前並未收到出海禁令

TAG:科技日報 |